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商學院教授的超務實職涯建議

Photo by @matreding on Unsplash
我們都認識某個成功、身材好、玩樂團、和父母關係親近、在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ASPCA)當志工、還寫美食部落格的人。先假定你不是那個人。在我看來,在建立事業時保持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則神話。那些受世人奉為真理的成功語錄多半說著同一件事,你必須先歷經千辛萬苦才能成功。
但是,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成功的確需要夠努力,但絕對不僅是單方面地消耗你所有的心力,事實是你可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得到許多收穫。不過,如果你在年輕時把平衡放在優先順位,就必須接受除非你是個天才,否則可能無法得到較高等級的財務保障。
拼命要趁年輕
在職涯發展的軌跡上,斜坡很不公平地出現在你畢業後的頭五年。如果你希望這條軌跡是陡峭的,必須燃燒很多精力,這聽起來一點也不容易,的確也真的不容易。好消息是,這個世界不會讓你予取予求,但能讓你盡情嘗試。你要努力嘗試,真的很努力嘗試。
我現在可以平衡得很好,這來自於我二十幾歲以及三十幾歲時缺乏平衡。從二十二歲到三十四歲,除了商學院,我只記得工作,聽起來無聊透頂,我也這麼覺得。
但當時我的確一心一意地渴求成功。然而這世界的贏家並非最強大,而是最快速者。你希望用比同儕更少的時間涉略得更廣,這有部分建立在才華上,但主要仰賴策略與耐力。就像跑馬拉松一樣,懂得配速的人更具備冠軍相。我還是年輕專業人士時欠缺平衡,因而犧牲了我的婚姻、我的頭髮,可能還有我二十多歲的青春歲月。
這件事沒有使用說明書,而且衡量的尺度每個人都不同,也無法判斷對錯。就像我在年輕時欠缺平衡,雖然在我後來的人生帶來更多平衡,但也伴隨著實質的代價。
當然,我可能對其中某些選擇感到懊悔,例如別過度用腦就能多留下幾根頭髮,但大致來說,我對眼前的結果感到相當滿意,換成別人得到這樣的成果,可不見得獲得相同的滿足。
學歷+郵遞區號=未來財富
美國有個種姓制度:高教育程度。此外,經濟成長愈來愈集中在少數的大都市帶。未來五十年內,三分之二的經濟成長將發生在大都市帶。
俗話說的好,「機會隨密度改變。」請前往充滿成功的地方。大城市就像溫布頓網球賽,就算你不是納達爾(Rafael Nadal),你在比賽上的表現,也會因為和他對戰而進步。當然,還會獲得一些隨之而來的好處,你要不身材變好,要不終於明白自己的體質不適合參加溫布頓。
基於經濟成長的發展特性,只要告訴我你的學歷,包含教育程度與校名,再給我你的郵遞區號,我可以挺準確地預測,你在未來十年賺多少錢。
我的建議很簡單。在你年輕時取得文憑,到城市去。這兩件事在你年紀比較大時,就算不是不可能,也會變得比較難。
這世界永遠都會出現如賈伯斯(Steve Jobs)、蓋茲(Bill Gates)一般從大學輟學開啟精彩人生的勵志故事。但還是一樣,先假定你不是那個人。
找尋讓你全然投入的快樂
你賺多少錢和你有多快樂之間存在相關性,金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買到快樂。不過,一旦你達到某個層級的經濟安全,相關性就漸趨平緩。更有錢也不會讓你比較不快樂,不過我還沒有錢到這種程度,無從驗證這個說法。
在這件事上我曾犯錯,用了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去思考怎麼做才能賺更多錢,沒有暫停一下,自問什麼事情讓我真正感到快樂。
所以,是的,請拚命工作,取得經濟穩定之類的保障。但也要記下哪些東西帶給你喜樂與滿足,並開始投資它們。
特別注意那些帶給你喜悅,但不會強迫置入某種思想,或不需要花很多錢的事。不管是烹飪、卡波耶拉巴西戰舞、彈吉他或騎登山車,興趣和嗜好都可以為你的性格增添層次。
我所知的幸福,是「全然專注且投入」的狀態。若更具體地描述幸福的感覺,大概就是你失去了時間感、忘記了自我,感覺自己屬於某種更廣大的宇宙。
我在幾年前找到了寫作,現在寫作是我生命中最有益的部分之一。寫作是我的治療,這種方式讓我腦中吵鬧的聲音,找到一條逃生的路徑。我希望在我離開之後,我的小孩將閱讀這些東西,感覺他們更了解我,真希望自己三十年前就開始寫作。
懂得流汗的人擅長經營人生
你流汗的時間與你看別人流汗的時間,這兩者的比例是你能否成功的前瞻性指標。如果你告訴我有個傢伙,每天晚上看 ESPN 體育台,星期日整天都在看美式足球賽,而且不鍛鍊身體,我敢保證他的未來將充滿怒意,與他人關係破裂;如果你告訴我有人每天揮灑汗水,花在運動上的時間和在電視上看比賽一樣多,我可以跟你說,他很擅長人生。
多投資經驗,少消費物質
研究顯示,人們高估了物質帶來的幸褔,並低估了經驗的長期正面效應。所以,少投資一點在物質上,更看重獲得各種人生體驗。例如,開平價的汽車就好,但帶你老婆去聖巴瑟米(St. Barts)旅行吧。
►►本文摘自:《蓋洛威教授的人生經濟學》
本期內容簡介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最受學生好評、不斷瘋傳的一堂課
協助你衡量職涯、財富、人際關係的各種選項,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該繼續深造,還是盡快累積工作經驗?怎麼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創業?
選工作為什麼不該看熱情、憑興趣?哪些產業職涯投資報酬率最高?
人生出現新機會,該把握嗎?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肯定、感覺像冒牌貨?
成功人士都如何管理時間,衝刺事業還能照顧自己與家庭、不被忙碌淹沒?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史考特・蓋洛威,是快速竄升的跨世代意見領袖。他創立過九家公司,活躍於創業圈;他每週發送電子報《不留情/沒惡意》(No Mercy / No Malice)、觀點犀利的podcast「The Prof G Pod」日日更新,每週觸及全球數百萬人,是少數在學界與公眾領域都具備強大影響力的實踐型知識創業家。
蓋洛威在商學院的學生都是各領域精英,但這群「贏者圈」的人卻對人生充滿迷惘,想知道何謂真正的幸福與成功、如何面對失敗與逆境、怎麼做才會有意義感、到人生最後沒有遺憾?
蓋洛威教授從自己五十年人生的成敗經驗出發,不唱高調、不灌雞湯,坦白分享,歸納出在現實世界測試有用的人生建議,幫助你從更長期的角度看問題,釐清優先順序,做出最高報酬的人生選擇: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認清現實:你不會成為巴菲特,也不會有以你為名的香水。
流汗的必要:整天看運動轉播卻不運動的人,未來也只能看著別人比自己成功。
不要追隨熱情,勸你堅持下去的人都已經很有錢了!成就感才能讓你持續前進。
你未來十年的收入取決於現在的學歷與居住地。趁年輕努力取得好學歷,到大城市工作。
選對另一半,比選對工作更重要。好好投資在那個與你共度一生的人身上。
有錢的定義是被動收入>燒錢率,年收入破百萬但沒有存款,依然是窮人。
「經驗」比「物質」更能給你快樂,開平價車款就好,然後帶全家人到非洲旅遊。
把簡單的事做到位:提早赴約、保持禮儀、持續追蹤。當個敢冒險,但不冒失的人。
人生最終極的成就,就是懂得為你愛的人付出,也有能力照顧你愛的人。
每個選擇,都是一筆看不見的成本
每個擁有平衡人生的人,必然走過失衡的青春
機會無所不在,趁早理解世界的運作邏輯
用最小代價,換得最大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