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以及周遭,成為指尖的詩句。
讀詩的時間,是晶瑩剔透的。雖說詩人要敘說的,是他二十年的人生路,聽來沉重無比,然而,他每走過一段路、每到一處轉折,指尖的詩句,總有一股沁涼,讀著的時候,好似春風,又像熱雨。 然詩也是痛的,因為往昔總有傷悲。詩人寫地,以歷史、以過往為原始地貌,再逐一以文字砌起波瀾起伏。詩,也因而有了跌宕,承載過去及當下。
美國,美麗的國度,一個七歲女孩的陰影。
七歲那一年,她隨父母來到美國,及至二十九歲之際,她才得以宣誓效忠,正式取得美國公民身分。而先前的那二十幾年,她在做什麼? 她在努力埋葬自我。她的英語很爛,老師、同學疏遠她,她只能躲到圖書館;又或者,她在布魯克林街上閒晃,在垃圾堆中找到一些小寶物,而她名為「逛街日」。幾十年來,她最堅定的語言以及人生信仰,唯有父親那句耳提面命:「我是在這裡生的,一直都住在美國!」 她七歲,一個曾經的非法移民者,一段絕望的過去。
《拾香紀》之後,陳慧帶來一路令人戒慎恐懼的故事。
若說人是屬於暴力的,你願意相信這句話幾分?所有的情緒都是暗湧,伏流在人的內裡。而在這個故事裡,但見幾名彼此相依相連的主角,他們的日常,也是我們的日常,也累積著幾許躁動。一旦沒有適度宣洩,終將帶來毀滅。 閱讀的《小暴力》的過程很容易讓人心跳加速,是因為書名,總以為(或期待)嗜血的畫面到來。更因為這都是我們的日子,而其中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有種正凝聚起一種力量的氛圍,那力量無聲無息,朝向一處無法掌控的境地。
是共同體,是入侵者,該由誰定義?
外來者向來是不太討喜的,外來植物亦然,一旦人們發現它們一無是處,無法用於人類的食衣住行,便淪為入侵者。 環境歷史學家李潔珂則不這麼認為,舉凡馬鈴薯、番茄、大豬草等,其實對原生地而言,都是外來種,卻在時間的演進中,成為一處風景。她想到人類遷徒,曾經那麼大費周章,或是那麼沒來由的,就來到異地,生根與否,頓時成為課題。 當它們/他們跨越邊境,是共同體,是入侵者,該由誰定義?
開闢一條新路線的可能性——在世界第七高峰
每每聽聞為了登高峰而發生意外致死的消息,總有人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征服、為什麼一定要攻頂。然而,讀著雪羊這些紀實,你會漸漸明白箇中緣由。 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海拔8,176公尺。在這趟長達兩個月的冒險之中,有抉擇、有無奈、有哲學、有人生思考,每一步,都是對未來的運籌帷幄。這世上,並沒有條條大路通聖山這件事,所有路線,至今仍靠著人們徒步行走而出。而攻頂,也並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體現自身的價值、自然的不可擾。
在人情之間,看見無奈。
有時,想讓自己動也不動的待在原處,任人停下來和你聊天、碰觸,結束之後,那人離開,而你仍待在原處。若真如此,不知道你會看到什麼? 《努力是癮》便讓我們看到在你恆定時,人事物的流動。作者猶如是那定住的人,觀看來來去去的一切,尤其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恨、愛,每個人兀自在各個領域努力著,常有怨懟,卻只能前行。於是,他為這人情之間,寫下無奈的注解。
電子書 NT$ 250
紙本書NT$340
姑且忽視所謂「進步」,人類歷史該如何解讀?
這道命題實在很難回答,畢竟我們自小所接受的資訊,便是以進步為主線,詮釋人類從石器、狩獵、農業等階段行走至今的歷程。眾多學者更以多種角度切入,探討人類有多進步,藉此形塑現在和未來。 然而,本書兩位作者則反其道而行,他們以自由平等為出發點,卻是語出驚人的表示,如今的我們,未必比原始社會更自由、 更平等,並以諸多有憑有據的觀點闡釋。若真如此,人類的終點是否會更近於不自由、不平等?那算是退步,或是進步呢?
在愛之前,我們學會迎接死亡
當另一半在幾年前便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並在確診後告訴你,他要自行決定生死,並要求你記下這死前的細節,你會怎麼做? 艾美.布魯姆便親手記下她和丈夫生前的點滴。這過程中,有著疾病對兩人帶來的惶惶不安、生活改變。而在握有死亡權的丈夫眼裡,日常又應該是什麼樣的風景?他們不再苛求、不再局限,隨時都要大口享受美食,或大哭,或大笑。這一切作為,無非都是為了——迎接死亡。
天堂用不到錢,就在人世間花完吧!
機場Duty Free Shop創始人查克.菲尼,便是本書主角,他很懂得賺錢,更是會利用時機,獲取高額利潤。就各種層面而言,他理應聞名遐邇,甚至是商界典範,卻顯少人聽聞過他。因為,他行事風格一如你我的平凡。而他說,他不需要這麼多錢。 所有多出來的錢,他全數捐出去。然這本書,並不是要告訴所有人,有錢,一定要捐出去、做善事。並不是。錢是自己賺的,如何使用,是個人的自由,他所要傳達的,是人們對錢的態度及用度。畢竟,天堂用不到錢,就在人世間花完吧。
關於兒童創傷,關於修復,這條路,沒有想像中簡單。
妹妹十三歲那一年,親眼目睹父親對母親砍了十七刀。自此,他和妹妹成了被害者的小孩,也是加害者的小孩。 妹妹接受警方偵訊時,冷靜的回答問題,當下情緒受到嚴重影響的,卻是身為哥哥、人不在現場的他。今天這樣的結果,其實有跡可循,或者說,父母相處的模式,一直在為眼下的結果布局,他在這一刻,都懂了。而這一切的一切,在審判結束後,彷彿一一向兄妹兩人索要精神賠償般,不斷的折磨他們,尤其是才十三歲的妹妹,糾?著她的噩夢,總徘徊不去。到底,他們能否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關於兒童創傷,關於修復,這條路,沒有想像中簡單。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