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寶檔案:國之重寶
-
點閱:55
13人已收藏
- 作者: 方輝主編
- 出版社:海鴿文化
- 出版年:2007
- 集叢名:品中國:5
- ISBN:9789867011961
- 格式:PDF,JPG
- 頁數:276
- 系列書: 國寶檔案,本系列共3本
曾經璀璨,今又流芳!
為什麼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為「鼎遷」?
被視作故宮博物院的三大鎮院之寶的毛公鼎為什麼叫毛公鼎?
為什麼一只銅老虎就可以號令千軍萬馬?
每一件國寶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每一件國寶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婉轉悠揚的故事……
國人對於「古物」的認識大約肇始於先秦諸子先賢。在諸子的筆下,「古物」往往被當作上古聖王乃至國家社稷的化身而出現,成為諸子先賢勸誡時王國君效法聖王、奉行王道的有形的依據。被作為國寶的古物,從一開始便與國運密切相關,進而承載了特定的政治使命。
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受黃老道家學說的影響,統治者宣揚所謂「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讖緯迷信盛行,地下出土的古物便被當作上天嘉勉當時皇帝的瑞應,成為統治者粉飾太平的有用工具。
經過晚唐和五代政治上的分裂,重新走向統一的趙宋王朝急需從古代先賢那?尋求王朝統一的話語資源並以禮樂的形式將其制度化,這大大促進了古代典章禮儀制度的研究。根據地下出土的古物來稽考上古禮制,成為當時的時尚,地下古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王室和坊間對古物的收藏和研究達到高潮。得益於墨拓術、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宋代正式形成了專門研究古器物的學問——金石學,由民間編纂的《先秦古器記》、《考古圖》和官方主持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等圖書成為金石學誕生的標誌,金石收藏也成為士人和市民階層的時尚行為。
明清兩代,金石學研究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古玩市場也得到相應發展。舉凡青銅、玉石、書畫、碑刻、法帖、磚瓦文字、瓷器、漆器、古硯、古琴等,都成為人們搜求的對象。清代末年,隨著甲骨文、漢簡和敦煌經卷的發現,古物收藏和研究的種類又有所擴展。
不幸的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統治,昔日強盛的中國到了近代竟幾乎淪為任人宰割的窘境。發生在西元1860年10月18日北京圓明園的大火和劫掠,是西方列強在光天化日之下對人類文化公然的褻瀆與凌辱。與這種赤裸裸的罪行不同,有些掠奪行為則是打著探險、考察的名義進行的。
「文革」中大破「四舊」,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文物古跡首當其衝,成批的善本古籍被付之一炬,或者成為造紙廠的紙漿;成噸的金屬文物重回熔爐,慘遭滅頂厄運,經歷過那段歷史的民眾無不對當年的無知和魯莽行為扼腕歎息。
在考古學家們的眼?,文物不僅僅是一件件孤立存在的單個個體,它有著具體的存在環境,而且往往與其他遺物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組合,這就為研究和復原過去人類的行為方式提供了可能。傳世文物無論多麼精美,但如果離開了它們原來存在的環境,其自身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 序:國寶,一開始便與國運密切相關(第3頁)
- 青銅之冠─司母戊大方鼎(第13頁)
- 關於鼎文化(第13頁)
- 風雨出土記(第15頁)
- 商代青銅工藝的顛峰之作(第15頁)
- 世界罕見的青銅重器(第18頁)
- 浴火重生的四羊方尊─稀世珍寶的坎坷命運(第20頁)
- 中國雕塑史上的開篇之作─小臣艅犀尊(第28頁)
- 武王伐紂的歷史見證─西周青銅利簋(第35頁)
- 「中國」一詞的最早紀錄者─寶雞青銅博物館鎮館之寶(第43頁)
- 稀世珍寶出世收藏路多波折─大盂鼎歷險記(第51頁)
- 三代之盛的豪華製作─西周重器毛公鼎(第62頁)
- 能匠巧手繪新篇千年國寶煥新顏─失而復得的班簋(第71頁)
- 西周夔紋銅禁與鬥雞台盜寶案─稀世國寶背後的故事(第77頁)
- 中國的「青銅法典」─西周(亻朕)匜背後的故事(第88頁)
- 青銅史書─史牆盤(第95頁)
- 臺灣巡撫劉銘傳的至寶─虢季子白盤(第101頁)
- 誰製作了虢季子白盤(第101頁)
- 虢季子白盤的收藏者(第103頁)
- 歷盡磨難,終得其所(第107頁)
- 周禮的典範─虢國墓地的青銅列鼎(第109頁)
- 息國鶚鴞卣及其背後的故事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第115頁)
- 秋水神光─絕世風采吳越劍(第124頁)
- 千越之劍、寶之至也(第125頁)
- 快與痛的雙刃劍(第129頁)
- 劍舞春秋(第131頁)
- 王者歸來─揭秘中山國(第133頁)
- 神秘王國不期而遇(第133頁)
- 何人所建中山國?(第138頁)
- 小王國裏的大成就(第140頁)
- 青銅時代的絕唱─蓮鶴方壺(第144頁)
- 遙遠的音樂國度─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尋珍(第152頁)
- 發現之路一波三折(第153頁)
- 令人歎為觀止的樂器組合(第154頁)
- 埋藏在地下的天文星圖(第159頁)
- 琳瑯滿目的稀世珍寶(第161頁)
- 楊寧史青銅的回歸─追討抗戰期間被劫國寶的故事(第164頁)
- 號令三軍何所憑─秦杜虎符(第173頁)
- 如姬竊得何樣符(第173頁)
- 中華第一符(第175頁)
- 千年歲月看虎符(第178頁)
- 周朝時期江漢開發的見證─太保玉戈(第181頁)
- 青銅凝固的輝煌─古滇王國(第186頁)
- 莊蹻開滇(第186頁)
- 「滇王之印」(第188頁)
- 青銅絕唱(第190頁)
- 石鼓大籀─秦代石鼓文傳世滄桑(第194頁)
- 小篆精品─秦始皇東巡之泰山刻石(第202頁)
- 蟬翼輕紗─西漢馬王堆一號漢墓發現的素紗衣(第210頁)
- 不朽神話─西漢王侯墓出土金縷玉衣(第216頁)
- 新發現引出的新學問─上地之書甲骨文(第222頁)
- 兵法寶庫─西漢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第230頁)
- 千古「自大」話夜郎─夜郎國尋蹤(第238頁)
- 一個被歷史塗抹了2000年的名字(第238頁)
- 觸摸夜郎王朝的神經(第241頁)
- 等待夜郎(第245頁)
- 流沙遺簡─居延漢簡發現史末(第246頁)
- 青峰奪翠─揭開唐代秘色瓷之謎(第254頁)
- 最早的帛畫─長沙出土的戰國時期帛畫(第262頁)
- 曲折的發現(第262頁)
- 盜墓一族(第266頁)
- 懵懂的解讀(第268頁)
- 魂歸何處(第270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