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掌故
  • 點閱:39
    6人已收藏
  • 作者: 掌故出版社原著
  •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
  • 出版年:2020
  • EISBN:9789863268130 全套
  • 格式:PDF,JPG
  • 頁數:6452
  • 附註:全套共12冊 復刻本

|本套書為《掌故》雜誌七十期完整復刻精裝版,套書分十二冊,第一冊為《掌故》第一期到第六期、第二冊為《掌故》第七期到第十二期、第三冊為《掌故》第十三期到第十八期、第四冊為《掌故》第十九期到第二十四期、第五冊為《掌故》第二十五期到第三十期、第六冊為《掌故》第三十一期到第三十六期、第七冊為《掌故》第三十七期到第四十二期、第八冊為《掌故》第四十三期到第四十八期、第九冊為《掌故》第四十九期到第五十四期、第十冊為《掌故》第五十五期到第六十期、第十一冊為《掌故》第六十一期到第六十五期、第十二冊為《掌故》第六十六期到第七十期|
 
《掌故》月刊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創刊,至一九七七年六月十日終刊。就七十期《掌故》月刊的內容來看,大概可分為以下十類,分別是:A現代史料、B人物春秋、C祖國神遊、D各地風俗、E奇才異能、F戲劇小品、G文藝史話、H文物書畫、I長篇連載、J其他。其中以「現代史料」、「人物春秋」、「長篇連載」為主,其中「長篇連載」也是以前兩項為寫作對象,
 
本書有許多文章是一手見證的,如翁照垣的〈「一二八」淞滬血戰史〉(第五期)、鄭修元的〈軍統局內幕〉(第六―八期),而尤其是王覺源的〈留學孫逸仙大學往事〉(第十九、二十期、二十二)和關素質的〈莫斯科孫大東大見聞〉(第四十三至四十八期)是可以對著看的。其中嵇康裔的〈隣笛山陽〉(第十四期)是篇很重要的文章,他寫出作家穆時英的「附逆」或是間諜之謎。名報人卜少夫認為,穆時英的「附逆」,和胡蘭成的關係最大。《掌故》月刊在香港七〇年代前後的文史雜誌,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本次在絕版五十年後重新彙齊復刻出版,以供研究。

 
本書特色
 
1.《掌故》雜誌原書七十期,今完整復刻,整合為十二冊,穿線精裝,絕版五十年後重新集結出版。另編七十期的總目錄,當中有文章名、作者名、刊登的期數、頁碼等,檢索極為省時便利。
 
2.《掌故》集中在民國史料的蒐集上,從「人」和「事」兩方面下手,將耆老們的口述或寫作的資料加以整理發表,時空則從民國肇興以迄大陸「文革」初期,可作為研究現代史的珍貴資料。


原發行者簡介
 
掌故出版社
 
岳騫創辦的《掌故》月刊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創刊,至一九七七年六月十日終刊,出了七十期。岳騫本名何家驊,筆名有:越千、方劍雲、鐵嶺遺民等等。他是安徽渦陽人,一九四九年前後赴臺,在五〇年代回香港。曾任香港中國筆會會長、秘書長。岳騫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報導文學及傳記,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有《中蘇關係史話》、《水滸傳人物散論》、《八年抗戰是誰打的》、《瘟君夢》、《偽滿州國興亡秘史》、《紅潮外史》、《毛澤東出世》、《瘟君前夢》、《瘟君殘夢》、《妖姬恨》、《滿宮春夢》等等。

  • 第一期 「九一八」專號(第xlvii頁)
    • 發刊詞/本刊(第2頁)
    • 「九一八」四十年/編者(第3頁)
    • 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楊潔如(第10頁)
    • 「九一八」事變時關東軍將領名單/資料室(第19頁)
    • 馬占山部隊遭遇記/高山安吉作陳嘉驥提供(第20頁)
    • 苗可秀生平事略/孫偉健(第22頁)
    • 「九一八」事變時日本內閣閣員名單/資料室(第26頁)
    • 我所知道的東北義勇軍/黃恆浩(第27頁)
    • 「九一八」時張學良在做甚麼/東北舊侶(第37頁)
    • 馬君武與「哀瀋陽」/畏之(第40頁)
    • 混世魔王郭堅/石公(第50頁)
    • 「九一八」事變關東軍司令官佈告/資料室(第57頁)
    • 韓復榘的一生/正平(第58頁)
    • 李大釗魂斷燕京/古厂(第66頁)
    • 延安點驗共軍記/楊蔚(第69頁)
    • 第八路軍官佐題名錄/資料室(第74頁)
    • 鄭繼成刺殺張宗昌/鐵嶺遺民(第75頁)
    • 禮拜六派的興起和衰落/陳敬之(第80頁)
    • 張勳復辟始末/矢原愉安(第86頁)
    • 馮玉祥將軍傳(一)/簡又文(第92頁)
    • 周恩來評傳導言/嚴靜文(第100頁)
    • 九月十八日事變以前遼吉黑三省駐軍之兵種數量表(第105頁)
    • 費子彬先生八秩雙壽序並頌(第106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108頁)
  • 第二期 辛亥革命六十周年專號(第111頁)
    • 辛亥革命六十年/編者(第a2頁)
    •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宣言/資料室(第a9頁)
    • 武昌起義三日記/吳醒漢(第a10頁)
    • 辛亥革命時獨立將校決死團的一段故實/王振民(第a14頁)
    • 時逢佳節悼故人——武昌三烈士/李仲華(第a17頁)
    • 辛亥南昌光復及李烈鈞督赣/琴聲(第a20頁)
    • 國慶日溯促致辛亥革命成功的國外朋友/所聞(第a23頁)
    • 武昌首義一大疑案/史劍非(第a27頁)
    • 辛亥首義之地——武漢三鎮/李雁蓀(第a30頁)
    • 焦達峰其人其事/孫受天(第a34頁)
    • 張彪發跡史/芝翁(第a38頁)
    • 陳儀與湯恩伯/徐復觀(第a40頁)
    • 武昌首義九角旗的故事/吳規煌(第a40頁)
    • 記共黨總書記向忠發之死/曾托(第a42頁)
    • 定時彈炸斃徐老虎/鐵嶺遺民(第a45頁)
    • 石友三與高樹勛/正平(第a47頁)
    • 一次「〇〇七」式的經歷/鄭修元(第a52頁)
    • 鴛鴦蝴蝶派大師徐枕亞/陳敬之(第a65頁)
    • 滿洲國實業、外交大臣張燕卿/天涯客(第a71頁)
    • 白狼真人真事/王天從(第a74頁)
    • 不可思議的我見我聞/宋希尚(第a78頁)
    • 張勳復辟始末(二)/矢原愉安(第a82頁)
    • 馮玉祥將軍傳(二)/簡又文(第a87頁)
    • 周恩來評傳(二)/嚴靜文(第a94頁)
    • 謙廬隨筆/矢原謙吉遺著(第a98頁)
    • 陳炳謙片語拓闢白克路/胡憨珠(第a102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a108頁)
  • 第三期(第a111頁)
    • 馮炳南歷經奮鬥成功史/胡憨珠(第b2頁)
    • 吳祿貞一死關大計/黃亦孚(第b7頁)
    • 吳祿貞壯志未酬/東瀛舊侣(第b10頁)
    • 梁鎮英刺殺吳祿貞/段醒豫(第b12頁)
    • 第一顆鐵路巨星詹天佑/李寶容(第b14頁)
    • 郭松齡倒戈之失敗及其影響/王盛濤(第b18頁)
    • 紛擾局面談林長民/文雪(第b21頁)
    • 江亢虎一生亂撞/政海間客(第b26頁)
    • 記孫桐萱兄弟/正平(第b29頁)
    • 拓殖英雄王同春/莊練(第b34頁)
    • 四庫全書及影印本末/李寓(第b43頁)
    • 劾顧案始末/岳騫(第b47頁)
    • 陳顒菴先生的生平及其讀嶺南人詩絕句(上)/余少颯(第b49頁)
    • 青樓才子畢倚虹/陳敬之(第b53頁)
    • 周神仙的五鬼搬運法/謝厚清(第b58頁)
    • 閒話宛西/陳舜德(第b61頁)
    • 抗戰期間最轟動的間諜案/司馬亮(第b64頁)
    • 南沙紀行/張維一(第b67頁)
    • 六十年來的國史整理/周少左(第b71頁)
    • 馮玉祥將軍傳(三)/簡又文(第b73頁)
    • 辛亥光復樓題壁詩八首/梁寒操等(第b80頁)
    • 周恩來評傳(三)/嚴靜文(第b81頁)
    • 張勳復辟始末(三)/矢原愉安(第b87頁)
    • 謙廬隨筆(二)/矢原謙吉遺著(第b92頁)
    • 劉侯武先生小傳/鄭顥(第b98頁)
    • 月蘿館隨筆/恬園(第b105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b108頁)
  • 第四期 香港淪陷三十周年專號(第b111頁)
    • 香港戰役始末/編者(第c2頁)
    • 日軍三十三軍進攻香港部隊區分概要/資料室(第c5頁)
    • 日軍香港登陸攻擊之部署/資料室(第c6頁)
    • 「香港之戰」大事日誌/資料室(第c8頁)
    • 「香港之戰」英、日軍之實力/資料室(第c10頁)
    • 「香港之戰」英、日軍之傷亡/資料室(第c11頁)
    • 日據時期香港總督磯谷廉介/資料室(第c11頁)
    • 日軍香港攻略作戰經過圖/資料室(第c13頁)
    • 協助香港抗戰及率英軍突圍經過總報告/陳策遺稿(第c14頁)
    • 策叔突圍詳記/簡又文(第c22頁)
    • 徐亨吉人天相/一知(第c28頁)
    • 蔡松坡材略冠當世/吳蕤(第c30頁)
    • 張作霖學良父子與日本的恩怨/譚逸(第c40頁)
    • 戴笠生前死後/筱臣(第c49頁)
    • 憶李麥麥(上)/鄭學稼(第c55頁)
    • 赤腳大仙丁文江/覺初(第c60頁)
    • 九龍歷險記/陶希聖(第c66頁)
    • 武功奇絕的郭錦如/蔡策(第c72頁)
    • 李涵秋一覺揚州/陳敬之(第c75頁)
    • 陳顒菴先生的生平及其讀嶺南人詩絕句(中)/余少颯(第c81頁)
    • 馮玉祥將軍傳(四)/簡又文(第c88頁)
    • 周恩來評傳(四)/嚴靜文(第c94頁)
    • 張勳復辟始末(四)/矢原愉安(第c100頁)
    • 謙廬隨筆(三)/矢原謙吉遺著(第c103頁)
    • 月蘿館隨筆(二)/恬園(第c105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c108頁)
  • 第五期 「一二八」淞滬抗戰四十周年專號(第c111頁)
    • 「一二八」淞滬血戰史/翁照垣(第d2頁)
    • 十九路軍全體官佐題名錄/資料室(第d20頁)
    • 第五軍全體官佐題名錄/資料室(第d22頁)
    • 日本侵滬陸海空軍實力統計/資料室(第d24頁)
    • 淞滬戰役我軍官佐士兵傷亡失蹤統計/資料室(第d26頁)
    • 淞滬戰役我方戰區民眾傷亡失蹤統計/資料室(第d26頁)
    • 淞滬戰役敵軍官佐士兵傷亡統計/資料室(第d27頁)
    • 淞滬戰役始末大事日誌/資料室(第d27頁)
    • 抗日英雄翁照垣將軍傳/丘國珍(第d33頁)
    • 中華民國開國史話/史述(第d36頁)
    • 曾特拳打梁龍記/旁觀者(第d39頁)
    • 羅文幹逝世卅周年/筱臣(第d45頁)
    • 江一平海隅重逢記/胡憨珠(第d48頁)
    • 憶李麥麥(下)/鄭學稼(第d55頁)
    • 關於國父的生日/溫德文(第d60頁)
    • 陳顒菴先生的生平及其讀嶺南人詩絕句(下)/余少颯(第d62頁)
    • 馮玉祥將軍傳(五)/簡又文(第d73頁)
    • 周恩來評傳(五)/嚴靜文(第d81頁)
    • 容閎——留學生的聖人/李寓(第d88頁)
    • 張勳復辟始末(五)/矢原愉安(第d92頁)
    • 昆明大觀樓記遊/田雨(第d96頁)
    • 謙廬隨筆(四)/矢原謙吉遺著(第d99頁)
    • 月蘿館隨筆(三)/恬園(第d105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d108頁)
  • 第六期(第d111頁)
    • 慈禧太后將釣魚台賞給盛宣懷/編者(第e2頁)
    • 釣魚台的地理圖說/盛恩頤(第e9頁)
    • 由陳毅之死說到三十年前「新四軍事件」/岳騫(第e12頁)
    • 我心目中的冰心老師/李素(第e15頁)
    • 陳璧君的牢獄生涯/用五(第e21頁)
    • 我在蘇聯見到李德全/蘇客(第e30頁)
    • 軍統局內幕(上)/鄭修元(第e34頁)
    • 長沙歷次會戰的勝敗/胡養之(第e43頁)
    • 「長毛狀元」王韜/莊練(第e49頁)
    • 香港的沉痛往事/盧幹之(第e56頁)
    • 中山先生與頭山滿/張公懋(第e60頁)
    •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一)/恆齋(第e62頁)
    • 一個親眼得見的鬼故事/雪安(第e66頁)
    • 厚黑教主李宗吾/何平(第e70頁)
    • 永樂大典滄桑/周行(第e72頁)
    • 「烤羊全席」與「洗汗澡」/蔡電(第e74頁)
    • 張作霖與溥儀的恩怨/天涯客(第e76頁)
    • 馮玉祥將軍傳(六)/簡又文(第e84頁)
    • 閒話財神/張漢雄(第e93頁)
    • 周恩來評傳(六)/嚴靜文(第e94頁)
    • 張勳復辟始末(六)/矢原愉安(第e102頁)
    • 太平簫鼓萬家春/范月樵(第e105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e108頁)
  • 第七期 「滿洲國」成立四十週(第e115頁)
    • 「滿洲國」的遞嬗/鐵嶺遺民(第f2頁)
    • 「滿洲國」的政治制度/關外漢(第f16頁)
    • 「滿汾國」的主——關東軍/華仁友(第f23頁)
    • 「韓青天」與「如此之韓青天」的由來/燕南客(第f34頁)
    • 淮上人豪柏文蔚/靜齋(第f40頁)
    • 殷汝耕落水前後經過/芝翁(第f44頁)
    • 由陳毅之死說到三十年前「新四軍事件」(二)/岳騫(第f51頁)
    • 漫談八陣圖/黎凱旋(第f54頁)
    • 別動總隊之回憶/筱臣(第f57頁)
    • 常德會戰與濱湖形勢/胡養之(第f64頁)
    • 軍統局內幕(中)/鄭修元(第f73頁)
    • 我和陳友仁博士的交往/吉田東佑(第f79頁)
    • 馮玉祥將軍傳(七)/簡又文(第f84頁)
    • 「滿洲國」兩惡人/岳騫(第f93頁)
    • 周恩來評傳(七)/嚴靜文(第f94頁)
    • 張勳復辟始末(七)/矢原愉安(第f101頁)
    • 謙廬隨筆(五)/矢原謙吉遺著(第f105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f108頁)
  • 第八期(第f111頁)
    • 青年之神鄒容/吳蕤(第g2頁)
    • 「三二九」革命史話與詩篇/桂梅(第g8頁)
    • 碧血黃花談趙聲/吳化鵬(第g10頁)
    • 吳芝瑛與潘達微俠義千秋/林斌(第g13頁)
    • 軍統局內幕(下)/鄭修元(第g17頁)
    • 黃花崗之役唯一臺籍烈士羅仲霍/周開慶(第g20頁)
    • 太原保衛戰/劉檠琮(第g23頁)
    • 太原五百完人史詩三篇/喬家才(第g29頁)
    • 台兒莊戰役隨軍記/胡瑋(第g34頁)
    • 記濰陽雙忠——張天佐與張髯農/劉仲康(第g39頁)
    • 陳獨秀先生的晚年/鄭學稼(第g46頁)
    • 四川自貢的鹽井/莊練(第g71頁)
    • 馮玉祥將軍傳(八)/簡又文(第g78頁)
    • 陳懷民肉彈擊敵/岳騫(第g86頁)
    •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二)/恆齋(第g87頁)
    • 周恩來評傳(八)/嚴靜文(第g91頁)
    • 張勳復辟始末(八)/矢原愉安(第g98頁)
    • 謙廬隨筆(六)/矢原謙吉遺著(第g102頁)
    • 尹奉吉一彈殲羣魔/鐵嶺遺民(第g104頁)
    • 香港詩壇/楊南孫等(第g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g108頁)
  • 第九期(第g111頁)
    • 琉球二次亡國痛言/岳騫(第h2頁)
    • 琉球是怎樣斷送的/李則芬(第h9頁)
    • 琉球主權考/王丕承(第h18頁)
    • 革命元勳馮自由/簡又文(第h23頁)
    • 張自忠成仁取義/劉檠琮(第h38頁)
    • 為張自忠將軍報仇記/馬增福(第h40頁)
    • 為琉球人喝采/唐漢(第h41頁)
    • 金石論交卅載餘謝冠生與劉師舜/劉己達(第h42頁)
    • 民國好官丁春膏(上)/關山月(第h48頁)
    • 由陳毅之死說到三十年前「新四軍事件」(三/岳騫(第h54頁)
    • 燕京舊夢(校史與校園)/李素(第h58頁)
    • 龔德柏死裏逃生/曾燕萍(第h67頁)
    • 香港大學中文系與英人林仰山教授/盧幹之(第h68頁)
    • 十八軍梅春華案始末/剡曲老人(第h70頁)
    • 介紹「八正道釋義」/道光(第h76頁)
    • 抗戰前中日間「成都事件」經過/華生(第h78頁)
    • 馮玉祥將軍傳(九)/簡又文(第h82頁)
    • 周恩來評傳(九)/嚴靜文(第h93頁)
    • 張勳復辟始末(九)/矢原愉安(第h100頁)
    •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三)/恆齋(第h103頁)
    • 謙廬隨筆(七)/矢原謙吉遺著(第h105頁)
    • 香港詩壇/蘇甫等(第h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h108頁)
  • 第十期(第h111頁)
    • 慘烈的衡陽保衛戰/胡養之(第i2頁)
    • 衡陽保衛戰的「真相」/華仁友(第i9頁)
    • 沈定一的一生/高越天(第i20頁)
    • 雲南大理的地理景色/黃偉達(第i31頁)
    • 施劍翹忠孝雙全/鐵民(第i37頁)
    • 傳奇人物張競生博士/司馬千(第i40頁)
    • 瞿秋白臨死哀鳴/高雷(第i47頁)
    • 我所認識的瞿秋白/蔡孝乾(第i48頁)
    • 多餘的話/瞿秋白(第i51頁)
    • 瞿秋白的最後一段日子/楊之華(第i52頁)
    • 瞿秋白訪問記/李克長(第i56頁)
    • 少年同學江湖老/筱臣(第i60頁)
    • 由陳毅之死說到三十年前「新四軍事件」(四)/岳騫(第i67頁)
    •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四)/恆齋(第i72頁)
    • 白蛇傳的另一傳說/伍逢(第i74頁)
    • 馮玉祥將軍傳(十)/簡又文(第i78頁)
    • 【附錄】「首都革命」與日本關繫之謎(第i87頁)
    • 周恩來評傳(十)/嚴靜文(第i98頁)
    • 謙廬隨筆(八)/矢原謙吉遺著(第i104頁)
    • 香港詩壇/張方等(第i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i108頁)
  • 第十一期(第i111頁)
    • 日人對侵華往事的歪曲說法與自供/芝翁遺著(第j2頁)
    • 「七七」回憶錄/王冷齋(第j10頁)
    • 朱執信知行合一/吳相湘(第j16頁)
    • 鄧演達和國民黨左派/用五(第j21頁)
    • 鄧演達身後是非/曉村(第j33頁)
    • 九戰區最後游擊部署/胡養之(第j37頁)
    • 讀章太炎先生家書/陳鳳翔(第j43頁)
    • 日本侵攻香港時之忠義慈善會/雲煙(第j50頁)
    • 清末監國攝政王載灃的一生/高石(第j52頁)
    • 燕京舊夢(二)/李素(第j60頁)
    • 蹂躪汝城數十年的職業匪犯胡鳳璋/覺初(第j68頁)
    • 民國好官丁春膏(下)/關山月(第j73頁)
    • 馮玉祥將軍傳(十一)/簡又文(第j82頁)
    • 周恩來評傳(十一)/嚴靜文(第j92頁)
    •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五)/恆齋(第j99頁)
    • 張勳復辟始末(十)/矢原愉安(第j103頁)
    • 謙廬隨筆(九)/矢原謙吉遺著(第j105頁)
    • 香港詩壇/亦園等(第j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j108頁)
  • 第十二期(第j111頁)
    • 我與蔣經國/劉己達(第k2頁)
    • 空軍之神高志航/黃大受(第k14頁)
    • 八一四戰績輝煌/李皎(第k32頁)
    • 草莽將軍孫殿英的生平/芝翁遺著(第k34頁)
    • 八百壯士的謳歌/盧克彰(第k46頁)
    • 當代李龍眠——蕭立聲/岳騫(第k69頁)
    • 燕京舊夢(三)/李素(第k70頁)
    • 曲折離奇的「藏本事件」/劉征鴻(第k76頁)
    • 辛亥前的革命書、報/史述(第k79頁)
    • 馮玉祥將軍傳(十二)/簡又文(第k82頁)
    • 周恩來評傳(十二)/嚴靜文(第k94頁)
    • 張勳復辟始末(十一)/矢原愉安(第k101頁)
    • 謙廬隨筆(十)/矢原謙吉遺著(第k103頁)
    • 香港詩壇/李漁叔(第k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k108頁)
  • 第十三期(第k114頁)
    • 「掌故」的掌故/岳騫(第l2頁)
    • 朱執信先生虎門殉難/怪齋(第l3頁)
    • 從「九一八」到滿洲國的登場/矢原愉安(第l8頁)
    • 從武漢失利到長沙大火/胡養之(第l24頁)
    • 袁寒雲才氣橫溢/芝翁遺著(第l31頁)
    • 黃浦灘一個傳奇性人物——王曉籟/高石(第l40頁)
    • 王國維與羅振玉/莊練(第l43頁)
    • 草上飛/岳騫(第l48頁)
    • 憶北平天津雜耍/傅文清(第l52頁)
    • 長白山中採猴頭/田雨(第l57頁)
    • 憶許世英/龔德柏(第l59頁)
    • 篤行實踐的許靜仁夫子/黃伯度(第l63頁)
    • 燕京舊夢(四)/李素(第l66頁)
    • 陸建章與馮玉祥/關山月(第l74頁)
    • 馮玉祥將軍傳(十三)/簡又文(第l82頁)
    • 周恩來評傳(十三)/嚴靜文(第l96頁)
    • 謙廬隨筆(十一)/矢原謙吉遺著(第l103頁)
    • 香港詩壇/王質廬等(第l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l108頁)
  • 第十四期(第l111頁)
    • 從國號、國璽、國旗、國歌、國都看「中華民國」六十年來國家多事/司馬我(第m2頁)
    • 武昌首義的三武/芝翁遺著(第m5頁)
    • 陳少白先生之高風亮節/恆齊(第m14頁)
    • 我與孫殿英共事經過/樂素後人(第m21頁)
    • 李抱冰防守馬當內幕/胡養之(第m27頁)
    • 現代東方朔——王克明/岳騫(第m34頁)
    • 知堂老人的晚年/胡士方(第m39頁)
    • 鄰笛山陽/康裔(第m48頁)
    • 李烈鈞湖口討袁六十年紀念/史述(第m51頁)
    • 翠微峰孤軍抗共殉節不屈的黃鎮中將軍/鐵民(第m55頁)
    • 南昌滕王閣之憶/道南(第m59頁)
    • 「生張飛」張瑞貴英雄伉儷/野鹤道人(第m62頁)
    • 細說「長征」(一)/龍吟(第m66頁)
    • 馮玉祥將軍傳(十四)/簡又文(第m71頁)
    • 周恩來評傳(十四)/嚴靜文(第m87頁)
    • 燕京舊夢(五)/李素(第m94頁)
    • 謙廬隨筆(十二)/矢原謙吉遺著(第m100頁)
    • 中華民國與「四大寇」/七九叟冼江(第m104頁)
    • 香港詩壇/亦園等(第m107頁)
    • 編後話/編者(第m108頁)
  • 第十五期(第m111頁)
    • 國父與我/冼江、劉光業(第n2頁)
    • 談談徐志摩(第n6頁)
    • 王賡其人其事/關山月(第n8頁)
    • 陸小曼與翁瑞午之死/芝翁遺著(第n15頁)
    • 我怎樣取得田中奏章/蔡智堪遺著(第n20頁)
    • 從「九一八」到滿洲國登場(下)/矢安愉安(第n24頁)
    • 孤忠耿耿胡思敬/劉己達(第n40頁)
    • 親臨其境話閩變/陳祖康(第n45頁)
    • 國術泰斗杜心五(第n55頁)
    • 海軍上將楊林莊事略(上)/楊際泰(第n58頁)
    • 江山何處悼秋魂/葉以熾(第n64頁)
    • 萬里金湯話河西/塞北(第n67頁)
    • 燕京舊夢(六)/李素(第n71頁)
    • 細說「長征」(二)/龍吟(第n78頁)
    • 馮玉祥將軍傳(十五)/簡又文(第n83頁)
    • 周恩來評傳(十五)/嚴靜文(第n97頁)
    • 謙廬隨筆(十三)/矢原謙吉遺著(第n104頁)
    • 香港詩壇(第n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n108頁)
  • 第十六期(第n111頁)
    • 日本南京大屠殺紀實/資料室輯(第o2頁)
    • 西安事變親歷記/萬耀煌(第o7頁)
    • 太平洋之戰的台前幕後/司馬我(第o19頁)
    • 太平洋戰爭時日人在香港演「捉放」之真相/煙雲(第o27頁)
    • 國共在臺最大規模的一次間諜戰/葛天民(第o29頁)
    • 李大釗小傳/駿馬(第o36頁)
    • 關仁甫百歲冥誕/一佛(第o46頁)
    • 胡子靖先生百年祭/筱臣(第o51頁)
    • 海軍上將楊樹莊事略(續)/楊際泰(第o54頁)
    • 黎烈文貧病而死/湯熙勤(第o58頁)
    • 蘇水波的塑形藝術/郭芳政(第o61頁)
    • 峨眉的名勝古剎/文鑑(第o65頁)
    • 燕京舊夢(七)/李素(第o70頁)
    • 細說「長征」(三)/龍吟(第o78頁)
    • 周恩來評傳(十六)/嚴靜文(第o80頁)
    • 馮玉祥將軍傳(十六)/簡又文(第o87頁)
    • 謙廬隨筆(十四)/矢原謙吉遺著(第o103頁)
    • 香港詩壇/李長風等(第o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o108頁)
  • 第十七期(第o111頁)
    • 南京大屠殺真相/關山月(第p2頁)
    • 汪精衛脫離重慶始末記(上)/用五(第p7頁)
    • 一二八淞滬抗日的回憶/徐義衡(第p13頁)
    • 一二八的一些紀念品/徐義衡珍藏(第p18頁)
    • 抗戰末期的西南大撤退/胡養之(第p30頁)
    • 三次北伐縱橫談(上)/譚逸(第p37頁)
    • 胡家鳳哀榮錄/劉己達(第p48頁)
    • 悼念程野聲神父/盧幹之(第p53頁)
    • 福建第一任都督孫道仁/芝翁遺著(第p55頁)
    • 中國氣功名家盧世興/文山(第p57頁)
    • 水滸遺蹟在杭州/謝吉(第p67頁)
    • 徐錫麟刺恩銘始末/資之(第p70頁)
    • 周恩來評傳(十七)/嚴靜文(第p78頁)
    • 實幹政治家潘宜之/劉道平(第p85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一)/岳騫(第p87頁)
    • 細說「長征」(四)/龍吟(第p90頁)
    • 謙廬隨筆(十五)/矢原謙吉遺著(第p96頁)
    • 李思浩貧病死上海/之公(第p99頁)
    • 現代文獻/本刊資料室輯(第p106頁)
    • 香港詩壇/李長風等(第p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p108頁)
  • 第十八期(第p111頁)
    • 朝陽坡事件/關山月(第q2頁)
    • 汪精衛脫離重慶始末記(中)/用五(第q13頁)
    • 三次北伐縱橫談(下)/譚逸(第q24頁)
    • 沈鴻烈與山東/劉道平(第q33頁)
    • 宋淵源與閩軍/許清瑞(第q38頁)
    • 西安事變後殉難的王以哲/王盛濤(第q41頁)
    • 人物軼事叢談/天爵(第q44頁)
    • 滇中印象記/胡養之(第q47頁)
    • 蘇聯在臺間諜案/蕭魚(第q52頁)
    • 欣聞「琉球歷代寶案」孤本出版/楊仲揆(第q54頁)
    • 談京韻大鼓/汪季蘭(第q57頁)
    • 姑姑筵與黃敬臨/李梅(第q61頁)
    • 牛年談浙東的牛鬥/黃衫客(第q63頁)
    • 畲民的社會習俗/藍天(第q65頁)
    • 燕京舊夢(八)/李素(第q70頁)
    • 周恩來評傳(十八)/嚴靜文(第q75頁)
    • 梁山泊滄桑談/莊練(第q82頁)
    • 當代班超楊增新/廣祿(第q86頁)
    • 居安思危談地震/陳聯津(第q96頁)
    • 細說「長征」(五)/龍吟(第q98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二)/岳騫(第q101頁)
    • 謙廬隨筆(十六)/矢原謙吉遺著(第q105頁)
    • 香港詩壇/凃公遂等(第q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q108頁)
  • 第十九期(第q115頁)
    • 國父老友尤列/吳蕤(第r2頁)
    • 嶺南世族數冼家/公普(第r7頁)
    • 汪精衛脫離重慶始末記(下)/用五(第r10頁)
    • 軍人外交家劉文島/楚三戶(第r18頁)
    • 李純之死永成疑案/余非(第r27頁)
    • 張學良謀殺常蔭槐/未名(第r32頁)
    • 劉戡成仁二十五年/克剛(第r34頁)
    • 陳季良其人其事/芝厂(第r38頁)
    • 義士劉三/陳敬之(第r50頁)
    • 甄壽珊功高被害/張鹤情(第r54頁)
    • 在北大時期的張競生/樂素後人(第r57頁)
    • 三北虞洽卿外傳(一)/胡憨珠(第r60頁)
    • 馮玉祥之死不明不白/關山月(第r69頁)
    • 鄭孝胥與溥儀/晚晴樓主(第r71頁)
    • 為日軍慘殺之交通部駐香港專家事略——/羅香林輯錄(第r80頁)
    • 留學孫逸仙大學往事之一——由廣州到莫斯科/王覺源(第r82頁)
    • 氣肅千秋的關廟/劉震慰(第r90頁)
    • 周恩來評傳(十九)/嚴靜文(第r94頁)
    • 細說「長征」(六)/龍吟(第r100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三)/岳騫(第r103頁)
    • 謙廬隨筆(十七)/矢原謙吉遺著(第r106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r108頁)
  • 第二十期(第r111頁)
    • 太原保衛戰概述/閻錫山遺著(第s2頁)
    • 太原會戰經過/史政之(第s10頁)
    • 參加昆明戰役的追憶/李灝(第s20頁)
    • 朱執信先生虎門殉難補遺/怪齋(第s23頁)
    • 曹錕庸人厚福/余非(第s25頁)
    • 留學孫逸仙大學往事之二——負笈孫大憶當年/王覺源(第s34頁)
    • 朱子橋先生百年祭/筱臣(第s42頁)
    • 東方兵略家蔣百里/虞奇(第s45頁)
    • 傳奇人物陳景華/吳蕤(第s51頁)
    • 三北虞洽卿外傳(二)/胡憨珠(第s56頁)
    • 中國傘兵史話/傘兵上士(第s60頁)
    • 松花江上話開荒/王漢俥(第s66頁)
    • 大冶礦場瑣憶/陳長坤(第s78頁)
    • 道教聖地龍虎山/畢新華(第s81頁)
    • 東西天目與昭明遺蹟/王杰(第s82頁)
    • 徐源泉回憶錄(上)/徐源泉遺著(第s85頁)
    • 周恩來評傳(二十)/嚴靜文(第s90頁)
    • 細說「長征」(七)/龍吟(第s97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四)/岳騫(第s100頁)
    • 謙廬隨筆(十八)/矢原謙吉遺著(第s104頁)
    • 香港詩壇/文疊山等(第s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s108頁)
  • 第二十一期(第s111頁)
    • 封面:清繡猿猴獻果園(第s111頁)
    • 五三慘案真史/關山月(第t2頁)
    • 五卅事件與濟南慘案/胡養之(第t15頁)
    • 張自忠將軍殉國三十年祭/岳騫(第t23頁)
    • 樂道安貧勵晚節的王有蘭/劉己達(第t30頁)
    • 江西五次圍剿時的四大戰役(上)/彭戰存(第t36頁)
    • 偽滿繫獄記實/石堅(第t48頁)
    • 甘肅由紛擾到安定/王禹廷(第t63頁)
    • 阿里山神木/胡泉寅(第t68頁)
    • 陳新福專門大搬家/林山峰(第t70頁)
    • 嶺南世族鄺氏/鄺光寧(第t72頁)
    • 報壇奇人張丹斧/醒藝(第t80頁)
    • 三北虞洽卿外傳(三)/胡憨珠(第t82頁)
    • 中國傘兵史話(二)/傘兵上士(第t86頁)
    • 評劇憶談/胡士方(第t90頁)
    • 徐源泉回憶錄(下)/徐源泉遺著(第t95頁)
    • 細說「長征」(八)/龍吟(第t97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五)/岳騫(第t101頁)
    • 謙廬隨筆(十九)/矢原謙吉遺著(第t104頁)
    • 封底:清雕象牙蚌式盤(第t110頁)
  • 第二十二期(第t111頁)
    • 塘沽停戰協定經過述要/劉本厚(第u2頁)
    • 西來庵風雲/林藜(第u7頁)
    • 血濺望平街/藝公(第u15頁)
    • 日軍初佔領香港時之回鄉雜談/雲煙(第u17頁)
    • 燎原星火憶耒陽/天爵(第u19頁)
    • 留俄瑣記/王覺源(第u22頁)
    • 「二十八個標準布爾什維克」得名由來/關峰(第u31頁)
    • 劉師舜的中譯英/劉己達(第u33頁)
    • 抗日英雄李海青/栗直(第u38頁)
    • 陸軍上將曹浩森/曹健民(第u40頁)
    • 清代最後一個國丈——桂祥/高石(第u42頁)
    • 臺北第一好官——調查局長沈之岳/葛其潭(第u47頁)
    • 記國術大師孫祿堂先生/劉如桐(第u51頁)
    • 黃河之水天上來/宋希尚(第u53頁)
    • 勞山名勝古蹟多/胡養之(第u66頁)
    • 天然景色美不勝收的澎湖/李之華(第u74頁)
    • 江西五次圍剿時的四大戰役(下)/彭戰存(第u78頁)
    • 評劇憶談(二)/胡士方(第u84頁)
    • 燕京舊夢(九)/李素(第u90頁)
    • 周恩來評傳(二十一)/嚴靜文(第u94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六)/岳騫(第u101頁)
    • 謙廬隨筆(二十)/矢原謙吉遺著(第u104頁)
    • 香港詩壇(第u107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u108頁)
  • 第二十三期(第u111頁)
    • 抗日戰史上的「平津之役」/魏汝霖(第v2頁)
    • 天津小站練兵與北洋軍/張華棠(第v8頁)
    • 重慶行營史話/周開慶(第v11頁)
    • 九龍城寨話滄桑/春申移民(第v14頁)
    • 我國最早的革命文藝團體——南社/陳敬之(第v21頁)
    • 徐子明教授遺愛在人間/劉復興(第v27頁)
    • 臺灣少年棒球隊主將林祥瑞之死/王杏(第v30頁)
    • 學者風度的徐誠斌主教/盧幹之(第v35頁)
    • 西來庵風雲(續完)/林藜(第v38頁)
    • 三北虞洽卿外傳(四)/胡憨珠(第v46頁)
    • 馮庸與馮庸大學/劉毅夫(第v50頁)
    • 錢復前途似錦/林幸一(第v54頁)
    • 現代梁山泊——吳山述概/張鶴情(第v56頁)
    • 夜探少林寺/林藜(第v60頁)
    • 黃帝發明足球/李廣淮(第v62頁)
    • 陝北石油之開採/董蔚翹(第v64頁)
    • 漢陽鐵廠設立的經緯/高叔康(第v68頁)
    • 憶荊州/胡繼翰(第v71頁)
    • 安清幫與羅祖教/莊練(第v73頁)
    • 彭公案的成書及作者/彭蓮子(第v76頁)
    • 新聞界的文天祥——趙雨時先生/趙尺子(第v82頁)
    • 燕京舊夢(十)/李素(第v87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七)/岳騫(第v91頁)
    • 周恩來評傳(二十二)/嚴靜文(第v94頁)
    • 細說「長征」/龍吟(第v100頁)
    • 謙廬隨筆(二十一)/矢原謙吉遺著(第v103頁)
    • 香港詩壇/伍醉書等(第v105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v108頁)
  • 第二十四期(第v111頁)
    • 山西戰將陳長捷/雁飛(第w2頁)
    • 三北虞洽卿外傳(五)/胡憨珠(第w9頁)
    • 載譽東瀛的名畫家蕭立聲先生/林蓮仙(第w13頁)
    • 「可欺以方」的劉峙將軍/傅亞夫(第w15頁)
    • 談犁鏵大鼓/胡士方(第w20頁)
    • 方技趣談/陸離(第w24頁)
    • 閒話荔枝/平陽(第w30頁)
    • 「保定防衛戰」與「滿城爭奪戰」/劉本厚(第w34頁)
    • 何應欽會見岡村寧次(第w40頁)
    • 張莘夫烈士傳/栗直(第w45頁)
    • 謝文東擊斃日本多門二郎經過/楊化之(第w49頁)
    • 「客方言」作者羅藹其先生傳/羅香林(第w52頁)
    • 蘆溝曉月/林藜(第w53頁)
    • 吃煤炭的孩子/陳正光(第w56頁)
    • 豫匪寇皖紀實/白山(第w58頁)
    • 燕京舊夢(十一)/李素(第w62頁)
    • 周恩來評傳(二十三)/嚴靜文(第w71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八)/岳騫(第w78頁)
    • 謙廬隨筆(二十四)/矢原謙吉遺著(第w81頁)
    • 章士釗曾有意組黨/知之(第w86頁)
    • 名人會客的習慣/赤松子(第w88頁)
    • 香港詩壇/莫儉溥等(第w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w90頁)
  • 第二十五期(第x1頁)
    • 「九一八」事變初期的東北義勇軍/趙尺子(第x4頁)
    • 柳邊抗敵紀實/馬嘯風(第x11頁)
    • 馬占山將軍傳/栗直(第x16頁)
    • 馬占山軍抗日戰爭函電真蹟/李炎武(第x18頁)
    • 「九一八」後東北人動態回憶錄/栗直(第x20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一)/陳紀瀅(第x24頁)
    • 趙惜夢先生的青年時期/李桂庭(第x34頁)
    • 冀東政府興亡史/關山月(第x36頁)
    • 北洋之虎——段祺瑞/余非(第x46頁)
    • 清季民初之廣州報業/鄺光寧(第x52頁)
    • 清朝皇帝的生活/么樹芳(第x59頁)
    • 前塵回首憶「三張」/狗錚(第x62頁)
    • 京音大鼓與劉寶全/胡士方(第x66頁)
    • 悼念陳大慶上將/岳騫(第x72頁)
    • 王淦為康寧醫院盡瘁而死/敬心(第x75頁)
    • 周恩來評傳(二十四)/嚴靜文(第x78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九)/岳騫(第x85頁)
    • 謙廬隨筆(二十五)/矢原謙吉遺著(第x87頁)
    • 香港詩壇/高靝賜(第x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x90頁)
  • 第二十六期(第y1頁)
    • 一字之誤的歷史浩劫/曾永(第y4頁)
    • 關東軍之覆滅/關山月(第y12頁)
    • 蔡銳霆一門義烈/劉己達(第y17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二)/陳紀瀅(第y24頁)
    • 憶陳春圃/用五(第y32頁)
    • 水利大師李儀祉/蔣君章(第y38頁)
    • 悼錢納水先生/李秋生(第y48頁)
    • 擂台比武記/劉光興(第y50頁)
    • 慈航大師肉身成佛/李春艾(第y52頁)
    • 清季民初之廣州報業(下)/鄺光寧(第y54頁)
    • 周君奇遇記/質廬(第y62頁)
    • 綠島見聞錄/洪荒(第y63頁)
    • 黃山的奇景異物/齊雲(第y65頁)
    • 琉球憶語/楊仲揆(第y67頁)
    • 楊永泰被刺記/喻舲居(第y70頁)
    • 東北的蕭何/王慶吉(第y74頁)
    • 王岷源先生之事功與東北大學/曹樹鈞(第y77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岳騫(第y78頁)
    • 本刊一至二十四期分類目錄/編輯室(第y83頁)
    • 香港詩壇/編者(第y89頁)
    • 編餘漫筆(第y90頁)
  • 第二十七期(第z1頁)
    • 韓旅長斗瞻遺蹟(附事略)/張學良等(第z4頁)
    • 紅東六十四屯問題與黑龍江上的悲劇/曾慶裕(第z20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三)/陳紀瀅(第z28頁)
    • 不堪回首話當年/馬王先生(第z39頁)
    • 小欖菊花大會史話/白福臻(第z48頁)
    • 都江堰名聞天下/古方(第z52頁)
    • 巧合與奇遇/逸凡(第z54頁)
    • 碧雞啼徹西山曉/林藜(第z56頁)
    • 戰後南韶連區教救工作概況/郭永亮(第z58頁)
    • 中東路戰役始末/吳相湘(第z61頁)
    • 向四行倉庫守軍獻旗經過/楊惠敏(第z64頁)
    • 康澤將軍的哀思/筱臣(第z66頁)
    • 中東路創痛的回憶和檢討/王盛濤(第z69頁)
    • 回首江漢憶古剎/陳鍾岱(第z72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一)/岳騫(第z75頁)
    • 周恩來評傳(二十五)/嚴靜文(第z79頁)
    • 謙廬隨筆(二十六)/矢原謙吉遺著(第z87頁)
    • 香港詩壇/楊南孫等(第z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z90頁)
  • 第二十八期(第28-1頁)
    • 血戰常德三十年/資料室(第28-4頁)
    • 見危授命之王主席寧華/栗直(第28-14頁)
    • 忻口抗戰殉國之郝夢齡將軍/張秉鈞(第28-17頁)
    • 南國詩人黃晦聞/陳敬之(第28-18頁)
    • 林海峰棋藝震東瀛/張磊(第28-24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四)/陳紀瀅(第28-27頁)
    • 登臨釣魚台/宇業费(第28-37頁)
    • 武當山峻秀絕塵寰/蒲光宇(第28-42頁)
    • 積雪盧山度除夕/柔遠(第28-45頁)
    • 蒙學會與蒙學畫報/五鳳樓(第28-50頁)
    • 閒話相聲/胡士方(第28-53頁)
    • 特技演員出生入死/周盛淵(第28-59頁)
    • 浙東的丐戶/莊練(第28-61頁)
    • 古廟魅影/漱忱(第28-63頁)
    • 周恩來評傳(全文完)/嚴靜文(第28-65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二)/岳騫(第28-74頁)
    • 回憶金陵定鼎時(上)/齊憲為(第28-78頁)
    • 謙廬隨筆(二十七)/矢原謙吉遺著(第28-86頁)
    • 香港詩壇/楊南孫等(第28-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28-90頁)
  • 第二十九期(第29-1頁)
    • 悼念李彌將軍/胡養之(第29-4頁)
    • 二十年前滇邊行(一)/羅石補(第29-12頁)
    • 鐵路先進詹天佑/蔣君章(第29-24頁)
    • 悼東北抗敵英雄羅大愚/張慶凱(第29-34頁)
    • 關漢騫將軍傳/蕭天石(第29-41頁)
    • 張靈甫將軍事略/周志道(第29-43頁)
    • 李涵秋軼事/醒囈(第29-45頁)
    • 南社的懷念/胥端甫(第29-49頁)
    • 樂昌淪陷記/郭永亮(第29-54頁)
    • 血戰常德三十年(二)/資料室(第29-57頁)
    • 七十年前的武昌風貌/萬耀煌(第29-65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五)/陳紀瀅(第29-74頁)
    • 周恩來評傳(後記)/嚴靜文(第29-81頁)
    • 回憶金陵定鼎時(中)/齊憲為(第29-83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三)/岳騫(第29-85頁)
    • 謙廬隨筆(二十八)/矢原謙吉遺著(第29-87頁)
    • 香港詩壇/亦園等(第29-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29-90頁)
  • 第三十期(第30-1頁)
    • 胡政之先生二三事/李填(第30-4頁)
    • 閻錫山與日本/關山月(第30-7頁)
    • 當代奇人——楊森/劉勝言(第30-12頁)
    • 憶邵鴻基/正平(第30-15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六)/陳紀瀅(第30-17頁)
    • 二十年前滇邊行(二)/羅石補(第30-22頁)
    • 血戰常德三十年(三)/資料室(第30-28頁)
    • 回憶金陵定鼎時(下)/齊憲為(第30-36頁)
    • 西宛道上/呂佛庭(第30-43頁)
    • 洛陽白馬寺/王世成(第30-48頁)
    • 中文電腦字典應運問世/殷建安(第30-51頁)
    • 天下第一聯/姜渭水(第30-53頁)
    • 汪派傳人——王鳳卿/胡士芳(第30-55頁)
    • 章太炎致善耆書(第30-60頁)
    • 心算神童簡志輝/劉桂英(第30-62頁)
    • 目睹熊虎鬥/英濤(第30-63頁)
    • 松花江上撈死魚/王夢蓮(第30-65頁)
    • 迎春史話/章太炎(第30-67頁)
    • 清代毘凌名人手札序/惲茹辛(第30-68頁)
    • 俞叔文先生傳/俞少飄(第30-70頁)
    • 戴雨農的懋績殊勳(一)/鄭修元(第30-71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四)/岳騫(第30-78頁)
    • 謙廬隨筆(二十九)/矢原謙吉遺著(第30-82頁)
    • 橫渡塔里木沙漠記/張大軍(第30-85頁)
    • 香港詩壇/凃公遂(第30-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0-90頁)
  • 第三十一期(第31-1頁)
    • 南沙群島確屬我國領土/鄭資約(第31-4頁)
    • 黃克強先生詩、詞、曲/心波(第31-12頁)
    • 民初震動全國的宋案/蔣君章(第31-19頁)
    • 雙槍黃八妹的故事/張行周(第31-26頁)
    • 徐向前竄陝入川記/王禹廷(第31-29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七)/陳紀瀅(第31-32頁)
    • 民國以來第一清官——石瑛/吳相湘(第31-44頁)
    • 二十年前滇邊行(三)/羅石補(第31-47頁)
    • 往事憧憬錄/郭公鐸(第31-54頁)
    • 追念吳稚暉先生/吳蕤(第31-64頁)
    • 遇難慶生記/宋希尚(第31-67頁)
    • 戴雨農的懋績殊勳(二)/鄭修元(第31-71頁)
    • 憶揚州(一)/周秋如(第31-79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五)/岳騫(第31-85頁)
    • 謙廬隨筆(三十)/矢原謙吉遺著(第31-87頁)
    • 香港詩壇/余少颯等(第31-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1-90頁)
  • 第三十二期(第32-1頁)
    • 關於西沙群島的一個歷史文獻——「李準巡海記」/魯風(第32-4頁)
    • 略記廣東兒教院/仲平(第32-10頁)
    • 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十年大事憶述/齊憲為(第32-13頁)
    • 先天道橫行無錫記實/平凡(第32-23頁)
    • 聯義社之建立與其功績/鄺光寧(第32-27頁)
    • 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張玲惠(第32-33頁)
    • 鄒作華與中國砲兵/胡養之(第32-37頁)
    • 憶揚州(二)/周秋如(第32-42頁)
    • 二十年前滇邊行(四)/羅石補(第32-48頁)
    • 萬里長城/劉檠琮(第32-56頁)
    • 王嬙故里(第32-60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八)/陳紀瀅(第32-62頁)
    • 戴雨農的懋績殊勳(三)/鄭修元(第32-75頁)
    • 故廣東省立動勤大學校長陸公嗣曾傳/歐鍾岳(第32-85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六)/岳騫(第32-87頁)
    • 香港詩壇/伍醉書等(第32-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2-90頁)
  • 第三十三期(第33-1頁)
    • 陳孝威先生及天文台報/王世昭(第33-4頁)
    • 雜記韓復榘/胡士方(第33-12頁)
    • 徐永昌將軍傳略/趙正揩(第33-21頁)
    • 張作霖傳/余非(第33-29頁)
    • 我所認識的徐道隣/楊牧(第33-39頁)
    • 畢少懷神父與慈幼會在華事業/盧幹之(第33-43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九)/陳紀瀅(第33-45頁)
    • 憶揚州(三)/周秋如(第33-55頁)
    • 瀋陽清故宮與國立瀋陽博物院/陳嘉驥(第33-59頁)
    • 梨園述往憶張三/文淵(第33-61頁)
    • 我與傅作義/喬家才(第33-70頁)
    • 憶南通(上)/宋希尚(第33-79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七)/岳騫(第33-85頁)
    • 細說長征(九)/龍吟(第33-87頁)
    • 香港詩壇/伍醉書等(第33-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3-90頁)
  • 第三十四期(第34-1頁)
    • 孟河費醫與翁氏叔侄/芝翁遺著(第34-4頁)
    • 費子彬丈的醫德醫術/岳騫(第34-7頁)
    • 曠代奇才景梅九/趙采農(第34-10頁)
    • 吳佩孚傳/余非(第34-15頁)
    • 先天道橫行無錫記實/平凡(第34-25頁)
    • 達里岡匡牧場紀要/學铫(第34-27頁)
    • 巧奪天工廣州塔/張錦富(第34-31頁)
    • 蘇王麟珠算稱奇才/葉春暉(第34-33頁)
    • 重整天一閣藏書記/趙萬里(第34-36頁)
    • 天一閣始末記/繆荃孫遺著(第34-40頁)
    • 憶揚州(四)/周秋如(第34-42頁)
    • 憧南通(下)/宋希尚(第34-47頁)
    • 老河口遇仙記/曹文錫(第34-52頁)
    • 抗戰時期我國出版之文學史學期刊/何多源(第34-58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十)/陳紀瀅(第34-70頁)
    • 中藥神奇祕方(第34-83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九)/岳騫(第34-84頁)
    • 細說長征(十)/龍吟(第34-88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4-90頁)
  • 第三十五期(第35-1頁)
    • 三位歷史證人,沉痛話「七七」/資料室輯(第35-4頁)
    • 抗戰時期在華之韓國光復軍/范廷傑(第35-7頁)
    • 抗戰雜憶/凌紹祖(第35-15頁)
    • 國民政府在重慶時/齊憲為(第35-26頁)
    • 日軍踞滬時期之一僉壬/劉豹(第35-30頁)
    • 日本虛構事實向美國詐騙釣魚台/沙學浚(第35-34頁)
    • 北洋人物誌——張宗昌/余非(第35-36頁)
    • 趙公戴文傳稿/方聞(第35-39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十一)/陳紀瀅(第35-44頁)
    • 沙漠中的石窟寺/實齋(第35-55頁)
    • 東北軍事史略/王鐵漢(第35-62頁)
    • 國父與外國友人/何其坦(第35-75頁)
    • 香港詩壇/徐義衡等(第35-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5-90頁)
  • 第三十六期(第36-1頁)
    • 敦煌莫高窟發現始末/實齋(第36-4頁)
    • 楊杏佛負才早逝/筱臣(第36-11頁)
    • 湯子模先生傳/湯子炳(第36-16頁)
    • 談圓光/焦席祺(第36-18頁)
    • 吳俊陞風雲際會/錢公來遺作(第36-20頁)
    • 黎明前後/凌紹祖(第36-24頁)
    • 板橋林家花園與林維源兄弟/高拜石遺著(第36-34頁)
    •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塑像經過(第36-38頁)
    • 胡政之與大公報(十二)/陳紀瀅(第36-40頁)
    • 李良榮先生事略/李漢青(第36-50頁)
    • 賈梅土先生事略/郭永亮(第36-54頁)
    • 蘇曼殊的生平及其譯著/張王法(第36-56頁)
    • 張貞先生事略/李漢青(第36-69頁)
    • 何鍵提倡國術的故事/大史公(第36-73頁)
    • 我的父親天虛我生——國貨之隱者(第36-78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十九)/岳騫(第36-82頁)
    • 細說長征(十一)/龍吟(第36-84頁)
    • 香港詩壇/徐義衡等(第36-89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6-90頁)
  • 第三十七期(第37-1頁)
    • 張作霖被炸之原因與史實/譯自「日本」月刊/張則貴(第37-4頁)
    • 徐志摩的生平和作品/葉俊成(第37-13頁)
    • 抗敵十四年紀要/王守正(第37-20頁)
    • 我的父親天虛我生——國貨之隱者(續完)/陳定山(第37-34頁)
    • 杜聰明博士傳/葉炳輝(第37-43頁)
    • 黃克強長沙脫險記/曹文錫(第37-49頁)
    • 中意空軍合作的一大騙局/姚遙(第37-52頁)
    • 西冷印社與吳昌碩/沈伯堅(第37-55頁)
    • 懷念瘦西湖/周秋如(第37-58頁)
    • 悼念沈邵達鎮女士/方劍雲(第37-65頁)
    • 九一節記新聞故事/老丁(第37-66頁)
    • 細說長征(十二)/龍吟(第37-68頁)
    • 香港詩壇/張方等(第37-71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7-72頁)
  • 第三十八期(第38-1頁)
    • 蔡元培與蘇報/德亮(第38-4頁)
    • 武昌城二次光復與賀對庭/劉劍儒(第38-7頁)
    • 朱子清和學術研究/于維杰(第38-11頁)
    • 揚州光復佚聞/周秋如(第38-18頁)
    • 斯坦因敦煌盜寶記/實齋(第38-21頁)
    • 敦煌璧畫的內容/勞榦(第38-26頁)
    • 憶「錢塘江」/黃立懋(第38-27頁)
    • 長沙「馬日事變」紀實/尹東旭(第38-30頁)
    • 憶趙侗/寒連(第38-33頁)
    • 致臺灣、香港兩地中國詩友/余松作鍾鼎文譯(第38-35頁)
    • 南京事件真相/關山月(第38-36頁)
    • 香港銀行業的掌故/陳維龍(第38-45頁)
    • 長沙「馬日事變」見聞錄/胡養之(第38-47頁)
    • 我審訊毛澤民經過/王德溥(第38-54頁)
    • 武當山頂「黃金殿」搜奇/曹文錫(第38-57頁)
    • 辛亥革命在浙江/吳原(第38-66頁)
    • 細說長征(十三)/龍吟(第38-69頁)
    • 香港詩壇/包天白等(第38-72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8-74頁)
  • 第三十九期(第39-1頁)
    • 懷念介師/辛未(第39-4頁)
    • 憶!聶光抵/雲煙(第39-8頁)
    • 一知半解話「票號」/盧學禮(第39-10頁)
    • 花谿憶往/王大任(第39-13頁)
    • 日全蝕奇景/秦保民(第39-16頁)
    • 斯坦因與伯希和/實齋(第39-18頁)
    • 閃擊密支那之憶/謝子清(第39-23頁)
    • 雷鳴遠的烽火鐘聲/劉榮琮(第39-27頁)
    • 胡漢民先生軼事/畏名(第39-38頁)
    • 我的生活瑣憶/田炯錦(第39-41頁)
    • 孔子思想在琉球/楊仲揆(第39-44頁)
    • 四十年前臺灣大地震親歷記/古滿興(第39-46頁)
    • 調景嶺非吊頸嶺/工人(第39-49頁)
    • 關於沈三白/莊練(第39-51頁)
    • 細說長征(十四)/龍吟(第39-53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二十)/岳騫(第39-57頁)
    • 謙廬隨筆(三十一)/矢原謙吉遺著(第39-59頁)
    • 處州的畲民/郁青(第39-61頁)
    • 中華文物精華觀後感/李璜(第39-66頁)
    • 四川自治之役/華生(第39-70頁)
    • 香港詩壇/蘇文摧等(第39-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39-74頁)
  • 第四十期(第40-1頁)
    • 我架機轟炸柏林/松健(第40-4頁)
    • 筧橋精神/姜良仁(第40-6頁)
    • 旌忠將軍邱清泉/虞庸(第40-8頁)
    • 孫岳軼事/耿幼麟口述王玉賓記錄(第40-16頁)
    • 鄒岳樓將軍傳/吉人(第40-18頁)
    • 關中麟鳳井勿幕/李賠燕(第40-22頁)
    • 康有為陝西盜經記/李儀祉遺作(第40-26頁)
    • 渦陽設治始末/王藩庭(第40-27頁)
    • 襄樊弔古/曹文錫(第40-29頁)
    • 中華故土海參威/王覺源(第40-33頁)
    • 四川自治之役(下)/華生(第40-35頁)
    • 四川自治與統一/孫震(第40-44頁)
    • 日軍屠城記/劉樹輝(第40-53頁)
    • 畢嘉理在華事略/郭永亮(第40-56頁)
    • 詩誣港主黃乃裳/寒連(第40-59頁)
    • 滇魯烽煙話李彌/胡士方(第40-62頁)
    • 細說長征(十五)/龍吟(第40-67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二十一)/岳騫(第40-69頁)
    • 謙廬隨筆(三十二)/矢原謙吉遺著(第40-71頁)
    • 香港詩壇/徐義衡等(第40-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0-74頁)
  • 第四十一期(第41-1頁)
    • 劃時代的民國十三年/黃季陸(第41-4頁)
    • 蘭嶼巡禮/李刊資料室(第41-11頁)
    • 捻匪與山東李氏女子/王藩庭(第41-15頁)
    • 香港基督教的著名史蹟/基督徒(第41-21頁)
    • 管翼賢一失足成千古恨/東北舊侣(第41-24頁)
    • 解縣關帝廟/劉震慰(第41-30頁)
    • 愁絕黃昏坐對時/楊亮功(第41-34頁)
    • 滇魯烽煙話李彌(中)/胡士方(第41-36頁)
    • 西北軍進出甘肅及其影響/王禹廷(第41-41頁)
    • 吃在北平/唐魯孫(第41-48頁)
    • 抗戰初期之四川形勢/賀國光(第41-55頁)
    • 評嚴著「周恩來評傳」/劉祖農(第41-65頁)
    • 「周恩來評傳」辨誤/嚴靜文(第41-67頁)
    • 細說長征(十六)/龍吟(第41-68頁)
    • 謙廬隨筆(三十三)/矢原謙吉遺著(第41-71頁)
    • 香港詩壇/夏書牧等(第41-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1-74頁)
  • 第四十二期(第42-1頁)
    • 民國二年四川討袁始末/華生(第42-4頁)
    • 硯山老人雜憶/萬耀煌(第42-12頁)
    • 劃時代的民國十三年(中)/黃季陸(第42-18頁)
    • 滇魯烽煙話李彌(下)/胡士方(第42-29頁)
    • 李彌將軍週年祭/于衡(第42-35頁)
    • 楊宇霆氏被殺始末/何秀閣(第42-36頁)
    • 「楊宇霆氏被殺始末」一文正誤/岳騫(第42-39頁)
    • 二次大戰期間中緬戰區一支特殊部隊/姚遙(第42-42頁)
    • 南京時期的國史館/蔣永敬(第42-46頁)
    • 金陵遊蹤/羅時實(第42-60頁)
    • 謙廬隨筆(三十四)/矢原謙吉遺著(第42-67頁)
    • 細說長征(十七)/龍吟(第42-69頁)
    • 香港詩壇/夏書牧等(第42-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2-74頁)
  • 第四十三期(第43-1頁)
    • 莫斯科孫大東大見聞/關素質(第43-4頁)
    • 楊乃武案一百年/史述(第43-8頁)
    • 雷高二公之英烈事跡/郭永亮(第43-20頁)
    • 劃時代的民國十三年(下)/黃季陸(第43-23頁)
    • 也談黃敬臨與「姑姑筵」/水仙子(第43-30頁)
    • 吳稼秋先生生平事略/同里後學劉鐵灤輯錄(第43-33頁)
    • 北平災官的形形色色/魯孫(第43-34頁)
    • 虞姬廟在皖北靈璧縣/王藩庭(第43-38頁)
    • 酆都「陰王」的由來/毛一波(第43-40頁)
    • 莊韻香女史百年誕辰記/惲茹辛(第43-41頁)
    • 李有洪血戰摩天嶺/喬家才(第43-45頁)
    • 清末民初四川的陸軍學堂與川軍派系/懷襄(第43-55頁)
    • 中國西北回教派別/羅香林輯錄(第43-62頁)
    • 憶香港中國筆會成立大會(第43-66頁)
    • 細說長征(十八)/龍吟(第43-68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二十二)/岳騫(第43-70頁)
    • 香港詩壇/高靝賜等(第43-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3-74頁)
  • 第四十四期(第44-1頁)
    •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黃季陸(第44-4頁)
    • 顏君退省首都脫險記/用五(第44-6頁)
    • 四川進一步統一與抗戰(上)/孫震(第44-14頁)
    • 金門憶舊/關西人(第44-18頁)
    • 莫斯科東大孫大見聞(二)/關素質(第44-25頁)
    • 記余心清間諜案/金人(第44-29頁)
    • 胭脂宮井話珍妃/芝翁遺著(第44-41頁)
    • 抗日殉國的李守維將軍/邵父(第44-47頁)
    • 港九新界史話/曹文錫(第44-49頁)
    • 再談吃在北平/唐魯孫(第44-53頁)
    • 東北境內清三陵/王良(第44-56頁)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八)/岳騫(第44-60頁)
    • 在中大財源枯竭、高談節約聲中談中大圖書館/流蘇(第44-66頁)
    • 秦腔/楊璉(第44-69頁)
    • 香港詩壇/高靝賜等(第44-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4-74頁)
  • 第四十五期(第45-1頁)
    • 蔣公靈櫬奉厝慈湖記詳/王家政等(第45-4頁)
    • 魏德邁將軍憶蔣總統/施克敏(第45-10頁)
    • 屢蒙總統召見之回憶/錢穆(第45-15頁)
    • 鐵軍軍長張發奎痛悼蔣公/陳祖華(第45-19頁)
    • 總統蔣先生繼承國父志業所樹立之典型/黃季陸(第45-21頁)
    • 敬悼曠世偉人逝去/陳紀瀅(第45-24頁)
    • 黎玉璽含淚說當年/李廣淮(第45-27頁)
    • 和淚濡墨述恩德/高玉樹(第45-29頁)
    • 記總統蔣公與先父的二三事/趙佛重(第45-31頁)
    • 偉人的永生/顏元叔(第45-32頁)
    • 公祭總統蔣公文/本刊資料室(第45-33頁)
    • 慈湖在青山翠谷中/本刊資料室(第45-33頁)
    • 蔣公的特殊歷史紀錄/吳相湘(第45-35頁)
    • 三篇歷史性文件/本刊資料室(第45-37頁)
    • 蔣總統治喪圖片選輯/本刊資料室(第45-42頁)
    • 蔣總統逝世與日本人/司馬桑敦(第45-44頁)
    • 莫斯科東大孫大見聞/關素質(第45-47頁)
    • 粉筆生涯二十年(一)/張丕介遺著(第45-51頁)
    • 四川進一步統一與抗戰(中)/孫震(第45-59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二十四)/岳騫(第45-67頁)
    • 謙廬隨筆(三十五)/矢原謙吉遺著(第45-70頁)
    • 鄭曼青文武雙全/蔡文怡(第45-72頁)
    • 香港詩壇/王則潞等(第45-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5-74頁)
  • 第四十六期(第46-1頁)
    • 對中華民國蔣總統之追悼辭/美國參議院鄺友良(第46-4頁)
    • 中國現代的民族主義和知識份子——敬悼蔣總統逝世/余英時(第46-11頁)
    • 最深的哀痛、懺悔和惕勵/孤影(第46-16頁)
    • 四十年前北伐初期敵後工作概述/王仲廉(第46-20頁)
    • 粉筆生涯二十年(二)/張丕介遺著(第46-25頁)
    • 我對劉峙、熊式輝、桂永清三上將的粗淺認識/周重韶(第46-33頁)
    • 硯山老人雜憶(二)/萬耀煌(第46-37頁)
    • 蔣經國在赣南/張仲仁(第46-42頁)
    • 臺東發現百年鐵樹/呂一銘(第46-47頁)
    • 莫斯科東大孫大見聞(四)/關素質(第46-49頁)
    • 四川進一步統一與抗戰(下)/孫震(第46-53頁)
    • 北平的回教飯館兒/丁秉鎚(第46-60頁)
    • 劉汝明將軍二三事/汪樹山(第46-64頁)
    • 蔣公光輝照耀地中海/毛樹清(第46-67頁)
    • 折戟沉沙記林彪(二十五)/岳騫(第46-70頁)
    • 費伯雄仁心仙術/鐵嶺遺民(第46-72頁)
    • 香港詩壇/凃公遂等(第46-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6-74頁)
  • 第四十七期(第47-1頁)
    • 馬君武夏威與我/王世昭(第47-4頁)
    • 憶父親/夏捷葵(第47-11頁)
    • 寧鄉陳家鼎兄弟姊妹之文學/羅香林(第47-14頁)
    •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計劃經藏援華/關山月(第47-16頁)
    • 陰陽怪氣的侯曜/寒連(第47-21頁)
    • 粉筆生涯二十年(三)/張丕介遺著(第47-24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張仲仁(第47-32頁)
    • 孤僧命運(毛澤東與林彪部分)/王明遺著(第47-35頁)
    • 重印國民政府公報前言/黃季陸(第47-50頁)
    • 憶述八旗駐防制度/傅紹傑(第47-53頁)
    • 概述「七七」(上)/岳騫(第47-60頁)
    • 烤肉宛與月盛齋/丁秉鎚(第47-66頁)
    • 謙廬隨筆(三十六)/矢原謙吉遺著(第47-71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7-74頁)
  • 第四十八期(第48-1頁)
    • 抗戰初期上海作戰記事/曾振(第48-4頁)
    • 今井武夫芷江乞降所見/焦毅夫(第48-15頁)
    • 我經歷的一次老千局/朱鏡宙(第48-25頁)
    • 粉筆生涯二十年(四)/張丕介遺著(第48-30頁)
    • 亞細亞藝文學院出版名家碑帖發行預約/王世昭主編(第48-38頁)
    • 賀揚靈先生與兩浙抗戰/王梓良(第48-41頁)
    • 概述「七七」(下)/岳騫(第48-48頁)
    • 毛澤東做過全國農協會長?/用五(第48-53頁)
    • 日本關東軍給予中共的武器/姚遙(第48-56頁)
    • 「八二三」砲戰殉國三將軍傳/段劍岷等(第48-60頁)
    • 暢遊大觀樓/石佛(第48-64頁)
    • 莫斯科東大孫大見聞(五)/關素質(第48-68頁)
    • 劉湘逝世後之川局(上)/周開慶(第48-71頁)
    • 天聲人語(第48-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8-74頁)
  • 第四十九期(第49-1頁)
    • 日本投降前的十日/資料室輯(第49-4頁)
    • 六英烈傳(一)/資料室輯(第49-18頁)
    • 惟仁者壽/惲茹辛(第49-22頁)
    • 粉筆生涯二十年(五)/張丕介遺著(第49-27頁)
    • 懷道鄰兄/陳克文(第49-34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二)/張仲仁(第49-41頁)
    • 抗戰期間一段艱苦生活實錄/文輝(第49-44頁)
    • 邵華先生逝世一週年/任蜚聲(第49-45頁)
    • 五四運動警醒了上海學生/雲煙(第49-46頁)
    • 劉湘逝世後之川局(下)/周開慶(第49-48頁)
    • 哭劉大中兄嫂/張九如(第49-53頁)
    • 北望樓雜記(一)/適然(第49-57頁)
    • 三十年前日本投降紀實/資料室輯(第49-59頁)
    • 他們應該同日死/周盛淵(第49-64頁)
    • 本刊二十五至四十八期分類目錄/資料室輯(第49-66頁)
    • 天聲人語/梁寒操等(第49-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49-74頁)
  • 第五十期(第50-1頁)
    • 國民政府成立之經過/陳錫璋(第50-4頁)
    • 北望樓雜記(二)/適然(第50-10頁)
    • 前塵瑣記(上)/任鴻雋(第50-13頁)
    • 襄樊淪陷痛史/萬子霖(第50-18頁)
    • 敬悼劉侯武丈/岳騫(第50-23頁)
    • 劉湘的神機軍師劉從雲/公孫魯(第50-25頁)
    • 照空和尚是國際間諜(上)/益軒(第50-29頁)
    • 中國交易所的一頁滄桑史/吳王孫(第50-31頁)
    • 抗日時代淪陷的山東/胡士方(第50-35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三)/張仲仁(第50-38頁)
    • 抗日硬漢張子奇/喬家才(第50-41頁)
    • 龍頭將軍樊崧甫/裘轸(第50-47頁)
    • 臨漳銅雀台/郭嗣汾(第50-49頁)
    • 也談周神仙/萬壯波(第50-50頁)
    • 謀刺攝政王案始末/黃復生(第50-51頁)
    • 憶中山艦的沉沒/堪憶(第50-54頁)
    • 六英烈傳(二)/孟達等(第50-57頁)
    • 武昌起義誰是首義之人/資料室輯(第50-68頁)
    • 天聲人語/王國墦等(第50-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0-74頁)
  • 第五十一期(第51-1頁)
    • 開羅會議未公佈史料/關山月(第51-4頁)
    • 蔣緯國閒談留德生活/夏冰(第51-9頁)
    • 小記胡宗南/泉翁(第51-12頁)
    • 中共怎樣攻下川康(上)/沈嗣成(第51-15頁)
    • 許地山與扶乩故事/朱禮安(第51-20頁)
    • 抗日時代淪陷的山東(二)/胡士方(第51-24頁)
    • 四川酆都城素描/翟民(第51-27頁)
    • 陳果夫與天下第一菜/蘇人(第51-29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四)/張仲仁(第51-31頁)
    • 照空和尚是國際間諜(下)/益軒(第51-33頁)
    • 前塵瑣記(中)/任鴻雋(第51-37頁)
    • 北望樓雜記(三)/適然(第51-42頁)
    • 北平當年大學之「盜」/包緝庭(第51-46頁)
    • 掛印封金李漢魂/仲平(第51-53頁)
    • 謙廬隨筆(三十七)/矢原謙吉遺著(第51-57頁)
    • 黃膺白先生之生平與識見(上)/沈雲龍(第51-59頁)
    • 趙冰博士自傳(上)/趙冰博士遺著(第51-67頁)
    • 天聲人語/李承晚等(第51-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1-74頁)
  • 第五十二期(第52-1頁)
    • 護國軍紀實/鄧之誠(第52-4頁)
    • 蔡松坡將軍雲南起義始末/雷飈(第52-18頁)
    • 我記憶中的總統蔣公/松葊(第52-30頁)
    • 白頭弟子哭蔣公/冷欣(第52-33頁)
    • 溥儀訪問記/關山月譯(第52-35頁)
    • 向四行倉庫守軍獻旗經過(節錄)/楊惠敏(第52-37頁)
    • 趙冰博士自傳(下)/趙冰(第52-41頁)
    • 蔣百里與保定軍校/趙明琇(第52-50頁)
    • 中共怎樣攻下川康(下)/沈嗣誠(第52-52頁)
    • 抗日時代淪陷的山東(三)/胡士方(第52-58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五)/張仲仁(第52-62頁)
    • 黃膺白先生之生平與識見(下)/沈雲龍(第52-66頁)
    • 北望樓雜記(四)/適然(第52-69頁)
    • 天聲人語(第52-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2-74頁)
  • 第五十三期(第53-1頁)
    • 故總統蔣公之盛德與睿智/關德懋(第53-4頁)
    • 大平洋戰爭前的北平哈德門事件/關山月(第53-8頁)
    • 袁世凱逼宮竊國記/傅偉(第53-13頁)
    • 洪憲本末/鐵嶺遺民(第53-15頁)
    • 李協和協和四方/吳相湘(第53-23頁)
    • 關東軍覆滅記/陳嘉驥(第53-29頁)
    • 憶侍校長蔣公在廬山/黃民新(第53-35頁)
    • 抗日時代淪陷的山東(四)/胡士方(第53-38頁)
    • 臺灣高手壁虎神功牟乃修/李勇(第53-40頁)
    • 臺灣南部橫貫公路風光/孔慶林(第53-43頁)
    • 當年的北平雜耍/唐魯孫(第53-53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六)/張仲仁(第53-59頁)
    • 谷正倫與芷江民變/焦毅夫(第53-62頁)
    • 百靈廟德王會見記/黃黃山(第53-66頁)
    • 天聲人語(第53-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3-74頁)
  • 第五十四期(第54-1頁)
    • 中國遠征軍苦戰緬邊記/關山月譯(第54-4頁)
    • 劉半農先生和國語學術/王天昌(第54-10頁)
    • 抗戰勝利後復員裁軍迄戡亂概述(一)/孫震(第54-15頁)
    • 抗日時代淪陷的山東(五)/胡士方(第54-23頁)
    • 清代後宮與珍妃死所/且文(第54-26頁)
    • 張宗昌和韓復榘在山東的小故事/老丁(第54-29頁)
    • 二十一師興亡史/膠東舊侣(第54-33頁)
    • 臺灣海底油田/徐榮華(第54-38頁)
    • 周碧主浙與杭州撤退/裘轸(第54-43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七)/張仲仁(第54-46頁)
    • 談西山會議派/陳錫璋(第54-49頁)
    • 談保鑣/高越天(第54-54頁)
    • 北平西城穿堂兒府的故事/白中錚(第54-56頁)
    • 沈鴻烈衛護海權/拾遺(第54-60頁)
    • 洪憲本末(二)/鐵嶺遺民(第54-65頁)
    • 北望樓雜記/適然(第54-70頁)
    • 天聲人語/李璜等(第54-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4-74頁)
  • 第五十五期(第55-1頁)
    • 鄧小平的大半生(上)/放之(第55-4頁)
    • 張大千的世界/杜文靖(第55-12頁)
    • 北望樓雜記(八)/適然(第55-16頁)
    • 雜談七君子之一——李公樸/雲煙(第55-19頁)
    • 民國國士張衡玉/芝厂(第55-23頁)
    • 回憶黃金時代二三事/文嬋(第55-27頁)
    • 抗日時代淪陷的山東(六)/胡士方(第55-31頁)
    • 熊綬春將軍事略/柳藩國(第55-35頁)
    • 略談王耀武/劉文煥(第55-37頁)
    • 洪憲本末(三)/鐵嶺遺民(第55-45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八)/張仲仁(第55-50頁)
    • 北平琉璃廠的南紙店、筆墨莊/唐魯孫(第55-54頁)
    • 在馬德里看中國功夫/林惺嶽(第55-58頁)
    • 貓嶼奇景、千鳥蔽天/曾子銘(第55-61頁)
    • 蘭嶼回來/碧竹(第55-63頁)
    • 雜說施公案/莊練(第55-69頁)
    • 抗戰勝利後復員裁軍概述(二)/孫震(第55-71頁)
    • 天聲人語/余少颯等(第55-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5-74頁)
  • 第五十六期(第56-1頁)
    • 台兒莊會戰實錄/侯象麟.王化宇(第56-4頁)
    • 交文案彙記/郭榮生(第56-12頁)
    • 鄧小平的大半生(中)/放之(第56-19頁)
    • 洪憲本末(四)/鐵嶺遺民(第56-23頁)
    • 衙門裡的老夫子/唐魯孫(第56-27頁)
    • 我國境內龍的發現/林朝檠(第56-30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九)/張仲仁(第56-37頁)
    • 硯山老人雜憶/萬耀煌(第56-41頁)
    • 雙橡園的哀思/公孫嫵(第56-44頁)
    • 北望樓雜記(七)/適然(第56-47頁)
    • 武陵遊蹤/葉以熾(第56-51頁)
    • 北洋軍閥笑話多/老丁(第56-58頁)
    • 彈詞考/陶曉清(第56-60頁)
    • 金門憶舊(一)/關西人(第56-65頁)
    • 易培基其人其事(一)/傅清石(第56-68頁)
    • 天聲人語/王公璘等(第56-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6-74頁)
  • 第五十七期(第57-1頁)
    • 鄧小平的大半生(下)/放之(第57-4頁)
    • 吃在上海/唐魯縣(第57-6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十)/張仲仁(第57-15頁)
    • 故宮博物院的圖書文獻/喬衍琯(第57-19頁)
    • 筧橋英烈多美眷/吳東權(第57-25頁)
    • 我的高祖與湘潭/劉己達(第57-28頁)
    • 河東革命先進——李岐山/胡伯岳(第57-31頁)
    • 張靜江先生二三事/郁青(第57-33頁)
    • 洪憲本末(五)/鐵嶺遺民(第57-35頁)
    • 學府風趣/老丁(第57-41頁)
    • 金門憶舊(二)/關西人(第57-44頁)
    • 易培基其人其事(二)/傅清石(第57-48頁)
    • 民國十二年之川戰(上)/華生(第57-54頁)
    • 憶故都企業鬼才張子餘/白鐵錚(第57-59頁)
    • 第一次東征之役/陳錫璋(第57-62頁)
    • 北望樓雜記(八)/適然(第57-69頁)
    • 天聲人語/黃雪邨等(第57-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7-74頁)
  • 第五十八期(第58-1頁)
    • 五十年前——東北地方之軍政與民政/王良(第58-4頁)
    • 劉粹剛烈士傳略/本刊資料室(第58-8頁)
    • 南嶽生活的回憶/守六(第58-10頁)
    • 斷頭將軍張石侯/南芸(第58-12頁)
    • 哈爾濱的白俄/松坡(第58-16頁)
    • 臺灣愛國詩人——林幼春其人其事/王天昌(第58-18頁)
    • 張天師與龍虎山的始末/張源先(第58-25頁)
    • 想起了老君廟/唐魯孫(第58-28頁)
    • 民國十二年之川戰(下)/華生(第58-31頁)
    • 陳儀之死/方知白(第58-36頁)
    • 蘇北黃橋之戰/杜負翁(第58-38頁)
    • 嫉惡如仇的石瑛(上)/劉檠琮(第58-42頁)
    • 記國共大同之戰/耿若天(第58-46頁)
    • 余家菊書生報國/江春男(第58-49頁)
    • 伍誠仁與他的畢業證書/姜雪峰(第58-51頁)
    • 洪憲本末(六)/鐵嶺遺民(第58-56頁)
    • 北望樓雜記(九)/適然(第58-62頁)
    • 平津瑣記之一/丁秉燧(第58-68頁)
    • 麻將是甚麼人發明的?/莫問津(第58-71頁)
    • 天聲人語/文疊山等(第58-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8-74頁)
  • 第五十九期(第59-1頁)
    • 哲學家吳康博士/盧幹之(第59-4頁)
    • 杜月笙和李裁法的祕辛/寒梅(第59-7頁)
    • 梁任公與徐志摩/劉太希(第59-9頁)
    • 最驚險的一夜/逯劍華先生遺著(第59-11頁)
    • 艮園隨筆/王大任(第59-13頁)
    • 廬山奇景與名勝古蹟/王白(第59-16頁)
    • 金門憶舊(三)/關西人(第59-19頁)
    • 京韻大鼓和劉寶全/丁秉燧(第59-24頁)
    • 腰刀葦笠話更官/白鐵錚(第59-27頁)
    • 嫉惡如仇的石瑛(下)/劉檠琮(第59-30頁)
    • 乾清門進克食記/唐魯孫(第59-38頁)
    • 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劉良祐(第59-40頁)
    • 北伐誓師五十周年/陳錫璋(第59-44頁)
    • 記褚輔成先生/阮毅成(第59-50頁)
    • 邱水文自創水陸兩用直昇機/江春男(第59-54頁)
    • 洪憲本末(七)/鐵嶺遺民(第59-56頁)
    • 中共一大若干問題之研究/郭華倫(第59-62頁)
    • 七七事變真史(一)/吳相湘(第59-66頁)
    • 北望樓雜記(十)/適然(第59-70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59-74頁)
  • 第六十期(第60-1頁)
    • 我與西德巨人的遇合/關德懋(第60-4頁)
    • 長沙大火真相/張振國(第60-13頁)
    • 七七事變真史(二)/吳相湘(第60-18頁)
    • 安陽保衛戰紀實/劉如桐(第60-23頁)
    • 人世滄桑七十年(上)/鄒瀾清(第60-28頁)
    • 金門憶舊(四)/關西人(第60-34頁)
    • 四川淪陷之回憶/韓文源(第60-43頁)
    • 洪憲本末(八)/鐵嶺遺民(第60-50頁)
    • 游德榮的象牙雕刻藝術/張仕英(第60-56頁)
    • 杜奎英教授事略/知仁(第60-58頁)
    • 閒話濰縣/吳鳴鑾(第60-59頁)
    • 西直門外/白鐵錚(第60-65頁)
    • 北望樓雜記(十一)/適然(第60-68頁)
    • 天聲人語(第60-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0-74頁)
  • 第六十一期(第61-1頁)
    • 抗戰史研究之構想/王聿均(第61-4頁)
    • 台兒莊在怒吼/黃介瑞(第61-11頁)
    • 湖北陽新戰役親歷記/尹華英(第61-19頁)
    • 立委胡淳以身相「詢」/立樸(第61-23頁)
    • 卜道明先生的生平與事功/方雪純(第61-36頁)
    • 洪憲本末(九)/鐵嶺遺民(第61-39頁)
    • 金門憶舊(五)/關西人(第61-45頁)
    • 湖北共軍實力消長記/羅森林(第61-50頁)
    • 人海滄桑七十年(中)/鄒瀾清(第61-53頁)
    • 西廂記之研究/張永明(第61-58頁)
    • 湖南菜與譚廚/唐魯孫(第61-65頁)
    • 細說長征(二十)/龍吟(第61-67頁)
    • 北望樓雜記(十二)/適然(第61-69頁)
    • 橫貫公路名勝對聯/劉太希(第61-72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1-74頁)
  • 第六十二期(第62-1頁)
    • 四海一家在印度洋/曾憲光(第62-4頁)
    • 前司法行政部部長王任遠被控案/王柳敏(第62-7頁)
    • 謝晉元與八百壯士/劉檠琮(第62-21頁)
    • 張柏亭將軍追憶淞滬戰役/張柏亭(第62-36頁)
    • 七十年前舊夢痕/敬恆(第62-46頁)
    • 人世滄桑七十年(下)/鄒瀾清(第62-49頁)
    • 科場瑣憶/蔡愛仁(第62-54頁)
    • 民國初年之四川軍事(上)/華生(第62-59頁)
    • 北望樓雜記/適然(第62-71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2-74頁)
  • 第六十三期(第63-1頁)
    • 對軍事情報工作的回憶/張振國(第63-4頁)
    • 石友三之死/胡士方(第63-12頁)
    • 山城憶舊土橋行/郎魯遜(第63-17頁)
    • 革命奇人張靜江/周賢頌(第63-19頁)
    • 洪憲本末(十)/鐵嶺遺民(第63-25頁)
    • 金門憶舊(六)/關西人(第63-31頁)
    • 平劇淺談/李孔昕(第63-37頁)
    • 故都三閥/白鐵錚(第63-43頁)
    • 民國初年之四川軍事(下)/華生(第63-47頁)
    • 木里王國的獨特風光(一)/李霖耀(第63-57頁)
    • 梅花調和醋溜大鼓/丁秉燧(第63-68頁)
    • 杏林漫步/劉光炎(第63-70頁)
    • 天聲人語(第63-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3-74頁)
  • 第六十四期(第64-1頁)
    • 天字第一號女間諜——川島芳子審訊經過/程榕寧(第64-4頁)
    • 國際間諜照空和尚/益軒(第64-10頁)
    • 白帝城與八陣圖/宜益(第64-15頁)
    • 川軍受編國民革命軍經過/周開慶(第64-17頁)
    • 洪憲本末(十一)/鐵嶺遺民(第64-23頁)
    • 金門憶舊(七)/關西人(第64-29頁)
    • 丁淮汾清剛耿介/芝翁遺著(第64-35頁)
    • 西安事變善後問題處理經過(上)/曾振(第64-41頁)
    • 閻海文烈士生平/王箭(第64-47頁)
    • 中國西南邊界上的世外桃園——木里王國的獨特風光(二)/李霖燦(第64-49頁)
    • 立委艾時對政府交通工程的質詢/何定楝(第64-56頁)
    • 韓愈、蘇東坡給與潮州後人的觀感/干域(第64-58頁)
    • 抗戰八年與戴雨農將軍/喬家才(第64-59頁)
    • 抗戰中期的江西戰將/周仲超(第64-71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4-74頁)
  • 第六十五期(第65-1頁)
    • 臺灣同胞向日本討還軍郵儲金的面面觀/劉本炎(第65-4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十一)/張仲仁(第65-13頁)
    • 記鄧糞翁先生/張玲蕙(第65-17頁)
    • 西安事變善後問題處理經過(下)/曾振(第65-19頁)
    • 易培基與故宮盜寶疑案/劉心皇(第65-29頁)
    • 白屋詩人吳芳吉/芝厂(第65-34頁)
    • 臺北市賭場風雲/黃大綱(第65-39頁)
    • 韓復榘的真面目/冰壺(第65-43頁)
    • 閒話詩鐘/楊向時(第65-51頁)
    • 洪憲本末(十二)/鐵嶺遺民(第65-55頁)
    • 金門憶舊(八)/關西人(第65-61頁)
    • 楊柳青的版畫/楚戈(第65-64頁)
    • 唐山浩劫話地震/唐魯蓀(第65-66頁)
    • 中國國民黨第十一屆中委名單/本刊資料室(第65-69頁)
    • 北望樓雜記(十四)/適然(第65-71頁)
    • 天聲人語(第65-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5-74頁)
  • 第六十六期(第66-1頁)
    • 陳英士擎柱東南/芝翁(第66-4頁)
    • 紀念父親的百歲誕辰/陳惠夫(第66-10頁)
    • 洪憲本末(十三)/鐵嶺遺民(第66-13頁)
    • 故鄉春節/楊一峰(第66-16頁)
    • 米勒耳博士典範長存/沈剛(第66-19頁)
    • 白屋詩人吳芳吉(下)/諸家(第66-25頁)
    • 文采.風流——談潮州文獻刊文誹韓的錯誤/沈光秀(第66-36頁)
    • 誹韓案的證言/陶希聖(第66-40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十二)/張仲仁(第66-42頁)
    • 懷念陳果夫先生/任蜚聲(第66-45頁)
    • 金門憶舊(九)/關西人(第66-47頁)
    • 天寒談皮裘/程肖彭(第66-56頁)
    • 北望樓雜記(十五)/適然(第66-59頁)
    • 一個偉大而平凡的讀書人/仲平(第66-64頁)
    • 憶蘭州/田炯錦(第66-67頁)
    • 青海春節期間的視聽娛/丑輝英(第66-70頁)
    • 故鄉春節習俗談/伍稼青(第66-72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6-74頁)
  • 第六十七期(第67-1頁)
    • 革命志士趙聲先生(上)/惜秋(第67-4頁)
    • 臺灣破獲一貫道/劉繼先(第67-10頁)
    • 長懷董佩老/言曦(第67-12頁)
    • 淺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酆邰(第67-19頁)
    • 傳奇人物.傳奇故事——蔡少明冒貸案/吳國棟(第67-29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十三)/張仲仁(第67-38頁)
    • 萬武樵典範長存/王鈞章(第67-42頁)
    • 洪憲本末(十四)/鐵嶺遺民(第67-44頁)
    • 黃百韜忠烈千秋/劉棨琮(第67-47頁)
    • 草聖之祖十七帖與狂草之王鵝群帖/王世昭(第67-50頁)
    • 連雅堂百年誕辰/邱勝安(第67-52頁)
    • 彈下餘生話東里/趙子貞(第67-54頁)
    • 東北的紅鬍子/劉毅夫(第67-60頁)
    • 白首話黃花/毛一波(第67-68頁)
    • 散記民初幾位武林高手/唐魯孫(第67-70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7-74頁)
  • 第六十八期(第68-1頁)
    • 田炯錦風骨嶙峋/劉克銘(第68-4頁)
    • 悼司法院長田炯錦先生/于衡(第68-8頁)
    • 洪憲本末(十五)/鐵嶺遺民(第68-10頁)
    • 郭壽華「誹韓」的文字獄平議/嚴靈峰(第68-15頁)
    • 中共滲透國防部導至大陸變色/沙學浚(第68-19頁)
    • 吃在北平/唐魯孫(第68-24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十四)/張仲仁(第68-31頁)
    • 一身兼備忠義勇的革命志士趙聲先生(下)/惜秋(第68-36頁)
    • 談國立音專及其音樂家滄桑/文嬋(第68-45頁)
    • 江西剿匪中赣州會戰戰史/柳際明(第68-48頁)
    • 麻將考/莊練(第68-54頁)
    • 楓橋夜泊詩與寒山寺碑/惲茹辛(第68-59頁)
    • 金門憶舊(十)/關西人(第68-65頁)
    • 北望樓雜記(十六)/適然(第68-68頁)
    • 天聲人語/余少颯等(第68-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8-74頁)
  • 第六十九期(第69-1頁)
    • 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憶往/劉心皇(第69-4頁)
    • 不祥的兩個十五/王世昭(第69-15頁)
    • 好萊塢早期的華僑片與軍閥片/夏志清(第69-19頁)
    • 記褚輔成先生/阮毅成(第69-25頁)
    • 北平「廠甸兒」的「書兒棚子」/丁秉燧(第69-29頁)
    • 記長陸軍大學經過/萬耀煌遺著(第69-31頁)
    • 日據時代臺灣同胞的民族精神/鍾國仁(第69-37頁)
    • 金門憶舊(十一)/關西人(第69-41頁)
    • 燕塵偶拾讀後憶趣/白鐵錚(第69-47頁)
    • 東引島風光/耘人(第69-49頁)
    • 臺灣吃不著的北平小吃零食/唐魯孫(第69-51頁)
    • 幾則中西文化交流的小故事/何其垣(第69-54頁)
    • 我的青年時代/田炯錦遺著(第69-63頁)
    • 北望樓雜記(十七)/適然(第69-71頁)
    • 天聲人語/文疊山等(第69-73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69-74頁)
  • 第七十期(第70-1頁)
    • 紀金門古寧頭之役/劉雲瀚(第70-4頁)
    • 記民五黃克強致黃膺白的一封信/沈雲龍(第70-19頁)
    • 黃興與明德學堂/黃一歐(第70-23頁)
    • 赴皖北阜陽省訓團受訓經過/趙醒民(第70-26頁)
    • 記徐寶山夫婦/杜負翁(第70-30頁)
    • 洪憲本末(十六)/鐵嶺遺民(第70-38頁)
    • 臨風追憶話萍鄉(十五)/張仲仁(第70-45頁)
    • 北平的獨特食品/唐魯孫(第70-49頁)
    • 「健康紅茶菌」漫談(第70-54頁)
    • 北望樓雜記(十八)/適然(第70-59頁)
    • 松樓隨筆/松厂(第70-62頁)
    • 歷史的真象/冰壺(第70-64頁)
    • 本刊四十九期至六十九期分類目錄/本刊資料室(第70-68頁)
    • 編餘漫筆/編者(第70-74頁)
紙本書 NT$ 35000
單本電子書
NT$ 24500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