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一手即點超簡單, 全身穴位雙圖解大全:最簡便的養生調理法, 輔助改善各種病症與痠痛
  • 點閱:1074
    326人已收藏
  • 作者: 劉乃剛主編
  • 出版社:橡實文化出版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
  • 出版年:2022
  • ISBN:9786267085035
  • EISBN:9786267085059 EPUB
  • 格式:EPUB 版式
  • 附註:附錄: 穴位索引(依部位分類)等5種 含索引

精準點取全身409個穴位
 
每個穴位皆附上「骨骼定位圖」和「真人示範圖」,
搭配文字說明該穴位的功效、主治、按摩方式、精準定位及取穴法,
適用於按摩、指壓、拍打、刮痧、拔罐、艾炙、針刺、導引等,

是專業人士及一般民眾的最佳工具書。
 
以十二經脈區分章節,
並依【身體各部位】、【功效】、【主治症狀】、【常見病症】編輯多種索引,
方便讀者在各種情況下查找穴位。

 
 
本書一共收錄十四經脈所屬腧穴361個、經外奇穴48個,對每個穴位的精確定位、快速取法、功效、主治、按摩方法等要領,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不僅配有準確的骨骼定位圖,還有真人示範圖,方便一一對照,達到易學易用的目的。無論是有專業基礎的醫學工作者,都會受益匪淺。
 
 
十二經脈簡介
手太陰肺經
一側11個穴位,左右共22個穴位,分布於手部和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病候: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咳嗽、氣喘、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以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疼痛等。
 
手陽明大腸經
一側20個穴位,左右共40個穴位。首穴商陽,末穴迎香。分布於手部,清熱、消腫、止痛的效果極佳。
主治病候:頭面、五官、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口乾、鼻塞、齒痛、頸腫、面癱、腹痛、腸鳴、泄瀉、便祕、痢疾等。
 
足陽明胃經
一側45個穴位,左右共90個穴位,分布於腿部前外側面、腹部、胸部和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
主治病候: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胃脹、腹脹、水腫、咽喉腫痛、鼻衄(鼻出血)、胸脅部疼痛等。
 
足太陰脾經
一側21個穴位,左右共42個穴位,分布於胸部至足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
主治病候:胃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腹脹、便溏(大便不成形)、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
 
手少陰心經
一側9個穴位,左右共18個穴位,分布於手部和腋窩。首穴極泉,末穴少衝。擅長寧心安神、活絡止痛,能改善心痛、心悸等症狀。
主治病候: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心痛、咽乾、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疼痛、手心發熱等。
 
手太陽小腸經
一側19個穴位,左右共38個穴位,分布於手部、肩部、頸部和面部。首穴少澤,末穴聽宮。
主治病候: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經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少腹痛、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
 
足太陽膀胱經
一側67個穴位,左右共134個穴位,分布於頭面部、頸部、背腰部,以及腿部後正中線和足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
主治病候:頭、項、目、背、腰、下肢病症,神志病。
 
足少陰腎經
一側27個穴位,左右共54個穴位,分布於腿部、胸腹部。首穴湧泉,末穴俞府。
主治病候:婦科病,前陰病,腎、肺、咽喉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咳血、氣喘、舌乾、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祕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萎軟無力、足心熱等病症。
 
手厥陰心包經
一側9個穴位,左右共18個穴位,分布於手部和胸部。首穴天池,末穴中衝。
主治病候: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精神錯亂)、腋下腫、肘臂攣急(肌肉緊張或抽動)等症。
 
手少陽三焦經
一側23個穴位,左右共46個穴位,分布於手部、頸部和頭部。首穴關衝,末穴絲竹空。
主治病候: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症。
 
足少陽膽經本經
一側44個穴,左右兩側共88個穴,分布於腿部外側面,以及臀、側胸、側頭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
主治病候: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症。
 
足厥陰肝經
一側14個穴位,左右共28個穴位,分布於腿部、胸腹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門。
主治病候: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小腹痛等症。
 
任脈
一名一穴,共計24個穴位,分布於面部、頸部、胸部和腹部的前正中線上。
主治病候: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症和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如腹脹、腸鳴、泄瀉、失眠、健忘、嘔吐、心悸、胸痛、喉痺、咽腫等病症。
 
督脈
共28個穴,分布於頭、面、項、背、腰、骶部的後正中線上。首穴長強,末穴齦交。
主治病候:頭腦、五官、脊髓及四肢的病症,例如頭痛、項強、頭重、腦轉、耳鳴、眩暈、眼花、嗜睡、癲狂(精神錯亂)、腰脊強痛、俯仰不利、抽搐、麻木及中風不語等。


劉乃剛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針灸科主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博士。多年從事針灸腧穴研究、針刀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對人體穴位定位、配穴祛病等居家保健療法有深入的研究,主編針灸穴位類著作二十多部,如《最新國際標準針灸穴位掛圖》、《準確找穴按摩速查》、《手耳頭足脊柱定位+按摩》等,非常暢銷且受讀者歡迎。

 

在醫學專業上,參加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兩項,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中國科協第八屆博士生年會優秀論文、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優秀博士生論文評選優秀論文、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獎等各級各類獎項七項。擁有國家專利一項。

  • 封面
  • 書名頁
  • 前言
  • 目錄
  • 第1章 常用取穴定位法
    • 體表解剖標記定位法
    • 骨度折量定位法
    •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 簡便取穴法
  • 第2章 手太陰肺經
    • 中府 LU1、雲門 LU2、天府 LU3
    • 俠白 LU4、尺澤 LU5、孔最 LU6
    • 列缺 LU7、經渠 LU8、太淵 LU9
    • 魚際 LU10、少商 LU11
  • 第3章 手陽明大腸經
    • 商陽 LI1、二間 LI2、三間 LI3
    • 合谷 LI4、陽溪 LI5、偏歷 LI6
    • 溫溜 LI7、下廉 LI8、上廉 LI9
    • 手三里 LI10、曲池 LI11、肘髎 LI12
    • 手五里 LI13、臂臑 LI14、肩髃 LI15
    • 巨骨 LI16、天鼎 LI17、扶突 LI18
    • 口禾髎 LI19、迎香 LI20
  • 第4章 足陽明胃經
    • 承泣 ST1、四白 ST2、巨髎 ST3
    • 地倉 ST4、大迎 ST5、頰車 ST6
    • 下關 ST7、頭維 ST8、人迎 ST9
    • 水突 ST10、氣舍 ST11、缺盆 ST12
    • 氣戶 ST13、庫房 ST14、屋翳 ST15
    • 膺窗 ST16、乳中 ST17、乳根 ST18
    • 不容 ST19、承滿 ST20、梁門 ST21
    • 關門 ST22、太乙 ST23、滑肉門 ST24
    • 天樞 ST25、外陵 ST26、大巨 ST27
    • 水道 ST28、歸來 ST29、氣衝 ST30
    • 髀關 ST31、伏兔 ST32、陰市 ST33
    • 梁丘 ST34、犢鼻 ST35、足三里 ST36
    • 上巨虛 ST37、條口 ST38、下巨虛 ST39
    • 豐隆 ST40、解溪 ST41、衝陽 ST42
    • 陷谷 ST43、內庭 ST44、厲兌 ST45
  • 第5章 足太陰脾經
    • 隱白 SP1、大都 SP2、太白 SP3
    • 公孫 SP4、商丘 SP5、三陰交 SP6
    • 漏谷 SP7、地機 SP8、陰陵泉 SP9
    • 血海 SP10、箕門 SP11、衝門 SP12
    • 府舍 SP13、腹結 SP14、大橫 SP15
    • 腹哀 SP16、食竇 SP17、天溪 SP18
    • 胸鄉 SP19、周榮 SP20、大包 SP21
  • 第6章 手少陰心經
    • 極泉 HT1、青靈 HT2、少海 HT3
    • 靈道 HT4、通里 HT5、陰郄 HT6
    • 神門 HT7、少府 HT8、少衝 HT9
  • 第7章 手太陽小腸經
    • 少澤 SI1、前谷 SI2、後溪 SI3
    • 腕骨 SI4、陽谷 SI5、養老 SI6
    • 支正 SI7、小海 SI8、肩貞 SI9
    • 臑俞 SI10、天宗 SI11、秉風 SI12
    • 曲垣 SI13、肩外俞 SI14、肩中俞 SI15
    • 天窗 SI16、天容 SI17、顴髎 SI18
    • 聽宮 SI19
  • 第8章 足太陽膀胱經
    • 睛明 BL1、攢竹 BL2、眉衝 BL3
    • 曲差 BL4、五處 BL5、承光 BL6
    • 通天 BL7、絡卻 BL8、玉枕 BL9
    • 天柱 BL10、大杼 BL11、風門 BL12
    • 肺俞 BL13、厥陰俞 BL14、心俞 BL15
    • 督俞 BL16、膈俞 BL17、肝俞 BL18
    • 膽俞 BL19、脾俞 BL20、胃俞 BL21
    • 三焦俞 BL22、腎俞 BL23、氣海俞 BL24
    • 大腸俞 BL25、關元俞 BL26、小腸俞 BL27
    • 膀胱俞 BL28、中膂俞 BL29、白環俞 BL30
    • 上髎 BL31、次髎 BL32、中髎 BL33
    • 下髎 BL34、會陽 BL35、承扶 BL36
    • 殷門 BL37、浮郄 BL38、委陽 BL39
    • 委中 BL40、附分 BL41、魄戶 BL42
    • 膏肓 BL43、神堂 BL44、譩譆 BL45
    • 膈關 BL46、魂門 BL47、陽綱 BL48
    • 意舍 BL49、胃倉 BL50、肓門 BL51
    • 志室 BL52、胞肓 BL53、秩邊 BL54
    • 合陽 BL55、承筋 BL56、承山 BL57
    • 飛揚 BL58、跗陽 BL59、崑崙 BL60
    • 僕參 BL61、申脈 BL62、金門 BL63
    • 京骨 BL64、束骨 BL65、足通谷 BL66
    • 至陰 BL67
  • 第9章 足少陰腎經
    • 湧泉 KI1、然谷 KI2、太溪 KI3
    • 大鍾 KI4、水泉 KI5、照海 KI6
    • 復溜 KI7、交信 KI8、築賓 KI9
    • 陰谷 KI10、橫骨 KI11、大赫 KI12
    • 氣穴 KI13、四滿 KI14、中注 KI15
    • 肓俞 KI16、商曲 KI17、石關 KI18
    • 陰都 KI19、腹通谷 KI20、幽門 KI21
    • 步廊 KI22、神封 KI23、靈墟 KI24
    • 神藏 KI25、彧中 KI26、俞府 KI27
  • 第10章 手厥陰心包經
    • 天池 PC1、天泉 PC2、曲澤 PC3
    • 郄門 PC4、間使 PC5
    • 內關 PC6、大陵 PC7
    • 勞宮 PC8、中衝 PC9
  • 第11章 手少陽三焦經
    • 關衝 TE1、液門 TE2、中渚 TE3
    • 陽池 TE4、外關 TE5、支溝 TE6
    • 會宗 TE7、三陽絡 TE8、四瀆 TE9
    • 天井 TE10、清泠淵 TE11、消濼 TE12
    • 臑會 TE13、肩髎 TE14、天髎 TE15
    • 天牖 TE16、翳風 TE17、瘈脈 TE18
    • 顱息 TE19、角孫 TE20、耳門 TE21
    • 耳和髎 TE22、絲竹空 TE23
  • 第12章 足少陽膽經
    • 瞳子髎 GB1、聽會 GB2、上關 GB3
    • 頷厭 GB4、懸顱 GB5、懸釐 GB6
    • 曲鬢 GB7、率谷 GB8、天衝 GB9
    • 浮白 GB10、頭竅陰 GB11、完骨 GB12
    • 本神 GB13、陽白 GB14、頭臨泣 GB15
    • 目窗 GB16、正營 GB17、承靈 GB18
    • 腦空 GB19、風池 GB20、肩井 GB21
    • 淵腋 GB22、輒筋 GB23、日月 GB24
    • 京門 GB25、帶脈 GB26、五樞 GB27
    • 維道 GB28、居髎 GB29、環跳 GB30
    • 風市 GB31、中瀆 GB32、膝陽關 GB33
    • 陽陵泉 GB34、陽交 GB35、外丘 GB36
    • 光明 GB37、陽輔 GB38、懸鐘 GB39
    • 丘墟 GB40、足臨泣 GB41、地五會 GB42
    • 俠溪 GB43、足竅陰 GB44
  • 第13章 足厥陰肝經
    • 大敦 LR1、行間 LR2、太衝 LR3
    • 中封 LR4、蠡溝 LR5、中都 LR6
    • 膝關 LR7、曲泉 LR8、陰包 LR9
    • 足五里 LR10、陰廉 LR11、急脈 LR12
    • 章門 LR13、期門 LR14
  • 第14章 任脈
    • 會陰 CV1、曲骨 CV2、中極 CV3
    • 關元 CV4、石門 CV5、氣海 CV6
    • 陰交 CV7、神闕 CV8、水分 CV9
    • 下脘 CV10、建里 CV11、中脘 CV12
    • 上脘 CV13、巨闕 CV14、鳩尾 CV15
    • 中庭 CV16、膻中 CV17、玉堂 CV18
    • 紫宮 CV19、華蓋 CV20、璇璣 CV21
    • 天突 CV22、廉泉 CV23、承漿 CV24
  • 第15章 督脈
    • 長強 GV1、腰俞 GV2、腰陽關 GV3
    • 命門 GV4、懸樞 GV5、脊中 GV6
    • 中樞 GV7、筋縮 GV8、至陽 GV9
    • 靈台 GV10、神道 GV11、身柱 GV12
    • 陶道 GV13、大椎 GV14、啞門 GV15
    • 風府 GV16、腦戶 GV17、強間 GV18
    • 後頂 GV19、百會 GV20、前頂 GV21
    • 囟會 GV22、上星 GV23、神庭 GV24
    • 素髎 GV25、水溝 GV26、兌端 GV27
    • 齦交 GV28、印堂 GV29
  • 第16章 經外奇穴
    • 頭面頸部
    • 胸腹部
    • 背部
    • 手部
    • 腿部
  • 附錄1:穴位索引(依部位分類)
  • 附錄2:功效索引
  • 附錄3:主治症狀索引
  • 附錄4:穴位索引(按筆劃順序)
  • 附錄5:常見病症選穴速查表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