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大講義:史學方法論
-
點閱:145
31人已收藏
- 作者: 傅斯年著
- 出版社:昌明文化出版 萬卷樓圖書發行
- 出版年:2021
- 集叢名:中華文化思想叢書:A0100065
- ISBN:9789864965823
- EISBN:9789864965922 PDF
- 格式:PDF,JPG
- 頁數:286
- 附註:版權頁副題名: 史學方法導論
- 系列書: 老北大講義,本系列共7本
「老北大講義」系列叢書,收錄集傅斯年、魯迅、孟森、馬衡、吳梅等各個領域的大師經典著作,甚至是開山之作,涵蓋文學、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在現代學術和思想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現代學術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史學方法導論》收錄了傅斯年先生有關史學研究的學術文章,從「中國及歐洲史學觀點之演講」「自然科學與史學之關係」「史料之整理方法」三個方面闡述其史學思想和治學方法,提出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該書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學即是史料學」的命題,是這種治史原則的完整體現,影響巨大,人稱其開創了「史料學派」。對於史學研究者而言,本書亦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研究材料,其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和原則,對於史學研究領域具有深遠影響。
- 出版說明(第a1頁)
- 關於本書與作者(第a5頁)
- 擬目(第a7頁)
- 史料論略(第1頁)
- 第一章 史料之相對的價值(第3頁)
- 第一節 直接史料對間接史料(第3頁)
- 第二節 官家的記載對民間的記載(第29頁)
- 第三節 本國的記載對外國的記載(第32頁)
- 第四節 近人的記載對遠人的記載(第33頁)
- 第五節 不經意的記載對經意的記載(第34頁)
- 第六節 本事對旁涉(第34頁)
- 第七節 直說與隱喻(第35頁)
- 第八節 口說的史料對著文的史料(第44頁)
- 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第45頁)
- 一 宜知中國所謂漢族於陳隋之間大起變化(第47頁)
- 二 宜知唐宋兩代有漢胡消長之跡 南宋之亡又為中國歷史一大關鍵(第48頁)
- 三 宜據中國種族之變遷升降為分期之標準(第49頁)
- 四 宜別作「枝分」(Subdivision)勿使與初分相混(第49頁)
- 與顧頡剛論古史書(第53頁)
- 一 試想幾篇戴記的時代(第57頁)
- 二 孔子與六經(第61頁)
- 三 在周漢方術家的世界中幾個趨向(第67頁)
- 四 殷周間的故事(第73頁)
- 五 補說(《春秋》與《詩》)(第78頁)
- 史記研究(第83頁)
- 一 史記研究參考品類(第83頁)
- 二 老子申韓列傳第三(第85頁)
- 三 十篇有錄無書說敘(第92頁)
- 四 論太史公書之卓越(第95頁)
- 五 論司馬子長非古史學乃今史學家(第96頁)
- 戰國子家敘論(第99頁)
- 一 論哲學乃語言之副產品 西洋哲學即印度日耳曼語言之副產品 漢語實非哲學的語言 戰國諸子亦非哲學家(第99頁)
- 二 論戰國諸子除墨子外皆出於職業(第102頁)
- 三 論只有儒墨為有組織之宗派,其餘雖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者,然大體是自成一家之言(第109頁)
- 四 論春秋戰國之際為什麼諸家並興(第110頁)
- 五 論儒為諸子之前驅,亦為諸子之後殿(第113頁)
- 六 論戰國諸子之地方性(第115頁)
- 七 論墨家之反儒學(第123頁)
- 八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第127頁)
- 九 齊晉兩派政論(第136頁)
- 十 梁朝與稷下(第141頁)
- 十一 獨行之士(第144頁)
- 十二 堅白異同之辨(第144頁)
- 十三 祥之重興與五行說之盛(第145頁)
- 十四 所謂「雜家」(第145頁)
- 十五 預述周漢子家銜接之義(第147頁)
- 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敬告河南人士及他地人士之關心文化學術事業者(第149頁)
- 一 吾等發掘之原起及工作之宗旨(第149頁)
- 二 糾葛之突生(第152頁)
- 三 政府之主持及在開封之接洽(第154頁)
- 四 河南省政府之解決此事(第163頁)
- 五 吾等之欲願與致謝(第164頁)
- 戰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一個短記(第167頁)
- 一(第167頁)
- 二 記言——著論——成書(第168頁)
- 考古學的新方法(第173頁)
- 明成祖生母記疑(第181頁)
- 一 成祖是否為高后子(第185頁)
- 二 碩妃是否曾為庚申帝妃因而成祖為庚申帝子(第188頁)
- 夷夏東西說(第193頁)
- 第一章 亳——商——殷(第194頁)
- 第二章 夏跡(第212頁)
- 第三章 夏夷交勝(第218頁)
- 第四章 諸夷姓(第226頁)
- 第五章 總結上文(第240頁)
- 說「廣陵之曲江」(第247頁)
- 誰是〈齊物論〉之作者?(第253頁)
- 一 述題(第253頁)
- 二 今本《莊子》為向郭所定與古本大不同(第254頁)
- 三 〈齊物論〉作者為慎到(第258頁)
- 四 前章所持論之旁證(第261頁)
- 五 論今本《慎子》不足據(第263頁)
- 附記(第264頁)
- 誰是〈後出師表〉之作者?(第267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357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