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覺得生活理所當然,或許可以聽些不一樣的。
若你覺得目前的生活理所當然,或許可以聽聽一些不一樣的。 對現代社會而言,所謂無家者常是是令人無措的議題。該幫,不該幫?他們的意願?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的過往呢?這其間的種種,著實不是一條法規、一道命令或一種作法便能解決。 而一個年少社工,在她接觸實際案例後,更深知其中的百般無奈。所以,她沒有要大張旗鼓的呼求制定法律,反而寫下這些故事,任憑人們思考。因為更重要的是,在知道這些事之後,社會能否有一更臻完善的因應之道。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民主得來不易,自由如此脆弱。 這本書讀來,總揮不去一種既視感:獨裁、北韓、抗爭、戒嚴、轉型正義??民主的韓國這一路走來,有著許多和台灣重疊的過往,518光州事件,其執政者的血腥鎮壓,就猶如台灣的228。同為亞洲民主國家,彷彿走在同一光譜上接受試練,一是半島,一是小島,同有內憂及外患,都生活在民主自由稍縱即逝的不安中。 然而,光州事件中,光州人民的表現,無不給我們希望。而身處今天的台灣,我們更不容輕看人民的力量,也就是你我的力量。
掠奪風景和動物,人造壯觀和氣宇,這便是中國的內蒙。
掠奪風景和動物,人造壯觀和氣宇,這便是中國的內蒙。 張贊波眼前所見,是成吉思汗曾經奔馳、馳向歐亞大陸的草原,也是如今他站著的鳳凰馬場。這裡充斥著人工,不見馬匹奔跑,或駐足低頭吃草,一切只有為了黨意而築起的觀光產業。網紅也來了,為了衝流量,他們也豢養起動物,每一次的鏡頭,都是動物的哀歌。 真正的大漠已逐漸消逝,一種連荒煙蔓草也沒有的徒留。
美國,美麗的國度,一個七歲女孩的陰影。
七歲那一年,她隨父母來到美國,及至二十九歲之際,她才得以宣誓效忠,正式取得美國公民身分。而先前的那二十幾年,她在做什麼? 她在努力埋葬自我。她的英語很爛,老師、同學疏遠她,她只能躲到圖書館;又或者,她在布魯克林街上閒晃,在垃圾堆中找到一些小寶物,而她名為「逛街日」。幾十年來,她最堅定的語言以及人生信仰,唯有父親那句耳提面命:「我是在這裡生的,一直都住在美國!」 她七歲,一個曾經的非法移民者,一段絕望的過去。
全球四大議題,才是扭轉現今局勢的核心。
熱戰、冷戰、冷和平、暖和平,本書作者邁可.多伊爾以此概括性的節奏,預言世界局勢的走向。這當然不是他的一家之言、偏激之言,而是爬梳了近代人類歷史、國際局勢等方方面面後的總結。接著,他詳述我們目前正處於「新冷戰」時期,而人類該如何走,才能避免更致命的衡突,並邁入「冷和平」。於是,他提出,解決當前全球四大議題,扭轉關鍵方向,以達此目的。而其中,台灣更是站在最前線!
也許她的死,並不如我們想像中悲傷。
生於六四後一天,卒於香港移交前。連十香的活著,難以言說是幸或不幸,因為她的生命中,有香港的繁華,也有香港的驚慌失措。而她的父母更是在早先,於香港的抗議浪潮中,好不容易才活出一種生命況味;她曾經心儀的對象,卻也在往後的遊行場合裡,巧遇她的父親,而此時,距十香離開人世已然數年。 變的是什麼,不變的又是什麼?香港好像一直走得好快,而主弦律都離不開街頭。留下來的人,在後來經歷中,似乎逐漸明白,也許十香的死,並不如想像中悲傷。或許,十香根本是幸運的。
那些關於「國際觀」的二三事。
如果你是一個時時刻刻唯恐自己跟不上世界腳步的人,那麼,敏迪這本書很適合你。 所謂「國際觀」這件事,實在很幽微,以前以為的只要懂得多、知道其他國家正在發生什麼事,就是國際觀。實則不然。國際觀更需展現的,是你是否理解眼前事將為未來帶來的影響。 而「既快又深」地解讀國際,並從單一事件中洞悉表象之下暗藏的玄機,進而摸索出自身的位置和機會,才是國際觀對個人真正的意義。
讀著她筆下荒腔走板的故事,卻也意識到她內心的痛楚
她回憶起父親,心裡想的盡是:身為共產主義者,思想走得很前面,生活退得很後面。一幕又一幕過往的生活,讀來是荒謬,也是幽默,但無疑都是她思念父親最真實的紀錄。而也是在這些又喜又悲的文字中,感受到南韓社會特有的孤立感,一種對隻身的共產黨員而言,無以名狀的不被認同,或說只想獨善其身的處境。
知名脫北者朴研美回來了!
或許是因為曾身在一個禁錮的國家,她才能真切感受到如今民主自由所受到的威脅。在《為了活下去》一書中,朴研美一路帶著我們,渡過鴨綠江、橫越戈壁沙漠,經歷一次她的逃難之旅。終於,她在2022年取得美國公民的身分。然而,來到美國、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後,她總算是能夠安享太平之日了嗎? 在這本新書,她如實地說,她其實感到恐懼,因為唯有曾經身受禁錮,才能真切感受到,現今的民主國家中,一股威脅正蟄伏著、暗流著。
突破慣例、規則支撐的體制,以橫向思考的新視野
你是否想過,自己為什麼那麼喜歡Foodpanda、Airbnb、Uber?而這些新創事業,為何在很快的時間內便能擴張版圖?若仔細思考,會發現,這些受人歡迎的新服務,都源起於思考的角度。 從人們只能在街邊等待、攬車,到在手機上自行選擇車款、價位,同樣是叫車的需求,但由此便可知思考角度的重要。需求,一直都在;多數時候,新創事業來自舊有的需求。當一直在舊框架內「深入」思考問題及可能性,是難以有新突破的。那猶如藍海策略,當市場爭相在紅海取得一席之地時,轉頭便可見的藍海,才是創造新市場的所在。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