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首部作品
從人的故事出發,莫言探討「人性」的最新代表作
「莫言將夢幻寫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合而為一。」──諾貝爾獎委員會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許多年後,當我成為一個小說家,當年的許多幻想,都被我寫進了小說。
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須講他人的故事。於是,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湧出來。他們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我,等待著我去寫他們。
——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
這部小說,我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同時也是作為作品裡的一個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
《晚熟的人》裡面一系列故事,這些人物,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甚至跟我像孿生兄弟一樣的彼此地知己。這七、八年來確實有很多很多的感受,彷彿只能通過這樣的一個角度才能把自己的這些豐富感受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
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諾獎這個「魔咒」,現在不好判斷,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差不多十年來,儘管我發表的作品不多,但是還是一直在寫作,一直在做準備,也就是說我花費在案頭上的準備工作遠比我寫這本新書的時間要多。
——2020.8莫言媒體訪談
/
《晚熟的人》是莫言得獎後首部結集出版的短篇小說集
十二篇作品可以一窺莫言八年間的變與不變
「晚熟」既可能是大器晚成、後勁十足,也可能是後知後覺、恍然大悟,甚至不計一切,後發制人。從「晚」與「熟」意義各種可能的排列組合裡,莫言觀察當代中國形形色色的現象,也思索後社會主義本身是否也是晚熟症候群的一端。
晚熟是時間的考驗,經過大風大浪,作家看盡一切。傳奇不奇,他要書寫平常裡的不堪,也要記錄那屈辱裡的高潔。晚熟的作家冷眼觀世,心照不宣,但更可以自行其是,笑罵由人。在這一轉折點上,莫言開始實驗他的「晚期風格」。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晚熟的人》基本圍繞兩類題材展開:一類關於莫言近年返鄉、重新認識當年人事風貌;一類關於莫言對文壇眾生——包括自己身為「作家」——的觀察。風格從大開大闔轉為內斂,時而懷舊,時而嘲諷,顯露一種若有所思的節制。
在〈地主的眼神〉裡,小學三年級的莫言據說因一篇作文〈地主的眼神〉「轟動全縣」,也坐實了那位地主的罪狀。「從此以後,我就明白了,寫作文可以虛構,而且也明白了,作文中的人物與現實中人物的關係。」
〈晚熟的人〉寫莫言的一個鄰居歷經革命洗禮,新時期搖身一變成為地方名流,藉著莫言獲獎牟利斂財。小說高潮,莫言看著《紅高粱》景區愛國狗血擂台賽,被操弄的懷疑自己身在何方。
〈天下太平〉裡的農村早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的淵藪,腫瘤的魚、變態的鱉、各懷鬼胎的村人,共同活出一個太平盛世。
〈賊指花〉是篇具有神祕色彩的作品,圍繞一群文壇男女的小奸小詐,而故事核心居然指向偷——偷竊與偷情。所謂文學在此有如障眼法,混淆了生活與創作。這篇作品有如莫言與文藝圈牛鬼蛇神交遊多年後的心得報告。
〈紅唇綠嘴〉寫莫言的一個小學女同學多年屢仆屢起,進化成家鄉網路時代的恐怖分子,以五個手機、兩個公眾號買賣謠言,操弄民意。她食髓知味,儼然以莫言經紀人自居。「在網絡上不能講仁義道德,越無恥越狠毒越好!網路真他娘的好啊!」
〈火把與口哨〉莫言以第一人稱記敘少年所見的一樁婚姻故事,以及一場人狼大戰的傳奇。故事中的男女因為吹口哨相愛成親,日後丈夫因礦難驟逝,一家四口的生活因而崩坍。莫言探討惡與傷害不僅來自人與人間瘋狂的鬥爭,更來自天地不仁的兇險。時代是這樣紛亂無明,生命何其脆弱。那四口之家剎那間崩塌,徒留淒厲的口哨聲縈繞鄉村。
……
二○一二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最新作品《晚熟的人》仍以他的家鄉東北高密為背景,小說人物也主要以高密的各色人物為原形,其中有莫言的親人,朋友,更有莫言自己的影子貫穿其間。時間的刻度對焦在當代中國現狀的描寫,也觸及了以往的歷史;整部小說呈顯了莫言對家鄉現狀的關懷與探究。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講稿裡曾提及,可能是因為他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他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了解。他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他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準確地、生動地描寫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晚熟的人》除了維持莫言擅於說故事的特色外,小說更奔放的敍述手法,是讓我們驚豔的地方。全書看似輕描淡寫,卻讓人讀出栩栩生命與時代人性思索。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許多年後,當我成為一個小說家,當年的許多幻想,都被我寫進了小說。
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須講他人的故事。於是,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湧出來。他們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我,等待著我去寫他們。
——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
這部小說,我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同時也是作為作品裡的一個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
《晚熟的人》裡面一系列故事,這些人物,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甚至跟我像孿生兄弟一樣的彼此地知己。這七、八年來確實有很多很多的感受,彷彿只能通過這樣的一個角度才能把自己的這些豐富感受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
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諾獎這個「魔咒」,現在不好判斷,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差不多十年來,儘管我發表的作品不多,但是還是一直在寫作,一直在做準備,也就是說我花費在案頭上的準備工作遠比我寫這本新書的時間要多。
——2020.8莫言媒體訪談
/
《晚熟的人》是莫言得獎後首部結集出版的短篇小說集
十二篇作品可以一窺莫言八年間的變與不變
「晚熟」既可能是大器晚成、後勁十足,也可能是後知後覺、恍然大悟,甚至不計一切,後發制人。從「晚」與「熟」意義各種可能的排列組合裡,莫言觀察當代中國形形色色的現象,也思索後社會主義本身是否也是晚熟症候群的一端。
晚熟是時間的考驗,經過大風大浪,作家看盡一切。傳奇不奇,他要書寫平常裡的不堪,也要記錄那屈辱裡的高潔。晚熟的作家冷眼觀世,心照不宣,但更可以自行其是,笑罵由人。在這一轉折點上,莫言開始實驗他的「晚期風格」。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晚熟的人》基本圍繞兩類題材展開:一類關於莫言近年返鄉、重新認識當年人事風貌;一類關於莫言對文壇眾生——包括自己身為「作家」——的觀察。風格從大開大闔轉為內斂,時而懷舊,時而嘲諷,顯露一種若有所思的節制。
在〈地主的眼神〉裡,小學三年級的莫言據說因一篇作文〈地主的眼神〉「轟動全縣」,也坐實了那位地主的罪狀。「從此以後,我就明白了,寫作文可以虛構,而且也明白了,作文中的人物與現實中人物的關係。」
〈晚熟的人〉寫莫言的一個鄰居歷經革命洗禮,新時期搖身一變成為地方名流,藉著莫言獲獎牟利斂財。小說高潮,莫言看著《紅高粱》景區愛國狗血擂台賽,被操弄的懷疑自己身在何方。
〈天下太平〉裡的農村早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的淵藪,腫瘤的魚、變態的鱉、各懷鬼胎的村人,共同活出一個太平盛世。
〈賊指花〉是篇具有神祕色彩的作品,圍繞一群文壇男女的小奸小詐,而故事核心居然指向偷——偷竊與偷情。所謂文學在此有如障眼法,混淆了生活與創作。這篇作品有如莫言與文藝圈牛鬼蛇神交遊多年後的心得報告。
〈紅唇綠嘴〉寫莫言的一個小學女同學多年屢仆屢起,進化成家鄉網路時代的恐怖分子,以五個手機、兩個公眾號買賣謠言,操弄民意。她食髓知味,儼然以莫言經紀人自居。「在網絡上不能講仁義道德,越無恥越狠毒越好!網路真他娘的好啊!」
〈火把與口哨〉莫言以第一人稱記敘少年所見的一樁婚姻故事,以及一場人狼大戰的傳奇。故事中的男女因為吹口哨相愛成親,日後丈夫因礦難驟逝,一家四口的生活因而崩坍。莫言探討惡與傷害不僅來自人與人間瘋狂的鬥爭,更來自天地不仁的兇險。時代是這樣紛亂無明,生命何其脆弱。那四口之家剎那間崩塌,徒留淒厲的口哨聲縈繞鄉村。
……
二○一二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最新作品《晚熟的人》仍以他的家鄉東北高密為背景,小說人物也主要以高密的各色人物為原形,其中有莫言的親人,朋友,更有莫言自己的影子貫穿其間。時間的刻度對焦在當代中國現狀的描寫,也觸及了以往的歷史;整部小說呈顯了莫言對家鄉現狀的關懷與探究。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講稿裡曾提及,可能是因為他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他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了解。他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他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準確地、生動地描寫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晚熟的人》除了維持莫言擅於說故事的特色外,小說更奔放的敍述手法,是讓我們驚豔的地方。全書看似輕描淡寫,卻讓人讀出栩栩生命與時代人性思索。
- 晚期風格的開始──莫言《晚熟的人》
- 左鐮
- 晚熟的人
- 鬥士
- 賊指花
- 等待摩西
- 詩人金希普
- 表弟寧賽葉
- 地主的眼神
- 澡堂.紅床
- 天下太平
- 紅唇綠嘴
- 火把與口哨
- 本書作品創作年表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