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四月中旬,「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舉行。這個研討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與中大新亞書院合辦,為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金禧院慶活動 之一。參加這個研討會的港內外學者逾百人,宣讀的論文六十多篇,是歷來最大規模的香港文學研討會。
香港文學百年來生機活潑,表現紛繁,佳作傑作為數甚多。這個研討會探討香港文學的各個範疇,古今兼之,雅俗並包,通論與專論俱備,數十篇論文內容豐富,角度與途徑多元,也是活潑紛繁的表現。現在把論文編輯成書,分為上下兩大冊出版。
- 楊昆岡 徐訏後期小說的藝術特色(第485頁)
- 王毅 眼睛的撤退 ── 劉以鬯《酒徒》與西方意識流小說之比較(第505頁)
- 溫儒敏 劉以鬯小說的形式感(第520頁)
- 鍾曉毅 從金庸小說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孤獨與隱逸心態的一脈相承(第525頁)
- 西野由希子 開放的故事 ── 西西作品評析(第540頁)
- 陳炳良 找尋身分的故事 ── 王璞短篇小說主題新探(第554頁)
- 藤井省三 小說為何與如何讓人「記憶」香港 ── 李碧華《胭脂扣》與香港意識(第561頁)
- 艾曉明 戲弄古今:談李碧華的《青蛇》、《潘金蓮之前世今生》和《霸王別姬》(第571頁)
- 陳潔儀 論余非小說中的「知識份子自省」和「人文關懷」── 外一題:一份仿 (論) 余非小說的小說 (札記)(第584頁)
- 何杏楓 姚克《陋巷》初探(第603頁)
- 朱棟霖 杜國威戲劇創作論(第620頁)
- 第六輯 其他(第633頁)
- 楊義、趙稀方 文學香港在中國(第635頁)
- 楊匡漢 學術語境中的香港文學研究(第651頁)
- 王劍叢 對香港文學史編纂問題的思考(第663頁)
- 王一桃 現實主義與香港文學(第676頁)
- 曾焯文 香港近親戀文學(第690頁)
- 王宏志 「竄跡粵港,萬非得已」:論香港作家的過客心態(第712頁)
- 黃國彬 從近偷、遠偷到不偷 ── 香港作家創作三階段與一份「自供狀」(第729頁)
- 潘銘燊 香港作家在引用辭格上的實踐(第739頁)
- 潘碧華 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對馬華文學傳播的影響 (1949-1975)(第747頁)
- 古遠清 二十年來香港文學在內地的傳播(第763頁)
- 楊際嵐 介紹之介紹:關於《台港文學選刊》對香港文學的推介(第781頁)
- 陳浩泉 香港作家在加拿大(第790頁)
- 江弱水 「天涯、咫尺,翻盡了悲歡」:卞之琳著譯在香港的出版與研究綜述(第806頁)
- 陳國球 學術與唯情:司馬長風文學史論述的追求與幻滅(第816頁)
- 何沛雄 學海書樓與香港文學(第835頁)
- 鄭振偉 《文壇》在香港文學史上之地位(第846頁)
- 汪義生 從「龍香文學叢書」看香港文學(第865頁)
- 李學銘 五六十年代香港大專校園的文學活動 ── 從兩本被遺忘的小書說起(第876頁)
- 陳志誠 「十叩柴扉九不開」── 談在香港理工院校開展文學活動的困難和《紅磚》、《穰田》兩書的結集(第888頁)
- 陳家春 開拓本土文學,培植本地新秀(第896頁)
- 第七輯 幾位與會者的講話(第909頁)
- 劉以鬯 編《香港文學》的甘苦(第911頁)
- 余光中 因政治而分,因文化而合 ── 討論香港文學的胸襟(第916頁)
- 曾敏之 關於研究香港文學(第920頁)
- 盧瑋鑾、黃繼持 關於香港文學史料的整理(第923頁)
- 潘亞暾 關於《香港文學史》的編寫(第926頁)
- 鍾玲 香港文學之包容性:放眼世界與古典傳統之再書寫(第929頁)
- 黃維樑 香港文學的研究和推廣(第934頁)
- 附錄(第937頁)
- 1. 研討會日程(第939頁)
- 2. 研討會與會者名單(第943頁)
- 3. 研討會籌備委員會和工作人員名單,論文集編輯名單(第946頁)
- 4. 有關研討會的介紹、報導、評論(第947頁)
- 黃維樑 後記:從籌備研討會到編輯論文集(第960頁)
暫不開放單本銷售
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全套2冊)
一九九九年四月中旬,「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舉行。這個研討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與中大新亞書院合辦,為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金禧院慶活動 之一。參加這個研討會的港內外學者逾百人,宣讀的論文六十多篇,是歷來最大規模的香港文學研討會。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