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養生大全
-
點閱:217
95人已收藏
- 作者: 翟華強, 賴南沙, 王燕平著
- 出版社:金塊文化出版 創智文化總經銷
- 出版年:2018
- 集叢名:實用生活:38
- ISBN:9789869499996
- 格式:PDF,JPG
- 書籍難度(SR):846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18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以方藥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古人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和中草藥養生方法,如飲食養生強調食養、食節、食忌、食禁等,藥物保健注意藥養、藥治、藥忌、藥禁,「藥食同源、藥食同功」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寶庫和智慧源泉。
中醫藥養生繼承了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恆的精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本書傳承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長壽心得和用藥經驗,將千年中醫藥智慧融鑄成七大功法,期使讀者能在一本書中得到完整的科學化養生保健知識。
【本書特色】
專業──本書作者翟華強(先後伺診於國醫大師顏正華、金世元及王永炎院士,現為金世元名老中醫工作室負責人)、賴南沙(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學院,長期從事衛生事業管理,現任北京中醫藥養生保健協會常務副會長)、王燕平(長期從事中醫養生保健研究和培訓及中醫藥文化傳承等工作,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長期研究中醫藥養生,且本書承蒙國醫大師顏正華老師指導,國醫大師金世元老師主審定稿,堪稱近年中醫藥養生專著的傑作。
詳細──本書傳承國醫大師顏正華老師的長壽心得和用藥及養生經驗,普及和傳播中藥養生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全書包括七部分主體內容:第一功「重基礎首明概念」;第二功「應天時四季養生」;第三功「善辨證因人養生」;第四功「明禁忌合理進補」(養生理論基礎篇);第五功「識飲片藥食進補」;第六功「懂成藥合理補虛」;第七功「蔬果日常養生食」(實踐篇)。
實用──本書旨在普及和傳播中藥養生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除詳細介紹42味補益中草藥,還參照顏老臨床經驗和古今醫案整理出32種補虛中成藥,並記載50種食蔬,強調藥膳應用和使用注意事項及藥食兩用的應用,讀者可輕鬆閱讀,合理使用。
【內容簡介】
第一功 重基礎首明概念
什麼叫中醫藥養生?
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能否懂得養生之道,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會不同,他們的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面各有側重,各有所長。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如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飲食養生強調食養、食節、食忌、食禁等;藥物保健則注意藥養、藥治、藥忌、藥禁等;傳統的運動養生更是功種繁多,如動功有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保健功等,靜功有放鬆功、內養功、強壯功、意氣功、真氣運行法等,動靜結合功有空勁功、形神樁等,無論選學哪種功法,只要練功得法,持之以恆,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壽延年之效。
中醫藥養生繼承了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從綜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動。養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動的動靜互涵、平衡協調為基本準則。主張「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強調辯證思想。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恆的精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第二功 應天時四季養生
因時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易·繫辭》中說:「變通莫大乎四時」。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直接影響萬物的榮枯生死,人們如果能順從天氣的變化,就能保全「生氣」,延年益壽,否則就會生病或夭折。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簡要告訴人們,四時陰陽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為萬物之根本。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乃是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的養生之道的關鍵。
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曖,由暖轉暑,是人體陽氣生長之時,故應以調養陽氣為主;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建立在陰陽互根規律基礎之上的養生防病積極措施。
正如張景嶽所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古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度傷此陰氣,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寓防於養,是因時養生法中一項積極主動的養生原則。
第三功 善辨證因人養生
老年人如何養生?
1.知足謙和,老而不怠
老年人應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多做好事,充分發揮餘熱,為社會作出新的貢獻。如此可減慢肺功能的衰退,領略工作學習的樂趣。寓保健於學習、貢獻之中。處世宜豁達寬宏、謙讓和善,從容冷靜地處理各種矛盾,從而保持家庭和睦、社會關係協調,有益於身心健康。
老年人往往體弱多病,應樹立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時,應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可以儘快地恢復健康。還須定期進行體檢,及早發現一些不良徵兆,及時進行預防或治療。
2.審慎調食
食宜多樣:年高之人,精氣漸衰,應該攝食多樣飲食,使穀、果、畜、菜適當搭配,做到營養豐富全面,以補益精氣,延緩衰老。老年人不要偏食,不要過分限制或過量食用某些食品,又應適當補充一些機體缺乏的營養物質,使老年人獲得均衡的營養。
食宜清淡:老年人之脾胃虛衰,消納運化力薄,飲食宜清淡。多吃魚、瘦肉、豆類食品和新鮮蔬菜水果,不宜吃濃濁、肥膩或過鹹的食品。要限制動物脂肪,宜食植物油,如香油、玉米油。現代營養學提出老年人的飲食應是「三多三少」,即蛋白質多、維生素多、纖維素多;糖類少、脂肪少、鹽少,正符合「清淡」這一原則。
食宜溫熱熟軟:老人脾胃虛弱,加上牙齒鬆動脫落,咀嚼困難,故宜食用軟食,忌食黏硬不易消化之品。粥不僅易消化,且益胃生津,對老年人臟腑尤為適宜。
食宜少緩:老年人宜謹記「食飲有節」,不宜過飽。老人少量多餐,既保證營養供足,又不傷腸胃。進食不可過急過快,宜細嚼慢嚥,這不僅有助於飲食的消化吸收,還可避免「吞、嗆、暄、咳」的發生。
3.謹慎起居
老年人的氣血不足,護持肌表的衛氣常虛,易致外感,當謹慎調攝生活起居。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以安靜清潔、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濕度適宜、生活方便的地方為好。首先要保證良好的睡眠,但不可嗜臥,嗜臥則損神氣,也影響人體氣血營衛的健運。宜早臥早起,以右側屈臥為佳。注意避風防凍,但忌蒙頭而睡。
老年人應慎衣著,適寒暖。要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而隨時增減衣衫。要注意胸、背、腿、腰及雙腳的保暖。
老年人的腎氣逐漸衰退,房室之事應隨增齡而遞減。年高體弱者要斷欲獨臥,避忌房事。體質剛強有性要求者,不要強忍,但應適可而止。
老年人機體功能逐漸減退,較易疲勞,尤當注意勞逸適度。要盡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但切勿過度疲倦,以免「勞傷」致病。
老年人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面宜常洗,髮宜常梳,早晚漱口。臨睡前,宜用熱水洗泡雙足。要定時排便,經常保持大小便通暢,及時排除導致二便障礙的因素,防止因二便失常而誘發疾病。
4.運動強身心
老年人運動應遵循因人制宜、適時適量、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運動前,要請醫生進行全面檢查,瞭解身體健康狀況及有無重要疾病。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恰當的運動項目,掌握好活動強度、速度和時間。
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有太極拳、五禽戲、氣功、武術、八段錦等。運動時要量力而行,力戒爭勝好強,避免情緒過於緊張或激動。運動次數每天一般宜1~2次,時間以早晨日出後為好,晚上可安排在飯後一個半小時以後。
運動時要根據主觀感覺,觀測心率及體重變化來判斷運動量是否合適,酌情調整。必要時可暫時停止,不要勉強。運動三個月以後,應進行自我健康小結,總結睡眠、二便、食欲、心率、心律正常與否。一旦發現情況,應及時就診,採取措施。
5.合理用藥
老年人保健用藥應遵循以下原則:宜多進補少用瀉;藥宜平和,藥量宜小;注重脾腎,兼顧五臟;辨體質論補,調整陰陽;掌握時令季節變化規律用藥,定期觀察;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湯劑;藥食並舉,因勢利導。如此方能收到補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第四功 明禁忌合理進補
不盲目進補
虛人當補,但虛人的具體情況各有不同,故進補時一定要分清臟腑、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辨證施補,方可取得益壽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現偏頗。服用補藥,宜根據四季陰陽盛衰消長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方法。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健康。
用補益法進行調養,一般多用於老年人和體弱多病之人,這些人的體質多屬「虛」,故宜用補益之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補藥應有針對性,倘若一見補藥,即以為全然有益無害,貿然進補,很容易加劇機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失調,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故不可盲目進補,應在辨明虛實,確認屬虛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進補。
補藥勿過偏
進補的目的在於諧調陰陽,宜恰到好處,不可過偏。過偏反而成害,導致陰陽新的失衡,使機體遭受又一次損傷。例如,雖屬氣虛,但一味大劑補氣而不顧及其他,補之太過,反而導致氣機壅滯,出現胸腹脹滿、升降失調;雖為陰虛,但一味大劑養陰而不注意適度,補陰太過,反而遏傷陽氣,致使人體陰寒凝重,出現陰盛陽衰之候。所以,補宜適度,適可而止,補勿過偏,這是進補時應注意的又一原則。
中藥養生固然是年老體弱者益壽延年的輔助方法,以補虛為主亦無可厚非。然而,體虛而本實者也並不少見,只談其虛而不論其實,亦未免失之過偏。
體盛邪實者,得宣瀉通利方可使陰陽氣血得以平衡。但在養生調攝中,亦要注意攻瀉之法的恰當運用。不可因其體盛而過分攻瀉,攻瀉太過易導致人體正氣虛乏,不但起不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確實有過盛壅滯之實者,方可考慮用攻瀉之法。
2.選藥必須貼切,安全有效。
3.藥量必須適當,恰如其分。
4.不可急於求成,強求速效。
傳統的中藥養生方藥的組方,往往是立足於辨證,著眼於機體全域而遣藥組方的。對於年老體弱之人,機體代謝的各個方面往往不是十分協調的,常常是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如:陰陽平衡失調,氣血精津的相互影響,臟腑、經絡的不和諧,表裡內外的協同統一失控,出入升降的虛實偏差等等。雖然,方藥的組成上都有其調治的重點,即其主治方向,但也必須考慮到與之有關的其他方面。藥物的有機配合,可突出其主治功效,兼顧其旁證、兼證,做到主次分明,結構嚴謹。
第五功 識飲片藥食進補
補氣藥——百草之王首選人參
◎養生要訣
人參有「百草之王」的美譽,被醫學界譽為「大補元氣,扶正固本」之極品。人參為虛勞內傷第一要藥,凡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皆可應用。
功效主治特點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肺、脾、心經,補氣固脫作用尤為顯著。
特點 功效 適用症狀
大補元氣,扶正固本,為治療虛勞內傷第一要藥 補氣固脫,補脾、肺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體虛欲脫、脈微欲絕;脾胃氣虛引起的神倦、食少、便溏;氣津兩傷、消渴;失眠多夢、驚悸健忘
◎用藥注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大劑量10~30g,宜另煎兌入;或研末,1~2g;或敷膏;或泡酒;或入丸、散。平素體虛,也可5~7日服1次。
用藥禁忌
反藜蘆,畏五靈脂;不宜與萊菔子同用;不宜同時吃白蘿蔔或喝茶,以免影響補力;不能用鐵器熬煮。陰虛陽亢、骨蒸潮熱、血熱吐衄、肝陽上升、目赤頭暈、肺有實熱或痰氣壅滯的咳嗽,以及一切火鬱壅滯的咳嗽,及一切火鬱內實之證均忌服;防其太熱助火,可配生地黃、天冬涼潤藥;防其噯氣作脹,可配陳皮、砂仁等理氣藥。
◎養生食譜
大棗人參湯
材料:人參30g、大棗10枚。
功效與主治:大補元氣,養血安神,固脫生津。主治各種原因引起大出血後的身體虛弱或脫證。
製作方法:將人參、大棗洗淨後放入鍋內加水煮湯,燉開後即可食用。
服用:每次1小碗,一日2次。
人參蓮子湯
材料:白人參10g、蓮子10g、冰糖30g。
功效與主治:補氣健脾。治療病後體虛、脾虛氣弱、食欲減退、自汗疲倦、大便溏薄等症。
製作方法:將人參切成薄片,蓮子去心,放入碗內,加清水適量,浸泡30分鐘,然後再放入冰糖,把裝藥的碗置於蒸氣鍋內,隔水燉1小時左右,即可食用。
服用:每服1小碗,喝湯,吃蓮子肉。
禁忌:一切陰虛火旺、實熱者不可服用。
◎購買辨識要點
藥材性狀
藥材 形狀 顏色 口嘗味 質地
生曬參、生曬山參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下部有支根2~3條,並著生多數細長的鬚根,鬚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 表面為灰黃色,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紋,斷面為白色,斷面平坦,有放射狀的裂隙 口嘗時有苦味,但久嚼有甜味 質脆,參體較輕
紅參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頂端有蘆頭 表面為棕紅色,半透明,偶爾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有縱皺紋,環紋不明顯,斷面紅棕色,中有淺色圓心 口嘗時有苦味,但久嚼有甜味 質地較硬
真偽鑒別
1.生曬參、紅參、生曬山參均以條粗、質硬、完整者為佳;白參以條粗、完整、皮較細、淡黃白皮者為佳。
2.常見偽品人參及主要區別:
土人參:馬齒莧科枦蘭的根,無蘆頭、蘆碗。
華山參:茄科華山參的根,無蘆頭、蘆碗。
商陸:商陸科商陸或美洲商陸的根,無蘆頭、蘆碗,表面有皮孔,斷面有同心環。
野豇豆:豆科野豇豆的根,無蘆頭、蘆碗,有豆腥氣。
桔梗:桔梗科桔梗的根,有蘆頭、蘆碗,有橫紋及縱皺。
第六功 懂成藥合理補虛
補氣劑
四君子丸——益氣健脾基礎方
處方:黨參200g,炒白朮200g,茯苓 200g,炙甘草100g。
顏老醫案一:李某患有胃潰瘍10年,2007年時因胃脘滿悶,伴噯氣、納少等病症前來就診。顏老問詢得知大便正常,尿頻,望之舌暗苔白膩,脈弦滑。實屬脾虛氣滯,宜燥濕健脾,益氣理氣補血。用參苓白朮散加陳皮、法半夏以行氣健脾;炒白芍、當歸以和血止痛;烏賊骨制酸止痛;旋覆花降氣,隨後據證加減,四診後病情大為好轉。
功效主治
益氣健脾。用於脾胃氣虛,胃納不佳,食少便溏。
臨床應用
1.畏食:證屬脾氣虛。症見食欲減退,胃納呆滯,面色萎白,舌質淡,脈細緩。
2.小兒消化不良:證屬脾胃氣虛。症見飲食不佳,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氣懶言,脈虛無力。
3.泄瀉:證屬脾胃虛弱。症見大便時溏時瀉,飲食減少,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4.便秘:證屬清氣虛,排便無力。症見大便不硬,但難於排出,掙則汗出,短氣倦怠便後疲乏更甚,伴面色萎黃,肢倦懶言。
不良反應
目前尚未檢索到不良反應報導。
用法與用量
丸劑,口服,一次3~6g,一日3次。
合劑,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用時搖勻。
禁忌
尚不明確。
使用注意
1.陰虛或實熱證者慎用。
2.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顏老經驗談:四君子湯是從《傷寒論》中的「理中丸」脫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乾薑去掉,換成了性質平和的茯苓,由驅除大寒變成溫補中氣。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不熱不燥,從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方中黨參甘平,其功健脾益氣,藥性平和,不燥不膩,為君藥。白朮甘苦性溫,長於健脾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健脾,與白朮相須為用,增強健脾除濕之力,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助黨參補脾益氣,共為臣藥。炙甘草甘溫,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之效。
第七功 食蔬果日常養生
芫荽(氣香透疹,開胃醒脾)
芫荽菜為傘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又稱香菜、香荽、胡菜等。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及中亞地區,因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始得種歸,故名胡荽;其莖柔葉細而氣味芳香可口,民間俗稱香菜。形狀似芹,葉小且嫩,莖纖細,味鬱香,是湯飲的佳佐。
食療功效
芫荽菜味辛,性溫,歸肺、脾、肝經。芳香走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可以避一切不正之氣,為溫中健胃養生之佳品。日常食用,有發表透疹、消食開胃、止痛解毒等功效,可用來輔助治療麻疹、痘疹透發不暢、風寒感冒、風寒頭痛、胃弱食滯等症狀。
1.解表透疹:芫荽的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進機體發汗,故為解表透疹之要藥,煎湯內服或熏洗均可。
2.活血化瘀:芫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鉀離子,可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效果。
3.補虛:芫荽富含的胡蘿蔔素,能有效保護眼、呼吸道、泌尿道及胃腸道黏膜,防止細菌和病毒感染,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起到「扶正補虛」的功效。
4.開胃醒脾:芫荽中含有甘露糖醇、芳樟醇等多種揮發油物質,可增加唾液分泌,加快腸胃蠕動,具有開胃醒脾、調和中焦、促進食欲的作用。同時,在某些菜肴中加放一些芫荽,還能有祛腥膻、增味道的獨特效果。
5.清肝明目:芫荽富含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C可調節視網膜感光物質合成,緩解眼疲勞,預防乾眼病和夜盲症發生,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者,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藥膳應用
1.解表透疹
芫荽鮮湯:芫荽150g,風栗(乾板栗)150g。分別將芫荽、風栗洗淨,然後切碎,入鍋煎煮即可。此湯具有透發痘疹的功效,適用於小兒水痘之症。或取芫荽製成芫荽菜酒擦皮膚,或水煎,趁熱熏鼻,或蘸湯擦面及頸部,可加速疹痘發出,如疹已出者應停止使用。
2.活血化瘀
芫荽菜葛根湯:鮮芫荽菜10g,加葛根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次服50ml,服10天為一療程,對治療高血壓有輔助療效。
3.發散風寒
芫荽菜米湯:芫荽30g,飴糖15g,加米湯半碗,糖蒸溶化後服,適用於鼻塞、流清涕、頭痛、身軟乏力之風寒感冒者。
4.開胃醒脾
芫荽菜粥:橘皮、生薑各6g,共入粳米粥內,再加芫荽20g,製成粥,可增強散寒止痛、健胃消食的功效,常用於治風寒頭痛、胃弱食滯等症。
5.明目
胡蘿蔔芫荽菜粥:糯米100g,胡蘿蔔100g,芫荽10g,調料各適量。胡蘿蔔洗淨,去皮,切成細絲。芫荽洗淨,剁成細末;糯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3小時,撈出,瀝乾水分;鍋中加入1200ml冷水,放入糯米,先用旺火燒沸,攪拌幾下,再加入胡蘿蔔絲,改用小火熬煮成粥。粥內放入鹽、味精、豬油、芫荽末,攪拌均勻,再稍煮片刻即可。可以養肝明目,用於雙目乾澀、目生翳障、視物昏花。
使用注意
1.芫荽性溫,凡患口臭、狐臭、嚴重齲齒、胃潰瘍、生瘡者應少食用。麻疹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癌症患者,慢性皮膚病及眼病患者忌服。
2.芫荽以發散為能,凡服用滋補藥如熟地黃、阿膠、人參時,不宜服用芫荽,以免其辛散之性,降低藥物的補益作用。
3.腐爛、發黃的芫荽不要食用,因為這樣的芫荽已沒了辛味,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藥效減弱,甚至可能產生毒素。
【本書特色】
專業──本書作者翟華強(先後伺診於國醫大師顏正華、金世元及王永炎院士,現為金世元名老中醫工作室負責人)、賴南沙(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學院,長期從事衛生事業管理,現任北京中醫藥養生保健協會常務副會長)、王燕平(長期從事中醫養生保健研究和培訓及中醫藥文化傳承等工作,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長期研究中醫藥養生,且本書承蒙國醫大師顏正華老師指導,國醫大師金世元老師主審定稿,堪稱近年中醫藥養生專著的傑作。
詳細──本書傳承國醫大師顏正華老師的長壽心得和用藥及養生經驗,普及和傳播中藥養生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全書包括七部分主體內容:第一功「重基礎首明概念」;第二功「應天時四季養生」;第三功「善辨證因人養生」;第四功「明禁忌合理進補」(養生理論基礎篇);第五功「識飲片藥食進補」;第六功「懂成藥合理補虛」;第七功「蔬果日常養生食」(實踐篇)。
實用──本書旨在普及和傳播中藥養生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除詳細介紹42味補益中草藥,還參照顏老臨床經驗和古今醫案整理出32種補虛中成藥,並記載50種食蔬,強調藥膳應用和使用注意事項及藥食兩用的應用,讀者可輕鬆閱讀,合理使用。
【內容簡介】
第一功 重基礎首明概念
什麼叫中醫藥養生?
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能否懂得養生之道,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會不同,他們的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面各有側重,各有所長。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如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飲食養生強調食養、食節、食忌、食禁等;藥物保健則注意藥養、藥治、藥忌、藥禁等;傳統的運動養生更是功種繁多,如動功有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保健功等,靜功有放鬆功、內養功、強壯功、意氣功、真氣運行法等,動靜結合功有空勁功、形神樁等,無論選學哪種功法,只要練功得法,持之以恆,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壽延年之效。
中醫藥養生繼承了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從綜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動。養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動的動靜互涵、平衡協調為基本準則。主張「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強調辯證思想。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恆的精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第二功 應天時四季養生
因時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易·繫辭》中說:「變通莫大乎四時」。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直接影響萬物的榮枯生死,人們如果能順從天氣的變化,就能保全「生氣」,延年益壽,否則就會生病或夭折。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簡要告訴人們,四時陰陽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為萬物之根本。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乃是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的養生之道的關鍵。
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曖,由暖轉暑,是人體陽氣生長之時,故應以調養陽氣為主;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建立在陰陽互根規律基礎之上的養生防病積極措施。
正如張景嶽所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古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度傷此陰氣,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寓防於養,是因時養生法中一項積極主動的養生原則。
第三功 善辨證因人養生
老年人如何養生?
1.知足謙和,老而不怠
老年人應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多做好事,充分發揮餘熱,為社會作出新的貢獻。如此可減慢肺功能的衰退,領略工作學習的樂趣。寓保健於學習、貢獻之中。處世宜豁達寬宏、謙讓和善,從容冷靜地處理各種矛盾,從而保持家庭和睦、社會關係協調,有益於身心健康。
老年人往往體弱多病,應樹立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時,應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可以儘快地恢復健康。還須定期進行體檢,及早發現一些不良徵兆,及時進行預防或治療。
2.審慎調食
食宜多樣:年高之人,精氣漸衰,應該攝食多樣飲食,使穀、果、畜、菜適當搭配,做到營養豐富全面,以補益精氣,延緩衰老。老年人不要偏食,不要過分限制或過量食用某些食品,又應適當補充一些機體缺乏的營養物質,使老年人獲得均衡的營養。
食宜清淡:老年人之脾胃虛衰,消納運化力薄,飲食宜清淡。多吃魚、瘦肉、豆類食品和新鮮蔬菜水果,不宜吃濃濁、肥膩或過鹹的食品。要限制動物脂肪,宜食植物油,如香油、玉米油。現代營養學提出老年人的飲食應是「三多三少」,即蛋白質多、維生素多、纖維素多;糖類少、脂肪少、鹽少,正符合「清淡」這一原則。
食宜溫熱熟軟:老人脾胃虛弱,加上牙齒鬆動脫落,咀嚼困難,故宜食用軟食,忌食黏硬不易消化之品。粥不僅易消化,且益胃生津,對老年人臟腑尤為適宜。
食宜少緩:老年人宜謹記「食飲有節」,不宜過飽。老人少量多餐,既保證營養供足,又不傷腸胃。進食不可過急過快,宜細嚼慢嚥,這不僅有助於飲食的消化吸收,還可避免「吞、嗆、暄、咳」的發生。
3.謹慎起居
老年人的氣血不足,護持肌表的衛氣常虛,易致外感,當謹慎調攝生活起居。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以安靜清潔、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濕度適宜、生活方便的地方為好。首先要保證良好的睡眠,但不可嗜臥,嗜臥則損神氣,也影響人體氣血營衛的健運。宜早臥早起,以右側屈臥為佳。注意避風防凍,但忌蒙頭而睡。
老年人應慎衣著,適寒暖。要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而隨時增減衣衫。要注意胸、背、腿、腰及雙腳的保暖。
老年人的腎氣逐漸衰退,房室之事應隨增齡而遞減。年高體弱者要斷欲獨臥,避忌房事。體質剛強有性要求者,不要強忍,但應適可而止。
老年人機體功能逐漸減退,較易疲勞,尤當注意勞逸適度。要盡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但切勿過度疲倦,以免「勞傷」致病。
老年人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面宜常洗,髮宜常梳,早晚漱口。臨睡前,宜用熱水洗泡雙足。要定時排便,經常保持大小便通暢,及時排除導致二便障礙的因素,防止因二便失常而誘發疾病。
4.運動強身心
老年人運動應遵循因人制宜、適時適量、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運動前,要請醫生進行全面檢查,瞭解身體健康狀況及有無重要疾病。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恰當的運動項目,掌握好活動強度、速度和時間。
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有太極拳、五禽戲、氣功、武術、八段錦等。運動時要量力而行,力戒爭勝好強,避免情緒過於緊張或激動。運動次數每天一般宜1~2次,時間以早晨日出後為好,晚上可安排在飯後一個半小時以後。
運動時要根據主觀感覺,觀測心率及體重變化來判斷運動量是否合適,酌情調整。必要時可暫時停止,不要勉強。運動三個月以後,應進行自我健康小結,總結睡眠、二便、食欲、心率、心律正常與否。一旦發現情況,應及時就診,採取措施。
5.合理用藥
老年人保健用藥應遵循以下原則:宜多進補少用瀉;藥宜平和,藥量宜小;注重脾腎,兼顧五臟;辨體質論補,調整陰陽;掌握時令季節變化規律用藥,定期觀察;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湯劑;藥食並舉,因勢利導。如此方能收到補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第四功 明禁忌合理進補
不盲目進補
虛人當補,但虛人的具體情況各有不同,故進補時一定要分清臟腑、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辨證施補,方可取得益壽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現偏頗。服用補藥,宜根據四季陰陽盛衰消長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方法。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健康。
用補益法進行調養,一般多用於老年人和體弱多病之人,這些人的體質多屬「虛」,故宜用補益之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補藥應有針對性,倘若一見補藥,即以為全然有益無害,貿然進補,很容易加劇機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失調,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故不可盲目進補,應在辨明虛實,確認屬虛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進補。
補藥勿過偏
進補的目的在於諧調陰陽,宜恰到好處,不可過偏。過偏反而成害,導致陰陽新的失衡,使機體遭受又一次損傷。例如,雖屬氣虛,但一味大劑補氣而不顧及其他,補之太過,反而導致氣機壅滯,出現胸腹脹滿、升降失調;雖為陰虛,但一味大劑養陰而不注意適度,補陰太過,反而遏傷陽氣,致使人體陰寒凝重,出現陰盛陽衰之候。所以,補宜適度,適可而止,補勿過偏,這是進補時應注意的又一原則。
中藥養生固然是年老體弱者益壽延年的輔助方法,以補虛為主亦無可厚非。然而,體虛而本實者也並不少見,只談其虛而不論其實,亦未免失之過偏。
體盛邪實者,得宣瀉通利方可使陰陽氣血得以平衡。但在養生調攝中,亦要注意攻瀉之法的恰當運用。不可因其體盛而過分攻瀉,攻瀉太過易導致人體正氣虛乏,不但起不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確實有過盛壅滯之實者,方可考慮用攻瀉之法。
2.選藥必須貼切,安全有效。
3.藥量必須適當,恰如其分。
4.不可急於求成,強求速效。
傳統的中藥養生方藥的組方,往往是立足於辨證,著眼於機體全域而遣藥組方的。對於年老體弱之人,機體代謝的各個方面往往不是十分協調的,常常是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如:陰陽平衡失調,氣血精津的相互影響,臟腑、經絡的不和諧,表裡內外的協同統一失控,出入升降的虛實偏差等等。雖然,方藥的組成上都有其調治的重點,即其主治方向,但也必須考慮到與之有關的其他方面。藥物的有機配合,可突出其主治功效,兼顧其旁證、兼證,做到主次分明,結構嚴謹。
第五功 識飲片藥食進補
補氣藥——百草之王首選人參
◎養生要訣
人參有「百草之王」的美譽,被醫學界譽為「大補元氣,扶正固本」之極品。人參為虛勞內傷第一要藥,凡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皆可應用。
功效主治特點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肺、脾、心經,補氣固脫作用尤為顯著。
特點 功效 適用症狀
大補元氣,扶正固本,為治療虛勞內傷第一要藥 補氣固脫,補脾、肺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體虛欲脫、脈微欲絕;脾胃氣虛引起的神倦、食少、便溏;氣津兩傷、消渴;失眠多夢、驚悸健忘
◎用藥注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大劑量10~30g,宜另煎兌入;或研末,1~2g;或敷膏;或泡酒;或入丸、散。平素體虛,也可5~7日服1次。
用藥禁忌
反藜蘆,畏五靈脂;不宜與萊菔子同用;不宜同時吃白蘿蔔或喝茶,以免影響補力;不能用鐵器熬煮。陰虛陽亢、骨蒸潮熱、血熱吐衄、肝陽上升、目赤頭暈、肺有實熱或痰氣壅滯的咳嗽,以及一切火鬱壅滯的咳嗽,及一切火鬱內實之證均忌服;防其太熱助火,可配生地黃、天冬涼潤藥;防其噯氣作脹,可配陳皮、砂仁等理氣藥。
◎養生食譜
大棗人參湯
材料:人參30g、大棗10枚。
功效與主治:大補元氣,養血安神,固脫生津。主治各種原因引起大出血後的身體虛弱或脫證。
製作方法:將人參、大棗洗淨後放入鍋內加水煮湯,燉開後即可食用。
服用:每次1小碗,一日2次。
人參蓮子湯
材料:白人參10g、蓮子10g、冰糖30g。
功效與主治:補氣健脾。治療病後體虛、脾虛氣弱、食欲減退、自汗疲倦、大便溏薄等症。
製作方法:將人參切成薄片,蓮子去心,放入碗內,加清水適量,浸泡30分鐘,然後再放入冰糖,把裝藥的碗置於蒸氣鍋內,隔水燉1小時左右,即可食用。
服用:每服1小碗,喝湯,吃蓮子肉。
禁忌:一切陰虛火旺、實熱者不可服用。
◎購買辨識要點
藥材性狀
藥材 形狀 顏色 口嘗味 質地
生曬參、生曬山參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下部有支根2~3條,並著生多數細長的鬚根,鬚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 表面為灰黃色,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紋,斷面為白色,斷面平坦,有放射狀的裂隙 口嘗時有苦味,但久嚼有甜味 質脆,參體較輕
紅參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頂端有蘆頭 表面為棕紅色,半透明,偶爾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有縱皺紋,環紋不明顯,斷面紅棕色,中有淺色圓心 口嘗時有苦味,但久嚼有甜味 質地較硬
真偽鑒別
1.生曬參、紅參、生曬山參均以條粗、質硬、完整者為佳;白參以條粗、完整、皮較細、淡黃白皮者為佳。
2.常見偽品人參及主要區別:
土人參:馬齒莧科枦蘭的根,無蘆頭、蘆碗。
華山參:茄科華山參的根,無蘆頭、蘆碗。
商陸:商陸科商陸或美洲商陸的根,無蘆頭、蘆碗,表面有皮孔,斷面有同心環。
野豇豆:豆科野豇豆的根,無蘆頭、蘆碗,有豆腥氣。
桔梗:桔梗科桔梗的根,有蘆頭、蘆碗,有橫紋及縱皺。
第六功 懂成藥合理補虛
補氣劑
四君子丸——益氣健脾基礎方
處方:黨參200g,炒白朮200g,茯苓 200g,炙甘草100g。
顏老醫案一:李某患有胃潰瘍10年,2007年時因胃脘滿悶,伴噯氣、納少等病症前來就診。顏老問詢得知大便正常,尿頻,望之舌暗苔白膩,脈弦滑。實屬脾虛氣滯,宜燥濕健脾,益氣理氣補血。用參苓白朮散加陳皮、法半夏以行氣健脾;炒白芍、當歸以和血止痛;烏賊骨制酸止痛;旋覆花降氣,隨後據證加減,四診後病情大為好轉。
功效主治
益氣健脾。用於脾胃氣虛,胃納不佳,食少便溏。
臨床應用
1.畏食:證屬脾氣虛。症見食欲減退,胃納呆滯,面色萎白,舌質淡,脈細緩。
2.小兒消化不良:證屬脾胃氣虛。症見飲食不佳,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氣懶言,脈虛無力。
3.泄瀉:證屬脾胃虛弱。症見大便時溏時瀉,飲食減少,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4.便秘:證屬清氣虛,排便無力。症見大便不硬,但難於排出,掙則汗出,短氣倦怠便後疲乏更甚,伴面色萎黃,肢倦懶言。
不良反應
目前尚未檢索到不良反應報導。
用法與用量
丸劑,口服,一次3~6g,一日3次。
合劑,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用時搖勻。
禁忌
尚不明確。
使用注意
1.陰虛或實熱證者慎用。
2.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顏老經驗談:四君子湯是從《傷寒論》中的「理中丸」脫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乾薑去掉,換成了性質平和的茯苓,由驅除大寒變成溫補中氣。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不熱不燥,從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方中黨參甘平,其功健脾益氣,藥性平和,不燥不膩,為君藥。白朮甘苦性溫,長於健脾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健脾,與白朮相須為用,增強健脾除濕之力,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助黨參補脾益氣,共為臣藥。炙甘草甘溫,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之效。
第七功 食蔬果日常養生
芫荽(氣香透疹,開胃醒脾)
芫荽菜為傘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又稱香菜、香荽、胡菜等。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及中亞地區,因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始得種歸,故名胡荽;其莖柔葉細而氣味芳香可口,民間俗稱香菜。形狀似芹,葉小且嫩,莖纖細,味鬱香,是湯飲的佳佐。
食療功效
芫荽菜味辛,性溫,歸肺、脾、肝經。芳香走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可以避一切不正之氣,為溫中健胃養生之佳品。日常食用,有發表透疹、消食開胃、止痛解毒等功效,可用來輔助治療麻疹、痘疹透發不暢、風寒感冒、風寒頭痛、胃弱食滯等症狀。
1.解表透疹:芫荽的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進機體發汗,故為解表透疹之要藥,煎湯內服或熏洗均可。
2.活血化瘀:芫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鉀離子,可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效果。
3.補虛:芫荽富含的胡蘿蔔素,能有效保護眼、呼吸道、泌尿道及胃腸道黏膜,防止細菌和病毒感染,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起到「扶正補虛」的功效。
4.開胃醒脾:芫荽中含有甘露糖醇、芳樟醇等多種揮發油物質,可增加唾液分泌,加快腸胃蠕動,具有開胃醒脾、調和中焦、促進食欲的作用。同時,在某些菜肴中加放一些芫荽,還能有祛腥膻、增味道的獨特效果。
5.清肝明目:芫荽富含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C可調節視網膜感光物質合成,緩解眼疲勞,預防乾眼病和夜盲症發生,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者,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藥膳應用
1.解表透疹
芫荽鮮湯:芫荽150g,風栗(乾板栗)150g。分別將芫荽、風栗洗淨,然後切碎,入鍋煎煮即可。此湯具有透發痘疹的功效,適用於小兒水痘之症。或取芫荽製成芫荽菜酒擦皮膚,或水煎,趁熱熏鼻,或蘸湯擦面及頸部,可加速疹痘發出,如疹已出者應停止使用。
2.活血化瘀
芫荽菜葛根湯:鮮芫荽菜10g,加葛根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次服50ml,服10天為一療程,對治療高血壓有輔助療效。
3.發散風寒
芫荽菜米湯:芫荽30g,飴糖15g,加米湯半碗,糖蒸溶化後服,適用於鼻塞、流清涕、頭痛、身軟乏力之風寒感冒者。
4.開胃醒脾
芫荽菜粥:橘皮、生薑各6g,共入粳米粥內,再加芫荽20g,製成粥,可增強散寒止痛、健胃消食的功效,常用於治風寒頭痛、胃弱食滯等症。
5.明目
胡蘿蔔芫荽菜粥:糯米100g,胡蘿蔔100g,芫荽10g,調料各適量。胡蘿蔔洗淨,去皮,切成細絲。芫荽洗淨,剁成細末;糯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3小時,撈出,瀝乾水分;鍋中加入1200ml冷水,放入糯米,先用旺火燒沸,攪拌幾下,再加入胡蘿蔔絲,改用小火熬煮成粥。粥內放入鹽、味精、豬油、芫荽末,攪拌均勻,再稍煮片刻即可。可以養肝明目,用於雙目乾澀、目生翳障、視物昏花。
使用注意
1.芫荽性溫,凡患口臭、狐臭、嚴重齲齒、胃潰瘍、生瘡者應少食用。麻疹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癌症患者,慢性皮膚病及眼病患者忌服。
2.芫荽以發散為能,凡服用滋補藥如熟地黃、阿膠、人參時,不宜服用芫荽,以免其辛散之性,降低藥物的補益作用。
3.腐爛、發黃的芫荽不要食用,因為這樣的芫荽已沒了辛味,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藥效減弱,甚至可能產生毒素。
- 前言(第12頁)
- 第一功 重基礎首明概念(第15頁)
- 第一節 什麼叫中醫藥養生?(第16頁)
- 第二節 中醫藥養生具有什麼特點?(第27頁)
- 第三節 怎樣進行中醫藥養生?(第45頁)
- 第二功 應天時四季養生(第53頁)
- 第一節 因時養生(第54頁)
-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56頁)
-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59頁)
-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63頁)
-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66頁)
- 第三功 善辨症因人養生(第69頁)
- 第一節 體力勞動者怎樣養生?(第70頁)
- 第二節 腦力勞動者怎樣養生?(第73頁)
- 第三節 老年人如何養生?(第76頁)
- 第四節 婦女如何養生?(第81頁)
- 第四功 明禁忌合理進補(第87頁)
- 第一節 不盲目進補(第88頁)
- 第二節 補藥勿過偏(第89頁)
- 第三節 用藥宜緩圖其功(第91頁)
- 第五功 識飲片藥食進補(第93頁)
- 第一節 補氣藥(第96頁)
- 第二節 補血藥(第138頁)
- 第三節 補陰藥(第157頁)
- 第四節 補陽藥(第207頁)
- 第六功 懂成藥合理補虛(第241頁)
- 第一節 補氣劑(第242頁)
- 第二節 補血劑(第256頁)
- 第三節 補陰劑(第268頁)
- 第四節 補陽劑(第279頁)
- 第七功 食蔬果日常養生(第291頁)
- 芫荽(氣香透疹,開胃醒脾)(第292頁)
- 柿子(清熱潤肺,生津解毒)(第295頁)
- 芹菜(清腸利便,平肝除煩)(第298頁)
- 番茄(健胃消食,生津止渴)(第300頁)
- 香蕉(清熱潤肺,滑腸解毒)(第302頁)
- 蘋果(益胃生津,除煩醒酒)(第304頁)
- 梨(清肺化痰,生津止渴)(第306頁)
- 甘蔗(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第308頁)
- 石榴(生津止渴,澀腸止血)(第310頁)
- 桃(生津潤腸,活血消積)(第312頁)
- 杏(潤肺定喘,潤腸通便)(第314頁)
- 李(清熱生津,消積通便)(第316頁)
- 蓮子(養心安神,益腎固精)(第318頁)
- 橙(生津止渴,開胃下氣)(第320頁)
- 柑(清熱生津,醒酒利尿)(第322頁)
- 柚(止咳平喘,清熱化痰)(第324頁)
- 菠菜(養血補虛,潤腸通便)(第326頁)
- 茼蒿(調和脾胃,養血清心)(第329頁)
- 番薯(補中和血,潤腸通便)(第332頁)
- 胡蘿蔔(健脾除疳,利膈寬腸)(第334頁)
- 海參(補腎益精,養血潤燥)(第336頁)
- 白果(斂肺定喘,止帶縮尿)(第338頁)
- 白木耳(養陰潤肺,潤腸通便)(第340頁)
- 蓮藕(涼血活血,補脾開胃)(第342頁)
- 海帶(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第345頁)
- 海藻(軟堅散結,宣肺化痰)(第348頁)
- 綠豆(清熱解毒,利尿消暑)(第350頁)
- 赤豆(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第352頁)
- 薏苡仁(健脾滲濕,通利二便)(第354頁)
- 冬瓜(利尿消腫,清熱解暑)(第356頁)
- 莧菜(涼血止血,利濕止痢)(第358頁)
- 葡萄(開胃健脾,滲利小便)(第360頁)
- 荔枝(養血健脾,行氣消腫)(第362頁)
- 辣椒(溫中散寒,下氣消食)(第364頁)
- 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第366頁)
- 栗子(益氣健脾,補腎強筋)(第368頁)
- 核桃(補腎溫肺,潤腸通便)(第370頁)
- 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第372頁)
- 竹筍(開胃健脾,寬胸利膈)(第374頁)
- 山楂(消積化滯,活血化瘀)(第376頁)
- 大蒜(溫中行滯,解毒殺蟲)(第378頁)
- 香菇(補氣健脾,和胃益腎)(第380頁)
紙本書 NT$ 360
單本電子書
NT$
252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18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1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