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
點閱:1769
771人已收藏
- 譯自:Forensics:the anatomy of crime
- 作者: 薇兒.麥克德米(Val McDermid)著 , 楊佳蓉譯
-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 出版年:2017
- 集叢名:MI:1021
- ISBN:9789869510332
-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內容簡介
英國犯罪小說天后薇兒.麥克德米親炙法醫與鑑識科學最前線
從調查者、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多重角度,窺見犯罪偵查堂奧!
「這些科學家所分享的故事,從犯罪現場到法庭的曲折旅程,將是你聽過最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一。同時提醒我們:事實往往比小說更驚異。」
一直以來,英國犯罪小說天后薇兒.麥克德米都在小說中解決複雜的刑事案件,面對人性難以想像的邪惡。這一次,她把目光轉移至現實世界,研究關於鑑識科學的一切!
歷史上第一個被解剖的對象是誰?發生在什麼時候?
如何從屍體上採集的蛆判斷死亡時間?
怎麼運用相當於一撮鹽的百萬分之一的DNA痕跡,將殺人犯定罪?
由美國考古學家帶領的阿根廷科學家團隊,如何揭開種族屠殺受害者的祕密?
本書各章節分別切入當今法醫與鑑識科學的各種主要技巧,從火災現場取證、血跡、DNA分析、臉部重建、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及昆蟲學的應用,到最新的電子鑑識技術等。麥克德米在各項技術發展中都觸及一個主題:「鑑識是一門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的學問。」在安全、控制度高的實驗室中發展出來的技術與知識,如何理解、回應被害人家屬的需求與心情;如何推測、設想加害者的動機與方法;如何在法庭交鋒中,贏得陪審團的理解與共識(但並不是百分之百保證成功)。如同科學方法是一門持續演進的知識,法醫與鑑識科學中永遠會有某些主觀成分,可能左右詮釋走向──例如,專家對於指紋是否相同一事確實可能有不同詮釋,因而導致庭審結果迥異。
麥克德米運用她一貫的明快書寫風格,融合記者多線採訪及資料並陳的銳利思考,佐以犯罪小說家述說故事的功力,切入圍繞著犯罪鑑識這門學科的種種提問與迷思、進展與挫敗。從犯罪現場如何採證、被害者遺體如何鑑別、一路到如何進入犯罪者的內心,透過剖繪人格、行為與動機以取得破案先機。在這趟奇特旅程中,我們將走過戰地、火場、停屍間,觸及超凡的勇氣與邪惡。
★ 入圍得獎紀錄 ★
2016年安東尼獎(Anthony Award)最佳非小說得獎作
2016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最佳犯罪實錄入圍作
泛科學網站2017年9月選書
★ 各方推薦讚揚 ★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人)
洪宏嘉(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
孫家棟(台大法醫所教授)
陳浩基(推理作家)
黑米(電視劇《鑑識英雄》編劇)
──盛讚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系副教授 陳用佛 審定
- 前言
- 第一堂 犯罪現場 「零號狀況!」巡警遭遇搶匪持槍近距離射中胸口死亡, CSI 傾全力調查緝凶!
- 第二堂 火場調查 情人節夜晚一場大火,八百四十一名年輕人身陷舞廳火海,是意外還是人為?
- 第三堂 昆蟲學 你知道嗎? 三隻蒼蠅吃光一具馬屍的速度堪比獅子。
- 第四堂 病理學 成年男子赤裸蜷縮在一只拉鍊上鎖的袋子裡身亡,這有可能是自殺嗎?
- 第五堂 毒物學 看似好好先生的和藹醫師,竟在行醫期間悄悄謀殺了超過兩百名患者......
- 第六堂 指紋 以指紋做為調查身分的有力工具,或許是源自印度教的殉夫儀式。
- 第七堂 血液噴濺與 DNA 將基因技術導入犯罪調查的功臣,是個愛衝浪、嗑迷幻藥的諾貝爾獎得主?
- 第八堂 人類學 香腸富商的太太失蹤了,蒸熟香腸的大桶子飄出怪味,桶底那糊糊的一團該不會是......
- 第九堂 臉部重建 考古學家在萊比錫挖出一具骸骨,要怎麼判斷其身分是不是大音樂家巴哈?
- 第十堂 數位鑑識 除了網路瀏覽、手機通訊外,最新的雲端儲存技術將為犯罪調查帶來新衝擊!
- 第十一堂 法庭心理學 第一份「犯罪者側寫」很可能是在一八八八年出爐,對象是:開膛手傑克。
- 第十二堂 法庭 德高望重的兒科醫師,他所信奉的工作法則為何導致許多家庭毀滅性崩壞?
- 結論
- 致謝
- 部分參考書目
- 插圖版權
紙本書 NT$ 400
單本電子書
NT$
28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