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是不是到了某個年紀之後,就只剩下低頭認輸的份?
面對人生的里程碑與隱藏的年齡焦慮
不安,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
只要不畏改變就能活出最舒服的姿態
20歲的時候,你是否曾經想像過自己30歲的模樣?
是事業有成?成家立業?還是夢想達成?
一晃眼30歲了,結果曾經以為的大人模樣卻和想像大不同。
內心總有一個聲音說:「可以的,30歲還有本錢,還能繼續追求夢想。」
卻也有另一個聲音說:「都已經30歲了,還以為自己擁有什麼可能。」
所以重覆過著每一天,不前進使你覺得焦慮;
即便想做些什麼挑戰,改變卻使你感到不安。
當焦慮和不安的情緒滿溢出來,整個人就陷入了無力的狀態……
其實,這種無力感是種好的提醒,
提醒你該成長、移動到新的人生階段了。
◎成長,就是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無力感
有些時候,我們會被既有的生活或成就牽絆,不敢放手去做內心一直想做的事。
或是受限於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與責任感,卡在僵化的思考模式中。
生活中的無力感就像是感冒病毒,越是抗拒、置之不理越容易造成嚴重的問題。
唯有投入能讓人生變得豐饒、具有生產性的事,人們才能戰勝混亂、感覺幸福、獲得成長。
如果可以坦然面對焦慮與無力感,就能引發正面強大的力量。
◎有意義的成長,總是在動搖的時刻發生
很多人會把目標動搖、中途修正的狀態,誤解成計畫失敗,而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
魯爾夫.杜伯里曾說:「就算出發時已將飛行軌道設定好目的地,也必須配合風向變化不停調整操縱桿。」所以比起從有利的起跑點出發,更重要的是懂得在途中不斷做出修正。
實際上,每當人生周期產生變化,從學生到社會人士,從未婚到結婚、成為父母,當扮演的角色改變時,必然會歷經不安且混亂的時期。
然而這種混亂並不是不好的現象,反而是一個成長的契機。
◎先認同自己,即使只是改變一點點也很好
40歲的英旭是個典型工作狂,對他來說,如果無法在工作上獲得認同,就會感到自我崩毀。
沒想到他忙出了病來,在休息時靜下心檢視自己的狀況,進而看見了以前看不見的新事物。現在的他不再因為失眠或壓力而搞得心力交瘁,反而懂得適時放鬆才會成長。
英旭說:「如果說以前是為了被認同而拚命,現在則是為了變得更幸福而工作。」
專職家庭主婦美善總是在等待老公和小孩回家,覺得每天只會嘮叨生活大小事過得很空虛。
自從她送給自己一個書櫃後,培養起閱讀的興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算沒有大聲疾呼身為一個媽媽、一個妻子所需要的尊重,家人們也自動自發地學會尊重媽媽的時間了。
美善說:「以前總是為了老公和小孩,把自己擺在後面,我不知道原來為自己作些什麼,可以感到如此充實。」
作者曾在人生高峰期拋下一切,跑到美國進修精神分析課程,轉換工作跑道。他認為人生的可能性不應該受到年齡限制,就算是「大人」也有追尋夢想、即刻改變的權利,前提就是不要放棄改變。
本書要為面臨世代焦慮、處於人生混亂期的人們,提供陷入對生活茫然時該如何自處的方法,為你注入能安然帶領自己到人生後半的新動力。
【有感推薦】
如果你覺得你現在的人生一團混亂、充滿焦慮不安,請拾起這本書讀一讀吧!你會獲得無比的勇氣,繼續走下去。
──蔡明淳 明淳說創辦人
- 封面
- 擁抱年齡焦慮
- 前言 每當人生劇烈震盪的時候,穩穩守護著我的是……
- 第1章 現在我來到了哪裡
- 某天突然覺得人生茫然起來
- 替自己準備一個可以跳脫現實的私人空間
- 不是我的門,就絕對不會打開
- 無論同舟共濟或獨自一人,沒有不需要熱烈煩惱的人生
- 無需比較,用自己的步調向前邁進
- 關於每天變好一點點
- 第2章 有意義的成長總是在動搖時到來
- 在人生的中間點,任何人都會迎來混亂期
- 改變觀點,人生就會變得更有意義
- 嘗遍人生酸甜苦辣,才能長成大人
- 世界本就不會照你期盼的順序給予
- 當你用更廣闊的視角看向自己
- 現在,試著找到外在和內在的平衡
- 第3章 今天的我也正在變得更好
- 透過休息好好款待自己
- 變得普通,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 能跟自己獨處,才能和別人一起快樂
- 替人生加入樂觀的方法
- 興味盎然的人生需要體力的支持
- 種下一顆讓自己重新奔跑的種子
- 第4章 把你自己放在所有關係的中心
- 不是最重要的,就斷然捨去吧
- 沒有愛恨交錯,就不是真正的關係
- 仔細檢視自己的心,才不會任由關係擺布
- 夫妻是得花一輩子完成的關係
- 能真正理解父母人生的時候,才能成長為大人
- 男人變成父親的意義
- 第5章 該是好好擁抱自己的時候了
- 無力是在提醒你要移動到新的人生階段
- 別讓對方隨意對待自己
- 「暴躁」一次可能會讓你失去一切
- 沒有一種情感比不安更能推動自己
- 是時候別再依附那虛假的自尊心了
- 大人的成長是要求得來的
- 版權
紙本書 NT$ 320
單本電子書
NT$
197
(優惠期限:2022-07-3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