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該往何處去:從源出非洲到海洋擴散, 未來人類的歷史省思
-
點閱:1275
495人已收藏
- 譯自:人類はどこへ行くのか
- 作者: 大塚柳太郎等作 , 張家瑋, 林巍翰譯
-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 出版年:2019
- 集叢名:興亡的世界史:21
- ISBN:9789578654761
- 格式:EPUB 流式
- 書籍難度(SR):664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一年級
- 系列書: 興亡的世界史,本系列共21本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內容簡介
源出非洲,經海洋擴散──
人類的歷史就是「移動與定居」的歷史
宗教的衝突與共生/海洋與全球化/非洲的世界史新定位/百億人口的警訊……
超越對立與紛爭的全新視野,探究人類未來應該前進的道路。
要釐清現代人面臨的問題,必須先對歷史提出質疑!
從人類踏出非洲開始,「歷史」經過無數次的「興亡」,現在正是人類史上彼此連結最為緊密的時代。儘管如此,世人依然無法杜絕某國獨占利益,也無法制止某些國家的傲慢;財富集中於部分人群,結構性貧困或差距仍隨處可見。事實上,不只有經濟問題,舉凡環境問題、異常氣候、暖化現象……等等,任何一項議題如今都已非一國可以單獨解決或迴避的――如今的我們正走向地球上的生命能否延續都成問題、風雨同舟的危機時代。
正因為身處這種危機時代,更應該以歷史知識的累積為基礎,尋求新的世界觀。在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後,如何書寫全球化時代下的世界史?究竟,對於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歷史」能夠給予我們什麼解答?
■源出非洲的蒙古人種與高加索人,如何選擇定居或走入海洋?
因為海洋擴散,世界版圖有了整合的機會,也帶來近世的各種問題。
一百八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首度離開東非大裂谷。歐美的古人類學研究者借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將此稱之為「源出非洲」,自此往歐亞大陸內部擴散。其中一支蒙古人種約於五萬年前抵達大洋洲、約於一萬年前抵達南美洲最南端,人類的擴散前線觸及遼闊的海洋,現存人類的「移動與定居」自此告一段落,換言之,海洋就此在人類史中正式登場。
後來,同樣源出非洲、往西移動的高加索人種遇到海洋選擇止步,但是往東移動的蒙古人種卻選擇走入海洋,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差異?這是因為蒙古人種在海洋的擴散發生於「溫海」,而高加索人種在海邊停步是因為碰到「冷海」――海水溫度的差異在人類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直到高加索人也加入海洋擴散的行列之後,陸域與海域的定居/移動定義開始分明,世界的樣貌也因此改變,進入殖民時代,海洋成為版圖擴張的途徑。原本海洋是自由的空間,無涉於領土觀念;因此,身為海域與陸域銜接點的港口城市,其重要性便不言可喻。
■宗教一旦與政治掛勾,便容易引發權力支配的競逐。
以寬容的心包容各種不同的宗教,是否能有建設亞洲共同體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為榮,並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然而,有時也會發生無限放大自己的價值觀,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甚至產生出優越感的情形,從而做出和正義背道而馳的行為。如果這樣的信仰與權力及財富相互結合,將會形成力量豐沛、具有排他性的人類集團,並躍上歷史的舞台。人類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戰爭史,以不同的宗教信仰為理由而發動的戰爭,實在是不可勝數。
在當今,整個世界以經濟活動為基礎進行著全球化。宗教和文化的藩籬漸失,一切都處於流動的狀態。而亞洲曾孕育出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等具有普遍性的宗教和思想,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些宗教和思想傳播至各地,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多層次的文化基礎。以上這些嘗試,真的有可能成為形塑亞洲共同體的契機嗎?
在這之中遇到的難題是,一旦碰到爭奪資源這類國家利益,國族主義就可能抬頭;另外,當信仰的內容發生衝突時,宗教共同體就得面對最直接的危機。可見,宗教雖然有助於獲得統治權,但若是缺乏基本的凝聚力(連帶意識),則難以形成共同體。
■從非洲看世界──經過奴隸貿易和殖民地統治,
對非洲脫貧的開發援助,是否仍帶有父權制的偏見?
從十五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數百年間,在全球中心不斷改變、新的世界秩序不斷建立的過程中,非洲一貫處在最邊緣的角落。有些時候,非洲是強權壓榨和統治的「目標」,奴隸貿易和殖民地統治完全是為了白人的利益,而否定了非洲人生存的價值;有時它又是外國出於善意和責任而援助的「對象」。開發援助則是為了幫助非洲脫貧,對非洲人伸出友誼之手。然而諷刺的是,看似天秤兩端的作為,都是把非洲社會和非洲人做為介入的對象進行「客體」化,而不是以幫助(有時則為統治)自己社會那般,做為「主體」來對待。
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結構中,非洲被賦予提供新的礦物資源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非洲並沒有跳脫出五百年來於世界史中一直扮演的角色。而我們必須從新的角度來看,非洲社會中固有的智慧和制度,不只是解決非洲問題的良方,對現代世界和人類的未來而言,也是筆珍貴的知識遺產。
■如何重新認識「歷史」的繁榮與衰退?得出支撐人類前進的解答?
針對文明的「後續」,從內部與外部,多角度的切入。
回顧世界史可知,自從西歐於十八至十九世紀崛起以後,伴隨著所謂的「文明化」,野蠻與暴力、殺戮與破壞愈發激烈,規模日益擴大。其中的是非對錯究竟該如何解釋?孰輕孰重?而經過漫長歷史的發展,未來地球如何迎接「一百億人口」的時代?「海洋」對人類史的發展有多重要?「宗教」又為人類社會帶來了什麼?人類的起源地「非洲」會再度給我們什麼啟發?本書嘗試替「全人類」該走的道路給出提示。
本系列始終從東亞的視角出發,在超越地域限制、長時間的跨距下,建立全新觀看世界史的視野。因此需要跳出傳統的西方與東方視角,以多元的歷史主體為目標展開世界史的敘述。這是「來自日本的世界史」所持有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出建構「世界史學」的方案,從而超越本國史與外國史的思考,將目光投向世界。
■《人類該往何處去》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本系列前面幾卷,已經從各種觀點看過海洋的功能。海洋的功能,無論是在地中海世界,還是在東印度公司主導的時代,其重要性都毋庸置疑。
在國別史的史觀強勢的時代,海洋的存在往往受到輕視,人們傾向於將海洋認定為國與國之間的阻礙。但今天,海洋被視為各地之間聯繫的手段,有時甚至被比喻為海洋高速公路,猶如一條廣大的帶狀區域,為各地建立關連性,其貢獻逐漸受到肯定。本卷最後再一次以「海洋」為主題,專章論述「海洋」對人類的意義,值得海島國家的讀者深入思考。
■本書的啟示是:
如今世界各國依然在海洋劃分地盤,爭相確保資源與財富。這是非常陸域的思維方式。如何才能解決這種現代國家政治的匱乏?思考這道難題,重點在於從歷史上探討海洋對於人類的意義,並從中得到啟示。
在人類史上綿延不絕的「移動與定居」之中,陸域是著重於「定居」的歷史場景,海域是著重於「移動」的歷史場景。在〈主宰─從屬〉關係之中,同樣是人類的舞台,著重於「移動」的海域比陸域更為自由。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人類該往何處去:從源出非洲到海洋擴散,未來人類的歷史省思》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周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21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超越對立與紛爭的全新視野,探究人類未來應該前進的道路。
要釐清現代人面臨的問題,必須先對歷史提出質疑!
從人類踏出非洲開始,「歷史」經過無數次的「興亡」,現在正是人類史上彼此連結最為緊密的時代。儘管如此,世人依然無法杜絕某國獨占利益,也無法制止某些國家的傲慢;財富集中於部分人群,結構性貧困或差距仍隨處可見。事實上,不只有經濟問題,舉凡環境問題、異常氣候、暖化現象……等等,任何一項議題如今都已非一國可以單獨解決或迴避的――如今的我們正走向地球上的生命能否延續都成問題、風雨同舟的危機時代。
正因為身處這種危機時代,更應該以歷史知識的累積為基礎,尋求新的世界觀。在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後,如何書寫全球化時代下的世界史?究竟,對於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歷史」能夠給予我們什麼解答?
■源出非洲的蒙古人種與高加索人,如何選擇定居或走入海洋?
因為海洋擴散,世界版圖有了整合的機會,也帶來近世的各種問題。
一百八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首度離開東非大裂谷。歐美的古人類學研究者借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將此稱之為「源出非洲」,自此往歐亞大陸內部擴散。其中一支蒙古人種約於五萬年前抵達大洋洲、約於一萬年前抵達南美洲最南端,人類的擴散前線觸及遼闊的海洋,現存人類的「移動與定居」自此告一段落,換言之,海洋就此在人類史中正式登場。
後來,同樣源出非洲、往西移動的高加索人種遇到海洋選擇止步,但是往東移動的蒙古人種卻選擇走入海洋,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差異?這是因為蒙古人種在海洋的擴散發生於「溫海」,而高加索人種在海邊停步是因為碰到「冷海」――海水溫度的差異在人類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直到高加索人也加入海洋擴散的行列之後,陸域與海域的定居/移動定義開始分明,世界的樣貌也因此改變,進入殖民時代,海洋成為版圖擴張的途徑。原本海洋是自由的空間,無涉於領土觀念;因此,身為海域與陸域銜接點的港口城市,其重要性便不言可喻。
■宗教一旦與政治掛勾,便容易引發權力支配的競逐。
以寬容的心包容各種不同的宗教,是否能有建設亞洲共同體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為榮,並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然而,有時也會發生無限放大自己的價值觀,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甚至產生出優越感的情形,從而做出和正義背道而馳的行為。如果這樣的信仰與權力及財富相互結合,將會形成力量豐沛、具有排他性的人類集團,並躍上歷史的舞台。人類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戰爭史,以不同的宗教信仰為理由而發動的戰爭,實在是不可勝數。
在當今,整個世界以經濟活動為基礎進行著全球化。宗教和文化的藩籬漸失,一切都處於流動的狀態。而亞洲曾孕育出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等具有普遍性的宗教和思想,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些宗教和思想傳播至各地,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多層次的文化基礎。以上這些嘗試,真的有可能成為形塑亞洲共同體的契機嗎?
在這之中遇到的難題是,一旦碰到爭奪資源這類國家利益,國族主義就可能抬頭;另外,當信仰的內容發生衝突時,宗教共同體就得面對最直接的危機。可見,宗教雖然有助於獲得統治權,但若是缺乏基本的凝聚力(連帶意識),則難以形成共同體。
■從非洲看世界──經過奴隸貿易和殖民地統治,
對非洲脫貧的開發援助,是否仍帶有父權制的偏見?
從十五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數百年間,在全球中心不斷改變、新的世界秩序不斷建立的過程中,非洲一貫處在最邊緣的角落。有些時候,非洲是強權壓榨和統治的「目標」,奴隸貿易和殖民地統治完全是為了白人的利益,而否定了非洲人生存的價值;有時它又是外國出於善意和責任而援助的「對象」。開發援助則是為了幫助非洲脫貧,對非洲人伸出友誼之手。然而諷刺的是,看似天秤兩端的作為,都是把非洲社會和非洲人做為介入的對象進行「客體」化,而不是以幫助(有時則為統治)自己社會那般,做為「主體」來對待。
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結構中,非洲被賦予提供新的礦物資源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非洲並沒有跳脫出五百年來於世界史中一直扮演的角色。而我們必須從新的角度來看,非洲社會中固有的智慧和制度,不只是解決非洲問題的良方,對現代世界和人類的未來而言,也是筆珍貴的知識遺產。
■如何重新認識「歷史」的繁榮與衰退?得出支撐人類前進的解答?
針對文明的「後續」,從內部與外部,多角度的切入。
回顧世界史可知,自從西歐於十八至十九世紀崛起以後,伴隨著所謂的「文明化」,野蠻與暴力、殺戮與破壞愈發激烈,規模日益擴大。其中的是非對錯究竟該如何解釋?孰輕孰重?而經過漫長歷史的發展,未來地球如何迎接「一百億人口」的時代?「海洋」對人類史的發展有多重要?「宗教」又為人類社會帶來了什麼?人類的起源地「非洲」會再度給我們什麼啟發?本書嘗試替「全人類」該走的道路給出提示。
本系列始終從東亞的視角出發,在超越地域限制、長時間的跨距下,建立全新觀看世界史的視野。因此需要跳出傳統的西方與東方視角,以多元的歷史主體為目標展開世界史的敘述。這是「來自日本的世界史」所持有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出建構「世界史學」的方案,從而超越本國史與外國史的思考,將目光投向世界。
■《人類該往何處去》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本系列前面幾卷,已經從各種觀點看過海洋的功能。海洋的功能,無論是在地中海世界,還是在東印度公司主導的時代,其重要性都毋庸置疑。
在國別史的史觀強勢的時代,海洋的存在往往受到輕視,人們傾向於將海洋認定為國與國之間的阻礙。但今天,海洋被視為各地之間聯繫的手段,有時甚至被比喻為海洋高速公路,猶如一條廣大的帶狀區域,為各地建立關連性,其貢獻逐漸受到肯定。本卷最後再一次以「海洋」為主題,專章論述「海洋」對人類的意義,值得海島國家的讀者深入思考。
■本書的啟示是:
如今世界各國依然在海洋劃分地盤,爭相確保資源與財富。這是非常陸域的思維方式。如何才能解決這種現代國家政治的匱乏?思考這道難題,重點在於從歷史上探討海洋對於人類的意義,並從中得到啟示。
在人類史上綿延不絕的「移動與定居」之中,陸域是著重於「定居」的歷史場景,海域是著重於「移動」的歷史場景。在〈主宰─從屬〉關係之中,同樣是人類的舞台,著重於「移動」的海域比陸域更為自由。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人類該往何處去:從源出非洲到海洋擴散,未來人類的歷史省思》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周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21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 ◎ 福井憲彥
- ◎ 杉山正明
- 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史
- 日本的兩個框架
- 概括世界的研究方法
- 開創源自日本的世界史
- ◎ 大塚柳太郎
- 歷史上的人口
- 有文化的動物
- 泛地球型動物的歷程
- 糧食開始生產
- 工業革命與人口轉換
- 吉德拉社會的人口變化
- 日本的人口變化
- 現代的人口問題
- ◎ 應地利明
- 「源出非洲」與蒙古人種的海洋擴散
- 「溫海」與「冷海」
- 印度洋海域世界的成立
- 「大海域世界」的形成與「文明圈帝國」
- 「西洋」高加索人種前進海洋
- 海洋技術革命與現代
- ◎ 森本公誠
- 前言
- 世界史中的基督教徒史
- 日本近代史中的國家神道
- 從聖武天皇來看「統治者的宗教」
- 伊斯蘭的歷史與伊本.赫勒敦的分析
- 今後的宗教
- ◎ 松田素二
- 前言
- 非洲的現況
- 被扭曲的非洲圖式
- 兩百年的負債,五百年的弊害
- 非洲社會的潛力
- ◎ 朝尾直弘
- 中國在東亞的壓倒性地位
- 古代日本列島居民的矜持
- 與明代交好的理念與狀態
- 明帝國的遺產
- ◎ 青柳正規、陣內秀信、隆納.托比
- 重新審視「人類的歷史」
- 世界中的日本
- 由繁榮的歷史中學到的事
- 參考文獻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550
單本電子書
NT$
38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