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海雲繼夢禪觀概論
  • 點閱:136
    13人已收藏
  • 作者: 海雲繼夢法師著
  • 出版社:空庭書苑出版 飛鴻國際行銷總經銷
  • 出版年:2015
  • 集叢名:華嚴禪觀:1
  • ISBN:9789867484888
  • 格式:PDF,JPG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9

內容介紹
 
海雲繼夢禪觀系列叢書簡介
 
普賢乘一詞源出於《華嚴經》,經中盛讚此法為普賢乘,所以《華嚴經》中的行法又稱為普賢乘行法;因此,普賢乘禪法也就是華嚴禪法。今用普賢乘禪觀或華嚴禪觀,皆史上未有明確定義及明確用法,而實際上又似有存在之跡象,於此新舊文化交替,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皆有相當矛盾與衝突的情況中,必須有所抉擇。不論站在謙虛自牧的立場,應稱述而不作,或站在弘法利生的立場,理當廣告行銷,此中的矛盾與指責一向方興未艾,其中的是非曲直,只好留待後人評斷,吾本無意新猷之創意。然於新文化的衝擊下,對此挖掘出之中土失傳將近七百餘年的中國禪法實修過程,不但要重新奠立,更要重新詮釋。雖心性不變,涅槃之路亦未變,但是理論、工具、文化、語詞皆變了,所以才有重新命名之情事。

 
禪觀一詞,於坊間、於宗門,本與禪修,心法、參禪等相濫,一是皆通於禪堂之中的使用,隨著時空而有差異,然其行法皆稱為禪。以參為主稱參禪、以觀為主稱禪觀、以修為主稱禪修,皆不離用心之法,故使稱心法。心法一詞最早見於支婁迦懺的《道行般若經》,是為聖解脫道的基本譯法,故為禪家所引用。
 
吾宗取用「禪觀」一詞,非是坊間的慣用語,而是有嚴格的行法定義。吾宗禪觀是依於華嚴經中的賢首品一一實踐的,尤以其中的技術面指導,從發心入道一步一步的往前進,此中唯有「照顧腳跟」的行法,沒有任何「憧憬」或「理想」。在前行之資糧具足後,從內心定起即以「般那系統」行法及「般若系統」行法相提攜,做為禪觀進行的主軸,此中一步亦不得躐等,皆實修也! 是內攝與內觀並行之法,故稱禪觀。
 
有關海雲繼夢禪觀一詞,更有意思,源於當今的法律制度,若被登記走了,我可能也不能再用自己的名字了,所以接受建議登記在案,因此就加以運用。因此,此一系列叢書,將會有普賢乘禪觀、華嚴禪觀、海雲禪觀等多種稱呼,皆一也。
 
本系列叢書分三類:
 
一類是我的筆記叢書,加以彙集整理,有記於筆記本的著作,也有記於信紙的作品。此等經由手稿而整理的作品,雖經孩子們的整理,實可稱為寫作之作品;
 
一類是在禪堂中現場指導的開示,雖重技術面,實是葛藤之屬,只能稱為隨堂開示的記錄,亦被收錄為著作,實是講稿的整理,非親筆之著作,於思想上亦是一類作品;
 
又有一類屬孩子們,專為技術面的教學,而整理的非大腦工程的技術面教材。雖屬教學上的輔助教材,卻是禪觀入門的基礎工程,不可疏忽也。本宗對這部分教學視為第一課,不經此關,無門可入也。故,亦屬一類作品。
 
華嚴禪觀的入門是心法的入門。入門,何所指?入哪個門?入什麼門?佛法為內明之法,那請問,內在哪?心法之心,是哪個心?什麼心?這三個東西,應該不是東西!即:
 
哪個門?
內在哪?
哪個心?
 
這三個不是東西的東西,禪和子也不想摸清楚,就糊裡糊塗的通過了!真的通過了嗎?這三個不是東西的東西若不能搞清楚,那麼距離禪就不止十萬八千里而已!所以華嚴禪觀的入門是先搞定這三個不是東西的東西。
 
中國禪宗之所以在世界的範圍內被否定,不認為是行法的原因,就是禪宗史的綿延,使中國的禪和子在想當然耳的情況下准過去了,因之行法的失落,造成大家的漠然與一廂情願的慣性行法。所以自明代以後有良知的禪和子,便傾向於建立淨土思想,以做為對修行茫然的安慰。因此,在這個大時代的新契機之下,吾宗宣導第四期佛教的新教育。
 
華嚴禪觀屬實踐學,為本體論中七大區塊中的第七區塊。本體論含:
形而上本體界
形而下本體界
緣起論
宇宙觀
生命觀
現象界
實踐學
 
實踐學以實踐為主,不以大腦思辨邏輯為主,此屬上迴向的實踐學,本宗華嚴禪觀之實踐是以兩個主軸並進,即:
 
般那系統的內攝,此為法界系統
般若系統的內觀,此為法身系統
此二系統是一非二,但因地行者必兩者兼顧方為禪觀。
 
華嚴禪觀的主軸不是臆測而來,而是由實踐中兌現,並佐以史籍的記載,與當今實修原始行法而有成就的印度瑜伽士佐證,並將禪宗的歷史加以驗證,而後重新整理出的一套華嚴海印三昧行法。如今之重點不在虛無縹緲的成就境界,而是在入口處所謂下手處及行者的十具足方面,如果在這方面不具足的話(所謂具足即至少亦應七十分以上,未必是滿分),那何有禪修之可言?所以這些資糧道與前行之輔導,即令行者具足並應避免五大敗筆之產生與作用(五大敗筆即普世觀念、先入為主、一廂情願、自以為是、想當然耳),並具備心法入門三要(即:一、人性的健全、獨立與成熟;二、具善思維用心;三、發菩提心入道)。如是具足前三覺的人生歷練乃能接受測試,此測試有三專案,即淨化工程、清理工程及激發工程。此三工程的具體作為皆在禪堂中進行,唯依師而學,方有可能完成第一樁的工程,即作意激發,經八觸而生輕安,種下內心定之基礎。此三點即般那三樁,完成內心定的第一項工程,為般那的第一課。
 
復次,在輕安時,依於善思維用心,凝視因參禪金三角所激發而生的身、語、意業之緣,此中由善用心到凝視浮現心所作業。此三樁為般若工程之第一課,此中工程之運作唯依禪堂中之指導,無法一一言語道斷也!此之二法約可略述之:般那之法為法界之行,偏向定解脫之行;而般若之法為法身之行,偏向慧解脫之行。唯般若重內觀,而內觀為依於善思維用心的本能,起於凝視(即古之壁觀或鏡觀一詞)直到產生浮現心所作業,此不同於妄心之思維邏輯的答案。今人多以意作心,又以腦筋急轉彎作為直觀之定義,是將妄心作真心,無怪乎被稱為認賊作父,顛倒之徒也!萬不可將心意識作真心解,否則即無般若可言。所以般若是需要訓練與培養的,它不是五大敗筆所能產生的。
 
又般那之法重定功,而中國佛教偏向知識的推理,所以般那之法,在忽必烈以八思巴為國師後,中土之禪法即被淩夷逮盡,故禪宗偏向祖師禪、頓悟法門,即全失禪定之法。且在中土又輕視四禪八定,故對捨識及轉識之法,只流於文字之知解,而全無禪修之實踐可言,偶有輕安之士亦多墮修行陷阱之中的常放逸天。若唯般那之法,為外道之四禪八定,若唯般若之法,則為正法非心法,故心法必般那與般若二法並舉不偏廢也。
 
於此尚須作一補充說明:正法與心法有別。正法即一般所謂的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心法即修行,「一路涅槃門、歸元無二路」,兩者有明顯之不同。正法在矯正紅塵人生的偏差觀念,但不等於解脫,阿難多聞即是也!此心法之心非心意識之心,而是真心之法,欲修行解脫道者於此必須有明確之認識,不可濫也!
 
進入內心定後,般那工程與般若工程合併進行,此入禪觀前行之課程,已非此處所能言,於此告之。此第一課的般那三樁及般若三樁,是在將人生千百折磨的經歷,乃至學佛幾十年的功夫,加以系統化與實踐化,此時已去數他家珍寶的多聞階段,已從苦、集、滅走到道,此道即解脫道也,此道貴行,非止於知之而已耶!望諸賢者身體力行也欹!
 
本系列叢書皆在禪堂中進行,即使如概論篇是在杭州安曼法雲酒店禪觀中所寫的書信筆記,實因其紙質太好的原故,為令其充分就業,故日以繼夜奮筆直書。故而,就全面性的思想而言,是一貫的,但名相用語,卻時而有變,且有時出入甚大,望諸讀者對此現象不用太在意,也不用太過學術化標準,即便前述本體論的七大區塊,在兩年前出版的勘玄記中,也只提到六大區塊而已!如是出入,筆者只作思想沿革之軌跡,非是「是非對錯」的問題,同樣的情形,不但在概論篇、理論篇乃至實踐篇上皆會有所出入,即使在同一本書上的前後,亦可能有大出入,望諸賢者讀之,一笑即可,自尋解脫之妙方,才是上策。
 
是非皆因經論起,卻與經論無交涉;
只因眾生心不定,卻歸經論有是非。
 
海雲繼夢 合十


作者簡介
 
海雲繼夢法師
 
1950年出生於台灣,是一名思想家、演說家、宗教家與學者。法師大學時主修經濟,畢業後貢獻所學,任職於台灣經濟部;九○年初,毅然離開公職,矢志投身「靈性經濟」 的未知領域。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創立了台灣「華嚴學會」,宏揚佛法中被視為最艱深的「華嚴學」,成為華嚴學的重要思想家;而他的言論更獲得了中國學界的重視與肯定,曾受邀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華嚴學研究基地負責人」,更榮膺「陜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客座教授」等職。

  • 第一章 緒論(第1頁)
  • 第二章 海印三昧行法全程簡介(第9頁)
    • 第一節 象限轉移(第13頁)
    • 第二節 鏡觀總述 —— 靈性生命因素的培育階段(第29頁)
    • 第三節 結論(第57頁)
  • 第三章 靈性傳承(第63頁)
    • 第一節 心法工程與佛陀正法之別(第65頁)
    • 第二節 形而上本體界之因果(第73頁)
  • 第四章 象限轉移的技術面(第79頁)
    • 第一節 淨化工程(第80頁)
    • 第二節 淨化工程的技術面(第89頁)
    • 第三節 限象轉移三階段(第104頁)
    • 第四節 鏡觀(第149頁)
  • 第五章 華嚴功法(技術面的操作)(第159頁)
    • 第一節 修行與淨化(第160頁)
    • 第二節 淨化技術面面觀(第162頁)
    • 第三節 淨化的效益(第176頁)
    • 第四節 有關淨化之相關問題(第177頁)
紙本書 NT$ 280
單本電子書
NT$ 19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9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