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民主得來不易,自由如此脆弱。 這本書讀來,總揮不去一種既視感:獨裁、北韓、抗爭、戒嚴、轉型正義??民主的韓國這一路走來,有著許多和台灣重疊的過往,518光州事件,其執政者的血腥鎮壓,就猶如台灣的228。同為亞洲民主國家,彷彿走在同一光譜上接受試練,一是半島,一是小島,同有內憂及外患,都生活在民主自由稍縱即逝的不安中。 然而,光州事件中,光州人民的表現,無不給我們希望。而身處今天的台灣,我們更不容輕看人民的力量,也就是你我的力量。
和自己一起,很孤單,很自由。
和自己一起,很孤單,很自由。 閱讀李瑾倫的文字,從來不需要太多情緒,因為總有一種「終於可以停下來」的感覺。 一只輕便的後背包,一只手提行李,便前往歐洲一陣子。每天記下一些事,畫下看見的一幕幕,然後,想起自己只有一個人,還好是一個人,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獨享。就連下雨天,想起留在倫敦的新傘、放在巴黎的舊傘、跟朋友借的傘忘在不再回去的暫時的住所裡,這些淨是留不住的,就放下,並成為旅行的回憶。
電子書 NT$ 270
紙本書NT$380
文字,真是好吃。
大抵是要搬離異地,才會更有動力讓自己下廚,或是使原本的廚藝更上一層樓,周項萱看來也是如此。畢竟,台灣這麼方便,走幾步就是排隊名店,何苦待在廚房汗涔涔。定錨香港紅磡後,她以殺時間為名,展開了下廚記。 書裡滋味萬千,感覺和她走了一回返鄉遊記,又或者西式料理,我們又一起到歐洲、印度,或更遠的地方,有時,甚至像是看一場電影或完美的影集。周項萱筆下的食物,是回憶,是生活種種風格、思緒的彙集,以文字呈現。文字,真是好吃。
家人即飯友,一桌好菜黏住一家族、一世紀。
馬世芳可不是只聊音樂。若你有興趣追蹤一下他的IG,會以為走進一位大廚的家,即使有時看似只是小點,他這一寫來,卻有著多層次滋味的跳動。 而看了《也好吃》,也才知道,這般味蕾若說是與生俱來,不如說是家族傳承。身在每個長輩都懂吃的家庭,當然要大肆的享受每一餐。望著家人在廚房備料忙碌著,餐桌上的每一道料理、同桌搶食的家人,再再為美味的記憶又添上一口濃郁。
便利、快速,是否已扼殺了人生?
這本書所談的「速食文化」,完全顛覆了你我的既有想法。「速食」是什麼?其實已不限於麥當勞、肯德雞這類餐點,舉凡便利商店微波食品、家裡的泡麵等,都算是速食。吃下這些食物,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卻不只是填飽肚子、滿足口腹之欲,在食物進入你口中前,在你看不見的前端,蘊藏著的,是世界的運轉機制。身為當代廚師,作者對於飲食有更為切身且高瞻的見解,在這本書中,她將一一拆解由速食所形塑而成的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步調,乃至世界運轉的方式。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沙皇、列寧、史達林、普丁吃什麼,不吃什麼,關乎俄羅斯獨裁政權的起起落落。
家,不是一種耽溺,而是一種回望。
作者說,她的母親每到一處新場所,第一件事便是從提袋中拿出一隻雞,熬起雞湯。原因無他,母親只想讓家的感覺無處不在。自小身在主廚之家,見慣了各種料理,看遍了各類食材,而母親溫吞、包容的個性總表現在料理上,創造出令人回味再三的滋味。那麼習以為常的她,及至書寫這本書,更是明白母親、家的感覺,對她有多重要。如果你是為人父、為人母,或許你會希望孩子閱讀這本書。然若你是自己一人,讀了芬妮.辛格,你會想安安靜靜地坐著,回味心中那家的感覺。    家,不是一種耽溺,而是一種回望、一種想念、一種感覺。
民以食為天,即便是獨裁者,也只能屈服於自己的胃。
因為是獨裁者,就算手邊沒有食材,也得藉由料理手法,做出口味一致的餐點;因為是獨裁者,所以,身為廚師的他們,會知道透過自己的料理,保住自己的飯碗、保住自己的性命。 為獨裁者下廚的廚師,是禁錮的,背負著諸多生理上、心理上的恐懼;然而,身在廚房裡大展身手的廚師,是自由的,因為料理,終究是他們心靈的慰藉。《獨裁者的廚師》一書,以廚師之眼,帶我們透視獨裁者相當私人的領域。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