若你覺得生活理所當然,或許可以聽些不一樣的。
若你覺得目前的生活理所當然,或許可以聽聽一些不一樣的。 對現代社會而言,所謂無家者常是是令人無措的議題。該幫,不該幫?他們的意願?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的過往呢?這其間的種種,著實不是一條法規、一道命令或一種作法便能解決。 而一個年少社工,在她接觸實際案例後,更深知其中的百般無奈。所以,她沒有要大張旗鼓的呼求制定法律,反而寫下這些故事,任憑人們思考。因為更重要的是,在知道這些事之後,社會能否有一更臻完善的因應之道。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民主得來不易,自由如此脆弱。 這本書讀來,總揮不去一種既視感:獨裁、北韓、抗爭、戒嚴、轉型正義??民主的韓國這一路走來,有著許多和台灣重疊的過往,518光州事件,其執政者的血腥鎮壓,就猶如台灣的228。同為亞洲民主國家,彷彿走在同一光譜上接受試練,一是半島,一是小島,同有內憂及外患,都生活在民主自由稍縱即逝的不安中。 然而,光州事件中,光州人民的表現,無不給我們希望。而身處今天的台灣,我們更不容輕看人民的力量,也就是你我的力量。
和自己一起,很孤單,很自由。
和自己一起,很孤單,很自由。 閱讀李瑾倫的文字,從來不需要太多情緒,因為總有一種「終於可以停下來」的感覺。 一只輕便的後背包,一只手提行李,便前往歐洲一陣子。每天記下一些事,畫下看見的一幕幕,然後,想起自己只有一個人,還好是一個人,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獨享。就連下雨天,想起留在倫敦的新傘、放在巴黎的舊傘、跟朋友借的傘忘在不再回去的暫時的住所裡,這些淨是留不住的,就放下,並成為旅行的回憶。
因為疫情,他「被迫」島內旅行,卻意外豐收。
身為建築學者,李清志想必遊歷過數不清的世界建築,並從中參透建築、歷史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係。未想一場疫情,哪裡都去不了,他卻反思起,自己和這座島的連結,自己是否曾試圖理解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於是,他起身出走天龍國,步履遍及這整座島嶼,他又走一趟野柳,他去到員林看穀倉,或是搭上集集支線??眼前所見,令他耳目一新,而這些地方,又將帶他前往何處?
當旅行成為觀照內心的一種途徑
波登或許是當代最迷人的旅行家、美食家吧。他總在行經之處,發現最貼近當地人的文化特色,時而讚賞、陶醉,又或毒舌猛攻,從而讓人感受到旅遊時情緒的波動及魅力。 由此,在親身走入不同文化場景中,他不時觀照自我,並引發內心最溫柔的人性關懷,而這也是波登的迷人之處。波登從不設限,於是,他的旅遊指南雖為絕響,他獨有的旅行哲學卻從未止步不前。
城市異鄉人、心靈異鄉客
一座車站,說到底,也只是為了離散。你離開原來的地方,轉往其他城市;你離開在這裡和你一起生活的人,尋找那些早已離開你而前往他方的人。離開之後,你以為解脫,卻在異地,找不到回憶。 一座車站,無法看見眾生相。因為所有人的面色一樣沒有生氣,像演默劇般,彼此並未交談。或許是因為彼此陌生,也或許是心靈太過乾涸,一座車站裡,人人都是心靈異鄉客,來到一座新的城市,找不到心靈的歸宿。 多年之後,舊站已逝,新站迎來新世代的城市異鄉人,任由他們繼續浮游在這座幾乎沒有根的城市裡。
電子書 NT$ 156
紙本書NT$240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