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臺灣經驗的公共藝術進化論
公共美學所帶動的後公共藝術時代!
群策群力的「共學」聯結為跨地域、跨文化背景的「共學圈」,公共美學即將創新出城鄉美學的主流趨勢!
每個城鄉聚落都需要「被看見」,透過彼此接納、平等交換訊息,來述說、推廣與傳揚在地獨特的人文價值,並促進地方意識的凝聚,成為地方再發展的動能。
本書所提出的「公共美學」,並不只是藝術成果的完成,而是透過不限形式的美學行動,來引導出一條走向社會生產的路徑;美學創作轉由在地的文化回顧,透過訴說、聆聽與體驗等公共論述過程,讓地方意識藉由創作者的視覺物件與活動議題滲透於生活場域中,以更多元的住民論述,藉以達成公共想像的再生產,使「空間」轉化為「地方」,而地方更加值為行動者的「故鄉」,在故鄉意識能量的持續運作下,新社會的「能動力」於是得以被逐步培育成熟。
本書所提出的「公共美學」,並不只是藝術成果的完成,而是透過不限形式的美學行動,來引導出一條走向社會生產的路徑;美學創作轉由在地的文化回顧,透過訴說、聆聽與體驗等公共論述過程,讓地方意識藉由創作者的視覺物件與活動議題滲透於生活場域中,以更多元的住民論述,藉以達成公共想像的再生產,使「空間」轉化為「地方」,而地方更加值為行動者的「故鄉」,在故鄉意識能量的持續運作下,新社會的「能動力」於是得以被逐步培育成熟。
- 前言(第6i頁)
- 一 限制了本質思考的既有框架(第12i頁)
- 生活經驗所定義出的公共藝術(第14i頁)
- 政策觀點的公共藝術思維成為限制發展的框架(第22i頁)
- 菁英或公眾的空間權力?(第24i頁)
- 由獨斷的領導角色到與公眾的協同合作關係(第26i頁)
- 在藝術政策與生活文化之間(第28i頁)
- 另一種失真的公眾藝術—標榜童趣視覺的彩繪村風潮(第30i頁)
- 公共藝術的永續性源自於美學生活經驗與教育養成(第31i頁)
- 藝術美學,成為一種社會再生產的方式(第35i頁)
- 走過村落美學問題後的省思(第38i頁)
- 二 由消費到再生產—公共藝術概念之於生活、環境的觀念演繹(第54i頁)
- 由創作領域的藝術觀到公共藝術﹁市場﹂的產值(第56i頁)
- 不同的政策觀點與公眾立場下的公共論述(第59i頁)
- 藝術之於公共場域的積極性意義(第64i頁)
- 由被動到主動的觀點改變(第67i頁)
- 由談論公共性的藝術「創作」到複合式的藝術行動「設計」(第82i頁)
- 三 城市美學的經濟力‧村落美學的文化性(第100i頁)
- 以文化為論述基礎的公共藝術‧ 公共美學的文化性(第102i頁)
- 由建築藝術到城鄉美學思維(第105i頁)
- 經濟效益觀點下的公共藝術本質探討(第108i頁)
- 藝術之於城鄉的經濟性與美學力(第111i頁)
- 美學經濟觀點的後公共藝術時代(第114i頁)
- 藝術,在於激發、凝聚公眾意識,以激發社會再生產的能量(第117i頁)
- 公共美學即是公共藝術再進化的未來學(第131i頁)
- 四 以地方意識、群體價值為主體的公共美學(第186i頁)
- 物件觀點的公共藝術‧ 社群意識的公共美學(第188i頁)
- 群體共營的環境美學觀(第192i頁)
- 美學之於公共場域的存在意涵(第199i頁)
- 回歸以人為原生價值的公共美學(第203i頁)
- 公眾參與為群創美學的核心意義(第210i頁)
- 五 以「共學圈」成為聚落永續發展的對策(第228i頁)
- 城鄉發展失衡‧ 地方意識的興起(第234i頁)
- 蘊藏於公共意涵裡的文化性(第237i頁)
- 聚落,美學與在地文化(第248i頁)
- 美學,成為鄉鎮再生的契機(第251i頁)
- 「共學」概念的新公共美學(第256i頁)
- 藉由公共議題所帶動的學習伙伴關係(第258i頁)
- 因公共議題所形成的「共學圈」(第267i頁)
- 負面關係在於激發共學的最大能量(第270i頁)
- 以「共學圈」概念為公共美學言說方式的案例(第272i頁)
- 由個別訴求滿足到共同議題的建立(第291i頁)
- 共學圈概念的社會再生產意義(第294i頁)
- 強化共識基礎所帶動的美學經濟(第297i頁)
紙本書 NT$ 500
單本電子書
NT$
35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