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
-
點閱:1603
710人已收藏
- 譯自:ケルトの水脈
- 作者: 原聖作 , 鄭天恩譯
-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 出版年:2019
- 集叢名:興亡的世界史:8
- ISBN:9789578654655
- 格式:EPUB 流式
- 書籍難度(SR):745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 系列書: 興亡的世界史,本系列共21本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內容簡介
「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他們建立了西方文明的基底,
卻被羅馬和基督教文明覆蓋,視之為邊陲的「野蠻」文化。
凱爾特不只專屬於愛爾蘭!而是歐洲世界共通的文化遺產。
找尋最原始純粹的異教文化,從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全面解讀歐洲的起源!
一九八○年代後半,歐洲掀起了一波重新發現「凱爾特」的風潮。當時蘇聯勢力衰退,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九三年歐盟誕生,在歐洲逐步邁向大團結、重獲新生之時,凱爾特文化被視為是全歐洲共通的遺產,受到各國矚目。
雖然長久以來認為歐洲文明的基礎是羅馬與基督教文明,這點非常具有正統性,但這兩者並非歐洲所獨有。若再往更早之前追溯,在羅馬與基督教出現之前,幾乎遍及整個歐洲,可作為歐洲獨特認同基礎的,正是凱爾特文化。
「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在經過漫長時光後,仍在歐洲文化之中深植了某些如今我們依舊熟悉的元素,像是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文化、亞瑟王傳說。本書將以布列塔尼、愛爾蘭為中心,掌握其未受時代渲染的真實樣貌,帶領我們踏上尋找歐洲根基的知識之旅。
■獨一無二、首次出現全面的「凱爾特歷史」!
凱爾特文化是了解世界史、尤其是西方文明關鍵的最後一塊拼圖。
在凱撒的時代,凱爾特人這個稱呼,是指以高盧地區為中心生活的人群,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在主流文明中被書寫。更久遠之前的古代,從不列顛群島、伊比利半島,乃至中、東歐到小亞細亞的一部分,都存在著與高盧人語言相通的集團,這就是我們大致可用語言範圍所定義的凱爾特文化圈。本書便是闡述這一文化圈的人們遭遇了何種歷史變遷的通史。
「凱爾特」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前五世紀,並於西元前一世紀成為該族群的自稱。只是,這樣的稱呼也只用到西元五世紀為止。七世紀的神學家聖伊西多祿在著作中,還曾提及過去伊比利半島上存在凱爾特人,但當時這個民族的蹤影已消失不見。到中世紀後期,高盧人、凱爾特均已遭遺忘。
至十六世紀以降,「凱爾特」這個稱呼當作自身民族的起源與文化認同的展現,被歐洲人再次使用。故此,「凱爾特」重新復活登上歷史舞台。存在於歐洲文明之中,時而潛伏、時而外顯的「凱爾特水脈」,是貫穿西方文明的關鍵。
■「說到凱爾特的話,就是愛爾蘭!」……真的是這樣嗎?
現今認識的凱爾特,已是重新解讀的產物──回歸凱爾特的真實脈絡。
目前多數關心凱爾特文化的人必會造訪之地是愛爾蘭。有關凱爾特歷史與文化的概論書籍,主要都是以愛爾蘭為中心。雖然一般都認為,從歐洲大陸移住到不列顛群島的古代凱爾特人,被羅馬人與基督教徒追趕,獨自在愛爾蘭島艱苦地生存下來,但是最近的研究正在否定這種常識。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愛爾蘭把凱爾特文化當成國家認同的基礎來加以主張。愛爾蘭是因為在近代成為獨立國家,需要面對如何追溯歷史斷裂的課題,才尋求將凱爾特文化作為起源;這不過是二十世紀,乃至於最近發生的事。
但是實際上,對凱爾特文化進行實證性的歷史檢驗時,愛爾蘭的分量反而降低了;甚至可以說,它和古代的凱爾特之間完全沒有關聯。本書釐清了從語言學與歷史學兩方面看見的「凱爾特文化圈」之間的奇妙「錯位」關係,展示了包括法國布列塔尼、英國的康威爾、曼島在內的凱爾特文化之分佈。
■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遺跡,與歐洲家喻戶曉的亞瑟王傳奇──
發掘有別於基督教文化、凱爾特在歐洲留下的豐富元素。
相較於我們今日對歐洲的進步印象,透過凱爾特文化所呈現出的「歐洲」還有另一個面相,那就是被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所壓抑,視之為野蠻、雜亂無章的文化。這些文化要素包括,以英國巨石陣為代表的巨石文化、及妖精、巫女、惡鬼、小矮人等等今日仍常在電影小說中借題的地方傳說。這些我們熟悉的要素,其實源自在古代一直被視為邊陲文明的凱爾特人。
今日凱爾特人最知名的故事,便是九世紀時出現、到了十二世紀前半化為文字而記錄下來的亞瑟王傳奇。「亞瑟王」代表的角色,便是日耳曼人大遷徙、入侵大不列顛島時,當地人之中奮勇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即便無法從史實上證明他的事蹟,但亞瑟王的形象經過多次傳承、再生,已成為無比真實的存在。
■經過漫長歷史潛伏的凱爾特水脈,最終在近代形成「凱爾特學」,
也成為歐洲在二十世紀末創建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長久以來因為基督教文明覆蓋,而被邊陲化的「凱爾特」,成為「異教」般的存在。然而,凱爾特文化並未因此被消滅,而是以地方民俗、傳說的形式保存下來。透過近代民俗學的成立,有關凱爾特的文化要素被重新挖掘、蒐集。另一方面,隨著民族國家的出現,凱爾特人也被法國視為是「我們的高盧祖先」而被正式納入正史之中。
到了二十世紀初,愛爾蘭以凱爾特當作建構自身民族起源的基礎之後,凱爾特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文化水脈在二十世紀噴發出來,透過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文學的建構,「凱爾特學」於焉成立。跨越世紀之交,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成為歐洲共同的珍貴文化資產。
然而,此時充滿活力、具有豐富內涵的「凱爾特」,已經距離「真實」的面貌相距甚遠,成為結合歷史與虛構、事實與想像的學科。本書透過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試圖客觀地掌握凱爾特穿越漫長時光留給後世,清晰卻又模糊的文化遺產。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從古代延續至今的「凱爾特文化水脈」,雖然在歐洲史中超脫了國家疆界與民族框架,且被當成建構歐洲共同體的文化基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時,掀起重新解釋的熱潮。然而,凱爾特人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處在主流文明之外,被視為是「邊陲」的野蠻文化。如今,歐洲似乎又再度面臨分裂的命運,未來凱爾特的水脈,會再度成為團結歐洲的關鍵角色嗎?
本書的啟示是: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在亞洲大陸的外緣,東南亞文明的前線,長久以來也受到中華史觀所桎梏。凱爾特在被無數次的解釋後,不但成為可塑性、包容性極強的文化,當中一些「異教」元素,反過來深深融入主流的西方文明之中。台灣是否能像凱爾特一樣,釋放出自身的文化潛力,同時發揮出中心與外緣、文明與野蠻、大陸與海洋、正朔與悖逆等,彼此矛盾卻又相容的力量?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8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找尋最原始純粹的異教文化,從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全面解讀歐洲的起源!
一九八○年代後半,歐洲掀起了一波重新發現「凱爾特」的風潮。當時蘇聯勢力衰退,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九三年歐盟誕生,在歐洲逐步邁向大團結、重獲新生之時,凱爾特文化被視為是全歐洲共通的遺產,受到各國矚目。
雖然長久以來認為歐洲文明的基礎是羅馬與基督教文明,這點非常具有正統性,但這兩者並非歐洲所獨有。若再往更早之前追溯,在羅馬與基督教出現之前,幾乎遍及整個歐洲,可作為歐洲獨特認同基礎的,正是凱爾特文化。
「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在經過漫長時光後,仍在歐洲文化之中深植了某些如今我們依舊熟悉的元素,像是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文化、亞瑟王傳說。本書將以布列塔尼、愛爾蘭為中心,掌握其未受時代渲染的真實樣貌,帶領我們踏上尋找歐洲根基的知識之旅。
■獨一無二、首次出現全面的「凱爾特歷史」!
凱爾特文化是了解世界史、尤其是西方文明關鍵的最後一塊拼圖。
在凱撒的時代,凱爾特人這個稱呼,是指以高盧地區為中心生活的人群,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在主流文明中被書寫。更久遠之前的古代,從不列顛群島、伊比利半島,乃至中、東歐到小亞細亞的一部分,都存在著與高盧人語言相通的集團,這就是我們大致可用語言範圍所定義的凱爾特文化圈。本書便是闡述這一文化圈的人們遭遇了何種歷史變遷的通史。
「凱爾特」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前五世紀,並於西元前一世紀成為該族群的自稱。只是,這樣的稱呼也只用到西元五世紀為止。七世紀的神學家聖伊西多祿在著作中,還曾提及過去伊比利半島上存在凱爾特人,但當時這個民族的蹤影已消失不見。到中世紀後期,高盧人、凱爾特均已遭遺忘。
至十六世紀以降,「凱爾特」這個稱呼當作自身民族的起源與文化認同的展現,被歐洲人再次使用。故此,「凱爾特」重新復活登上歷史舞台。存在於歐洲文明之中,時而潛伏、時而外顯的「凱爾特水脈」,是貫穿西方文明的關鍵。
■「說到凱爾特的話,就是愛爾蘭!」……真的是這樣嗎?
現今認識的凱爾特,已是重新解讀的產物──回歸凱爾特的真實脈絡。
目前多數關心凱爾特文化的人必會造訪之地是愛爾蘭。有關凱爾特歷史與文化的概論書籍,主要都是以愛爾蘭為中心。雖然一般都認為,從歐洲大陸移住到不列顛群島的古代凱爾特人,被羅馬人與基督教徒追趕,獨自在愛爾蘭島艱苦地生存下來,但是最近的研究正在否定這種常識。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愛爾蘭把凱爾特文化當成國家認同的基礎來加以主張。愛爾蘭是因為在近代成為獨立國家,需要面對如何追溯歷史斷裂的課題,才尋求將凱爾特文化作為起源;這不過是二十世紀,乃至於最近發生的事。
但是實際上,對凱爾特文化進行實證性的歷史檢驗時,愛爾蘭的分量反而降低了;甚至可以說,它和古代的凱爾特之間完全沒有關聯。本書釐清了從語言學與歷史學兩方面看見的「凱爾特文化圈」之間的奇妙「錯位」關係,展示了包括法國布列塔尼、英國的康威爾、曼島在內的凱爾特文化之分佈。
■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遺跡,與歐洲家喻戶曉的亞瑟王傳奇──
發掘有別於基督教文化、凱爾特在歐洲留下的豐富元素。
相較於我們今日對歐洲的進步印象,透過凱爾特文化所呈現出的「歐洲」還有另一個面相,那就是被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所壓抑,視之為野蠻、雜亂無章的文化。這些文化要素包括,以英國巨石陣為代表的巨石文化、及妖精、巫女、惡鬼、小矮人等等今日仍常在電影小說中借題的地方傳說。這些我們熟悉的要素,其實源自在古代一直被視為邊陲文明的凱爾特人。
今日凱爾特人最知名的故事,便是九世紀時出現、到了十二世紀前半化為文字而記錄下來的亞瑟王傳奇。「亞瑟王」代表的角色,便是日耳曼人大遷徙、入侵大不列顛島時,當地人之中奮勇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即便無法從史實上證明他的事蹟,但亞瑟王的形象經過多次傳承、再生,已成為無比真實的存在。
■經過漫長歷史潛伏的凱爾特水脈,最終在近代形成「凱爾特學」,
也成為歐洲在二十世紀末創建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長久以來因為基督教文明覆蓋,而被邊陲化的「凱爾特」,成為「異教」般的存在。然而,凱爾特文化並未因此被消滅,而是以地方民俗、傳說的形式保存下來。透過近代民俗學的成立,有關凱爾特的文化要素被重新挖掘、蒐集。另一方面,隨著民族國家的出現,凱爾特人也被法國視為是「我們的高盧祖先」而被正式納入正史之中。
到了二十世紀初,愛爾蘭以凱爾特當作建構自身民族起源的基礎之後,凱爾特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文化水脈在二十世紀噴發出來,透過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文學的建構,「凱爾特學」於焉成立。跨越世紀之交,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成為歐洲共同的珍貴文化資產。
然而,此時充滿活力、具有豐富內涵的「凱爾特」,已經距離「真實」的面貌相距甚遠,成為結合歷史與虛構、事實與想像的學科。本書透過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試圖客觀地掌握凱爾特穿越漫長時光留給後世,清晰卻又模糊的文化遺產。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從古代延續至今的「凱爾特文化水脈」,雖然在歐洲史中超脫了國家疆界與民族框架,且被當成建構歐洲共同體的文化基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時,掀起重新解釋的熱潮。然而,凱爾特人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處在主流文明之外,被視為是「邊陲」的野蠻文化。如今,歐洲似乎又再度面臨分裂的命運,未來凱爾特的水脈,會再度成為團結歐洲的關鍵角色嗎?
本書的啟示是: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在亞洲大陸的外緣,東南亞文明的前線,長久以來也受到中華史觀所桎梏。凱爾特在被無數次的解釋後,不但成為可塑性、包容性極強的文化,當中一些「異教」元素,反過來深深融入主流的西方文明之中。台灣是否能像凱爾特一樣,釋放出自身的文化潛力,同時發揮出中心與外緣、文明與野蠻、大陸與海洋、正朔與悖逆等,彼此矛盾卻又相容的力量?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8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 序言:話說從頭——凱爾特是什麼?
- 第一章:「異教徒之地」的信仰
- 崇尚自然信仰的布列塔尼
- 異界的居民們
- 異貌的基督教
- 第二章:巨石文化的歐洲
- 最初的人類與印歐語系的起源
- 巨石文化的時代
- 巨石文化與現代
- 巨石與習俗
- 第三章:古代凱爾特人
- 墳墓的時代
- 凱爾特人的出現
- 凱爾特人的大遠征
- 第四章:羅馬對高盧的征服
- 全盛期的凱爾特人
- 羅馬的征服
- 不列顛尼亞群島與阿莫里卡
- 第五章:不列顛尼亞島與阿莫里卡半島
- 民族大遷徙的時代
- 從聖人渡海傳說看「移居」
- 第六章:海伯尼亞與北方之民
- 海伯尼亞與基督教
- 方言書寫文化的誕生
- 北方之民的侵入
- 第七章:諾曼王朝與亞瑟王傳說
- 加洛林王朝與阿莫里卡
- 諾曼征服與布列塔尼
- 詩歌、口傳與書寫
- 亞瑟王傳說的傳播
- 第八章:潛入地下的凱爾特文化水脈
- 法蘭西化的布列塔尼
- 英國與島嶼文化圈
- 異教性的殘存與基督教
- 高盧與凱爾特的發現
- 第九章:凱爾特的再生
- 民俗學與凱爾特學的誕生
- 近代的凱爾特語文化圈
- 尾聲:結果,凱爾特到底是什麼?
- 學術文庫版後記
- 參考文獻
- 主要人物一覽
- 年表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550
單本電子書
NT$
38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