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
點閱:420
323人已收藏
- 譯自:Ingredients:the strange chemistry of what we put in us and on us
- 作者: 喬治.翟登(George Zaidan)著 , 甘錫安譯
- 出版社:行路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 出版年:2021
- 集叢名:Inside:25
- ISBN:9786269537600
- EISBN:9786269537624 EPUB; 9786269537617 PDF
- 格式:EPUB 流式
- 附註:附錄: 禱告能降低死亡風險嗎?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暢銷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列維廷等人力薦!
天然的最好?有機的更讚?包裝上的成分表越長越糟糕?
一項食品對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為何科學家頻頻改口?
科學研究持續進展,健康主張推陳出新,網路資訊眾說紛紜……
總覺得健康資訊自相矛盾,令人你深陷選擇困難?
——選這本書是正解!
*****
你是否經常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類似底下這樣的對話?
A:「我只買有機、天然、原型、沒加工過的食物。」
B:「這些詞其實沒有意義。」
A:「化學物質就是不好。」
B:「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化學物質。」
作者翟登認為,與其糾結在「化學物質」的字面定義,不如試著回應許多人真正憂慮的事:有些化學物質有害健康,但很難知道是哪些。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有的用在身上,有的吃進體內,也難怪大眾普遍關心化學物質會如何影響健康。然而充斥媒體的各種相關新聞,不僅常常沒能讓我們找到解答,反倒令人心生更多疑慮,感到無所適從。
***
由於道德考量衍生的實驗規範,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受到不少侷限,在釐清兩件事物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聯時,常常遭遇會扭曲結論的七大坑洞,分別是:
(1)欺騙:雖然並不常見,但有些研究者會造假。
(2)基本數學錯誤:科學家是人,計算也會出錯。
(3)程序錯誤:計畫或執行研究時出錯,搞砸整個研究。
(4)隨機性;隨機的結果有時看來煞有介事,產生誤導。
(5)統計欺瞞,包括以p值決定兩事件關聯時操作p值。
(6)受干擾關聯。有些事物雖然相關,卻不是因果關係。
(7)研究設計(觀察研究或隨機對照試驗)。
科學不斷追求進步,新知因而推陳出新,因此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提供權威的解答,言之鑿鑿的告訴你「該吃這、不該吃那;要這樣做,別那樣做」,而是藉由揭露科學研究的數據產生過程,教您學會怎麼更中肯地看待健康新聞。
——選這本書是正解!
*****
你是否經常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類似底下這樣的對話?
A:「我只買有機、天然、原型、沒加工過的食物。」
B:「這些詞其實沒有意義。」
A:「化學物質就是不好。」
B:「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化學物質。」
作者翟登認為,與其糾結在「化學物質」的字面定義,不如試著回應許多人真正憂慮的事:有些化學物質有害健康,但很難知道是哪些。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有的用在身上,有的吃進體內,也難怪大眾普遍關心化學物質會如何影響健康。然而充斥媒體的各種相關新聞,不僅常常沒能讓我們找到解答,反倒令人心生更多疑慮,感到無所適從。
***
由於道德考量衍生的實驗規範,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受到不少侷限,在釐清兩件事物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聯時,常常遭遇會扭曲結論的七大坑洞,分別是:
(1)欺騙:雖然並不常見,但有些研究者會造假。
(2)基本數學錯誤:科學家是人,計算也會出錯。
(3)程序錯誤:計畫或執行研究時出錯,搞砸整個研究。
(4)隨機性;隨機的結果有時看來煞有介事,產生誤導。
(5)統計欺瞞,包括以p值決定兩事件關聯時操作p值。
(6)受干擾關聯。有些事物雖然相關,卻不是因果關係。
(7)研究設計(觀察研究或隨機對照試驗)。
科學不斷追求進步,新知因而推陳出新,因此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提供權威的解答,言之鑿鑿的告訴你「該吃這、不該吃那;要這樣做,別那樣做」,而是藉由揭露科學研究的數據產生過程,教您學會怎麼更中肯地看待健康新聞。
- 封面
- 目錄
- 自序
- 第一部 為什麼會有這些成分?
- 加工食品對身體不好,對吧?
- 有些植物想要毒死你
- 有些微生物想搶你的食物
- 第二部 怎樣才算對身體不好?
- 菸槍?怎樣才算確定?
- 被太陽烤焦?怎樣才算不很確定?
- 第三部 芝多司到底可不可以吃?
- 咖啡究竟能延年益壽?還是會危害健康?
- 關聯,或數學的葡萄
- 公共泳池的氣味是怎麼來的?
- 你有個重要約會遲到了
- 那我該怎麼做才好?
- 後記
- 附錄:禱告能降低死亡風險嗎?
- 致謝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