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東亞大都會。她是屬於誠品書店、咖啡館、101、大都會商圈的,也是屬於寶藏巖、舊眷村、老建物、都更廢棄社區的。她的各式地景是臺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透過電影,成為全球觀眾認識臺北的文化想像。
作者黃詩嫻以21世紀臺灣電影為研究對象,採用電影研究與文化地理學跨領域研究的「電影繪圖」法,分析《不能沒有你》、《白米炸彈客》、《停車》、《醉‧生夢死》、《艋舺》、《大稻埕》、《麵引子》、《風中家族》、《臺北星期天》、《五星級魚干女》等十部代表性電影,討論「後海角時代」臺灣電影中的臺北都市再現,包含「影像臺北」在時間縱軸上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內涵,以及空間橫軸上的權力關係、階級差異、社會矛盾、多元流動、文化雜糅,重繪電影所建構出的「臺北」,呈現了「中心-邊緣」的權力分布地圖,不同族群記憶與歷史失落感的記憶地圖,還有全球流動下的族裔剝削、臺北主體認同等議題突顯的多元文化混雜地圖。
特別收錄2008-2017年近百部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地景統計表,細數「影像臺北」的呈現與變遷。
本書特色
★採用電影研究與文化地理學跨領域研究的「電影繪圖」法重繪臺北地圖,呈現「影像臺北」的文化想像!
★收錄2008-2017年近百部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地景統計表,為同領域研究者重要參考資料!
- 摘要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 第二節 理論基礎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第四節 21世紀以來臺灣電影研究文獻回顧
- 第五節 章節安排
- 第二章 臺灣電影史上的「臺北」圖像回顧
- 第一節 1950-1970年代
- 第二節 1980年代
- 第三節 1990年代至21世紀初
- 第四節 小結
- 第三章 「後-新電影」中的臺北:資本全球化與新的消費空間
- 第一節 城市行銷與消費空間的創造
- 第二節 電影中的當代臺北都市景觀
- 第三節 臺北的跨地移動族群
- 第四節 小結:資本全球化、消費空間創造
- 第四章 電影建構臺北「權力地圖」:中心/邊緣的遞嬗
- 第一節 臺北的「他者」:南部、鄉下人闖入臺北中心
- 第二節 臺北貧民窟:底層秩序與邊緣權力關係
- 第三節 結論:臺北的空間政治與權力運作
- 第五章 電影重繪臺北「歷史地圖」:「懷舊」與「記憶之場」
- 第一節 本省族群的記憶與「懷舊」
- 第二節 外省族群的離散經驗與臺北想像
- 第三節 結論:臺北的「記憶之場」
- 第六章 電影再現臺北「文化混雜地圖」:全球/在地流動
- 第一節 《臺北星期天》:臺北的跨地流動與全球化族群景觀
- 第二節 《五星級魚干女》:臺北的文化混雜性
- 第三節 結論:臺北的族裔剝削與主體認同
- 第七章 結論
-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 後記 謝誌
- 參考文獻
- 附錄 2008-2017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地景統計表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