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0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跨越地方性的原住民當代藝術
------
本次專題邀約兩位深耕於原住民藝術研究多年的學者許瀞月、林育世,分別回顧與觀察一段時間以來原民藝術在國際交流、國內藝術節方面的展演脈絡與變化;呂卿訪談了五位具豐富展演經驗的中生代原民藝術家,他們的經驗與體會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筆者則整理近期與幾位在策展領域具備諸多原民經驗的策展人之談話,試圖從中梳理出若干關於我們如何看待進入主流場域中的原民藝術之話題;專題的最後直接將目光投向地球另一端,周郁齡書寫其在紐約駐村期間,透過觀察藝術家空間(Artists Space)與大都會博物館的原民議題展演及動向,折射而來同樣具有普世意義的反思角度。(企畫/嚴瀟瀟)
- EDITORIAL 編輯手記(第30頁)
- 未知的歷史(第30頁)
- COLUMN 今專欄(第32頁)
- 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兼懷好友林芳怡(第32頁)
- 論湯德章故居的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第34頁)
- 為台灣藝文地標催生(第36頁)
- 那天的台南(第38頁)
- 收藏與投資價值與價格的基本概念(三)(第40頁)
- 廖偉立的「雜木林」建築美學(第42頁)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第44頁)
- 明日朝陽照逝水:南山公墓長眠的青年畫家高均鑑(第44頁)
- PEOPLE 人物專訪(第46頁)
- 隨心.自然 陳冠華的藝術收藏路(第46頁)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第50頁)
- 看不見的通道(第50頁)
- 雲端上的歌者:一個藝術家的故事(第53頁)
- 純粹孤獨裡的堅定力量 年輕收藏家吳世敦談岑龍(第56頁)
- FEATURE 專題企畫(第58頁)
- 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 跨越地方性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第58頁)
- 原力很時尚,感動很立體:一起創造太平洋藝術的網絡節點(第60頁)
- 花東地區在地藝術節中的策展類型移轉與文化轉譯意圖(第64頁)
- 與五位原民藝術家的紙上Podcast訪談摘錄(第68頁)
- 如何展?如何看?如何去談論? 當前原住民藝術展演的突破之道(第74頁)
- 「我聲明對原民性的渴望」——新紅秩序(New Red Order)的「幽默」策略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本土」觀點逆轉(第78頁)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第82頁)
- 來去竹圍工作室住一晚(第82頁)
- 思考政治化集體歉疚的可能:評吳其育「封閉世界的設定集」(第86頁)
- 當代藝術的增值與貶值(第90頁)
- SPOTLIGHT 藝壇注目(第92頁)
- 藝術新航海時代的詩性潛流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第92頁)
- 影像的韻律 從「臺灣的模樣」看台灣文化形構(第96頁)
- 未來的現在 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NEXEN 時間之血」(第98頁)
- 尋找真我 楊元寧個展—回到家(第100頁)
- 空間族譜,生命節奏 「潮汐時間表:瑪莉娜.克魯斯」(第104頁)
- 鎂光燈之外的具體派 「Gutai and More」(第106頁)
- 生命中的死亡、苦痛與抗爭 巴黎東京宮安.伊姆霍夫大展「靜物」(第108頁)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第112頁)
- 臺灣雲豹回來了 李賢文創作展(第112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