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UB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圖解設計故事學:好設計,觸發愉悅、渴望、驚喜和信任感!用講故事的技術,把設計思考作成一部好劇本
-
點閱:387
40人已收藏
- 作者: 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著 , 劉佳澐譯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年:2021
- ISBN:9789865482091
- EISBN:9789864779994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附註:原紙本書ISBN: 9789865482091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圖解設計思考》作者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最新暢銷作品
你可將這本書視為創作行動的腳本。
在書中所介紹的工具和概念都能應用於當今的設計實務上,現在的設計不僅隨時在改變,也更以使用者為中心。
你將在書中學到如何使用圖片、表格、寫作和其他方法,來進行創新與分析。
這本書涵蓋了許多設計師可以用來衡量專案的工具包括:寫作技巧與說故事清單,幫助設計師檢視相關問題,像是:你的作品中有沒有故事情節?有沒有向使用者提出行動呼籲?你有沒有機會與潛在使用者建立共鳴?是否能讓觀眾積極互動、創意觀看?有沒有運用設計元素來邀請使用者參與故事?
第一次聽到「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這句話,是我還在紐約柯柏聯盟學院(The Cooper Union)念藝術的時候。當時是一九八〇年代早期,Photoshop、數位字型或網路根本還沒有出現。老師告訴我們,若想要解決與視覺有關的問題,設計師就要以理性的手法來應用各種簡單的形式。紐約地鐵的標誌系統就是一件能解決問題的傑出作品,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依然十分出色。設計大師馬西莫.維涅里(Massimo Vignelli)與鮑伯.諾達(Bob Noorda)運用無襯線字體和明色系的圓點,設計出一整套標誌,把越來越凌亂的地鐵路線整合起來。整套視覺系統經過許多年研究,終於在一九七〇年正式上路,一目了然又便於維護,不僅解決了當年的問題,還沿用四十年至今。
當年還是學生的我,常覺得光是解決問題,無法充分體現設計實務的豐富性。美、感覺與感官呢?還有幽默、衝突和詮釋呢?後來我以設計和寫作為業,一路上都仍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對設計和語言間的關係深感著迷,於是便寫了文字設計與語言學的理論。在馬里蘭藝術學院教書之後,我也和學生們一起探索各種不同的應用方法,包含體驗設計、多感官設計、設計思維和感知心理學。
這本書將探索說故事和設計之間的關聯。故事往往描繪事件並激發好奇心,它的篇幅可能比一首打油詩還要短,也可能會如史詩一般長。而設計則是運用形狀、色彩、材料、語言和系統思考來改變事物的意義,舉凡交通標誌、網路應用程式,到洗髮乳的瓶罐或緊急避難所,都會因設計有所不同。設計能體現價值、傳達理念,能為人們帶來快樂、驚喜,進而促使我們採取行動。無論是設計出互動式的產品或內容豐富的出版品,設計師所做的,都是邀請人們進入一個場景,探索其中所包含的意義,並去觸碰、思索、漫遊和行動。本書將以說故事的觀點,來探索視覺傳達的心理學。人們總會不斷找尋方法或創造出自己的一套模式來認識這個世界,當原本的模式受到挑戰,我們往往會感到新奇、刺激,有時也會覺得挫折。而將說故事融入設計,能讓消費者對產品和內容產生想像,進而引發行動和行為。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行動」,探索了常見的敘事方法,包含敘事弧線和英雄旅程。設計師在思考使用者與產品及服務的關係時,便可以將這些方法應用在其中,比如當使用者開啟某個小裝置、辦理銀行帳戶,或者到訪圖書館等等,這些過程其實都有各自的敘事弧線,有不同的跌宕起伏,更包含了迥異的期待和懸念。設計就是一門未雨綢繆、預測未來的藝術。若要規劃場景和設計故事,就必須學習使用相應的工具和技術,才有能力去設想未知的情況、反思當下的狀態,進而規劃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第二部份「情緒」則著眼於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感覺、情緒和共鳴。「共創」(co-creation)便是其中一種方式,能與使用者建立共鳴,進而設計出改善生活的解決方案。而想要做出引發共鳴的作品,設計師必須認知到,每位使用者的情緒歷程都包括了高低起伏,各個階段中,會有不同的煩惱、憤怒和滿足,畢竟沒有人會成天歡欣鼓舞。
第三部份「感官」聚焦於感知與認知。故事的發展取決於事件,人們的感知也是如此。舉凡凝視(gaze)、完形法則(Gestalt principles)和直觀功能(affordance)等原則,都將感知視為一種創造秩序和意義的動態過程。人的感知是十分活躍的,並且隨時都在改變,每當人們看見、觸摸和使用我們設計的作品,就會產生感知,比如說,光是運用顏色和形狀,就能觸發多種感官的實際經驗。設計當然可以先將人們引導至某種特定方向,但最終,使用者還是會擁有各自的體會。這本書涵蓋了許多設計師可以用來衡量專案的工具,例如,寫作技巧有助於設計師傳達出清晰生動的故事,好讓客戶和同事都能理解,而說故事清單則能在專案執行期間,幫助設計師檢視相關問題,你的作品中有沒有故事情節?有沒有向使用者提出行動呼籲?你有沒有機會與潛在使用者建立共鳴?是否能讓觀眾積極互動、創意觀看?有沒有運用設計元素來邀請使用者參與故事?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過程的書,同時也探索了該如何談論設計。設計師能運用故事來觸發情緒或消除疑慮,也能闡述事實或影響觀點。使用一個應用程式的過程就好像歷經一趟旅行,都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過程中會接收到不同的聲音、景象和觸覺回饋。而且就像旅途中會碰到路障,使用新程式的過程中也會遇上一些阻礙,像是電池沒電了、信用卡刷不過,或者不斷跳出來的無意義視窗,不僅破壞了使用體驗,還耽誤了我們的時間。這些都是我們日常劇場中的小場景,可能包含了愉快的感受,也可能帶來麻煩,端看這些體驗最初是如何被計畫的。希望你會喜歡這本書,把它當成你的工具,因為這本書的設計初衷,就是希望能讓設計師一邊創作一邊閱讀。這本書充滿了趣味的圖片,在以文字書寫而成的故事旁邊,講述著屬於自己的圖像故事。
第一次聽到「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這句話,是我還在紐約柯柏聯盟學院(The Cooper Union)念藝術的時候。當時是一九八〇年代早期,Photoshop、數位字型或網路根本還沒有出現。老師告訴我們,若想要解決與視覺有關的問題,設計師就要以理性的手法來應用各種簡單的形式。紐約地鐵的標誌系統就是一件能解決問題的傑出作品,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依然十分出色。設計大師馬西莫.維涅里(Massimo Vignelli)與鮑伯.諾達(Bob Noorda)運用無襯線字體和明色系的圓點,設計出一整套標誌,把越來越凌亂的地鐵路線整合起來。整套視覺系統經過許多年研究,終於在一九七〇年正式上路,一目了然又便於維護,不僅解決了當年的問題,還沿用四十年至今。
當年還是學生的我,常覺得光是解決問題,無法充分體現設計實務的豐富性。美、感覺與感官呢?還有幽默、衝突和詮釋呢?後來我以設計和寫作為業,一路上都仍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對設計和語言間的關係深感著迷,於是便寫了文字設計與語言學的理論。在馬里蘭藝術學院教書之後,我也和學生們一起探索各種不同的應用方法,包含體驗設計、多感官設計、設計思維和感知心理學。
這本書將探索說故事和設計之間的關聯。故事往往描繪事件並激發好奇心,它的篇幅可能比一首打油詩還要短,也可能會如史詩一般長。而設計則是運用形狀、色彩、材料、語言和系統思考來改變事物的意義,舉凡交通標誌、網路應用程式,到洗髮乳的瓶罐或緊急避難所,都會因設計有所不同。設計能體現價值、傳達理念,能為人們帶來快樂、驚喜,進而促使我們採取行動。無論是設計出互動式的產品或內容豐富的出版品,設計師所做的,都是邀請人們進入一個場景,探索其中所包含的意義,並去觸碰、思索、漫遊和行動。本書將以說故事的觀點,來探索視覺傳達的心理學。人們總會不斷找尋方法或創造出自己的一套模式來認識這個世界,當原本的模式受到挑戰,我們往往會感到新奇、刺激,有時也會覺得挫折。而將說故事融入設計,能讓消費者對產品和內容產生想像,進而引發行動和行為。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行動」,探索了常見的敘事方法,包含敘事弧線和英雄旅程。設計師在思考使用者與產品及服務的關係時,便可以將這些方法應用在其中,比如當使用者開啟某個小裝置、辦理銀行帳戶,或者到訪圖書館等等,這些過程其實都有各自的敘事弧線,有不同的跌宕起伏,更包含了迥異的期待和懸念。設計就是一門未雨綢繆、預測未來的藝術。若要規劃場景和設計故事,就必須學習使用相應的工具和技術,才有能力去設想未知的情況、反思當下的狀態,進而規劃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第二部份「情緒」則著眼於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感覺、情緒和共鳴。「共創」(co-creation)便是其中一種方式,能與使用者建立共鳴,進而設計出改善生活的解決方案。而想要做出引發共鳴的作品,設計師必須認知到,每位使用者的情緒歷程都包括了高低起伏,各個階段中,會有不同的煩惱、憤怒和滿足,畢竟沒有人會成天歡欣鼓舞。
第三部份「感官」聚焦於感知與認知。故事的發展取決於事件,人們的感知也是如此。舉凡凝視(gaze)、完形法則(Gestalt principles)和直觀功能(affordance)等原則,都將感知視為一種創造秩序和意義的動態過程。人的感知是十分活躍的,並且隨時都在改變,每當人們看見、觸摸和使用我們設計的作品,就會產生感知,比如說,光是運用顏色和形狀,就能觸發多種感官的實際經驗。設計當然可以先將人們引導至某種特定方向,但最終,使用者還是會擁有各自的體會。這本書涵蓋了許多設計師可以用來衡量專案的工具,例如,寫作技巧有助於設計師傳達出清晰生動的故事,好讓客戶和同事都能理解,而說故事清單則能在專案執行期間,幫助設計師檢視相關問題,你的作品中有沒有故事情節?有沒有向使用者提出行動呼籲?你有沒有機會與潛在使用者建立共鳴?是否能讓觀眾積極互動、創意觀看?有沒有運用設計元素來邀請使用者參與故事?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過程的書,同時也探索了該如何談論設計。設計師能運用故事來觸發情緒或消除疑慮,也能闡述事實或影響觀點。使用一個應用程式的過程就好像歷經一趟旅行,都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過程中會接收到不同的聲音、景象和觸覺回饋。而且就像旅途中會碰到路障,使用新程式的過程中也會遇上一些阻礙,像是電池沒電了、信用卡刷不過,或者不斷跳出來的無意義視窗,不僅破壞了使用體驗,還耽誤了我們的時間。這些都是我們日常劇場中的小場景,可能包含了愉快的感受,也可能帶來麻煩,端看這些體驗最初是如何被計畫的。希望你會喜歡這本書,把它當成你的工具,因為這本書的設計初衷,就是希望能讓設計師一邊創作一邊閱讀。這本書充滿了趣味的圖片,在以文字書寫而成的故事旁邊,講述著屬於自己的圖像故事。
- 序幕
- 前言
- 致謝
- 緣起
- 第一幕|行動
- 敘事弧線
- 英雄旅程
- 分鏡腳本
- 三分法則
- 情境規劃
- 科幻互動設計
- 第二幕│情緒
- 體驗經濟
- 使用者情緒旅程
- 共創
- 人物誌
- 表情符號
- 色彩與情緒
- 第三幕|感官
- 凝視
- 完形法則
- 預設用途
- 行為經濟學
- 多感官設計
- 後記
- 設計診療室|提升你的寫作能力
- 設計小教室|值得嘗試的練習
- 最後總結|說故事清單
- 索引
紙本書 NT$ 540
單本電子書
NT$
37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