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6
本書聚焦於臺灣清代及戰後的戲曲發展,藉由特定主題的觀察論述,呈顯戲曲發展過程中涵納、吸收、碰撞、扞格、挪轉、交融等現象,這些現象甚至內化或異化而衍生新象,上述種種,可名之為「涵融與衍異」。討論內容包含:碑刻所呈現的戲曲現象、清代臺灣歲時節慶戲曲活動之發展、清代晚期臺灣文人仕紳之戲曲活動及文獻、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字姓戲的承續與轉化、臺灣戰後至1970年代報刊京劇演出述評之特色與再解讀、雅音小集前期(1979-1986)的實驗與嘗試、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化、新世紀臺灣劇場新象觀察。
- 導 言(第7頁)
- 第 1 章 清代碑刻中的臺灣戲曲映象(第17頁)
- 第 2 章 清代臺灣歲時節慶戲曲活動之發展(第55頁)
- 第 3 章 清代晚期臺灣文人仕紳之戲曲活動及文獻(第87頁)
- 第 4 章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字姓戲的承續與轉化(第135頁)
- 第 5 章 臺灣戰後至1970年代報刊京劇演出述評之特色與再 解讀(第175頁)
- 第 6 章 雅音小集前期(1979-1986)的實驗與嘗試(第221頁)
- 第 7 章 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化(第267頁)
- 第 8 章 新世紀臺灣劇場新象觀察(第305頁)
- 引用書目(第347頁)
紙本書 NT$ 300
單本電子書
NT$
21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6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