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覺得生活理所當然,或許可以聽些不一樣的。
若你覺得目前的生活理所當然,或許可以聽聽一些不一樣的。
對現代社會而言,所謂無家者常是是令人無措的議題。該幫,不該幫?他們的意願?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的過往呢?這其間的種種,著實不是一條法規、一道命令或一種作法便能解決。
而一個年少社工,在她接觸實際案例後,更深知其中的百般無奈。所以,她沒有要大張旗鼓的呼求制定法律,反而寫下這些故事,任憑人們思考。因為更重要的是,在知道這些事之後,社會能否有一更臻完善的因應之道。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民主得來不易,自由如此脆弱。
這本書讀來,總揮不去一種既視感:獨裁、北韓、抗爭、戒嚴、轉型正義??民主的韓國這一路走來,有著許多和台灣重疊的過往,518光州事件,其執政者的血腥鎮壓,就猶如台灣的228。同為亞洲民主國家,彷彿走在同一光譜上接受試練,一是半島,一是小島,同有內憂及外患,都生活在民主自由稍縱即逝的不安中。
然而,光州事件中,光州人民的表現,無不給我們希望。而身處今天的台灣,我們更不容輕看人民的力量,也就是你我的力量。
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愛情腳本寫了又寫,總跨不出某個檻。而其實,那道檻源於某個更久遠的記憶。
寂寞、孤立仍努力活著的我們,都值得擁的溫柔奇蹟。
十七年前,就是在這座月臺,他送走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兒,也在此迎接妻子抱在懷中冰冷的女兒的遺體。而他卻仍執意揮舞著手中的旗子,優先引導進站列車。除了工作,他還有能力好好哭一場嗎?
回到浪漫最一開始的地方
《愛在三部曲》的迷人之處在於,觀者參與了男女主角兩人從邂逅、分離、再聚、回憶的過程。尤其是在第三部曲,看著兩人對彼此、生活以及說過的話各有不同解讀,甚至針鋒相對,當下便想再複習一次前兩部曲,找出他們描述中的那一幕,而身為觀者的自己,又會有什麼解讀。
然後,故事折射到我們自身,想著在人生的某些過程中,你曾經有過的誤會、猜忌,透過這些誤會、猜忌,再回到浪漫最一開始的地方,接著,你禁不住提出疑問,這些愛情中的負面情緒,到底是何時長出來的,引人走入分手的那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