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肅禮作毓:黃慶萱教授九豑壽慶論文集
  • 點閱:8
    1人已收藏
  • 作者: 賴貴三主編
  • 出版社: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2022
  • 集叢名:學術論文集叢書:1500021
  • ISBN:9789864786015
  • EISBN:9789864786411 PDF
  • 格式:PDF,JPG
  • 頁數:962
  • 附註:附錄: 1, 黃慶萱教授「見南山居」師友書翰集--2, 浙江平陽黃慶萱先生九豑學行著述年表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30

本著老師尊師重道、培英毓秀與反本開新的大心宏願,因此在老師精心挑選提供珍藏的歷史文獻,以及師友同門、受業後進踴躍撰述的來文惠稿之中,特意依照《周易‧說卦傳‧第二章》「兼三才而兩之」、「《易》六位而成章」的哲思聖訓,編輯為六大主題:壹、肅禮先賢;貳、同仁道誼;參、作毓後進;肆、汲引俊秀;伍、桃李薪傳;陸、彣彰薈萃;以及附錄二篇——書翰彙集、年表廣編。
此外,特別感謝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劉大鈞先生、林忠軍教授聯翩惠書賀「壽」共三幅中堂,學長龔鵬程教授賜贈壽慶「水擊三千,數生大衍」長聯,以及蕙心蘭質的現代詩人陳姵綾女史賦作〈儒風一樣翩然〉、才華洋溢的林子琪女棣法書,均為本集增光添彩,師友、門棣與後生的盛情厚意,美意足以延年衍慶了。附錄一之師友書翰可與〈壹、肅禮先賢〉前後對照呼應,相觀而善;附錄二之老師學行著述年表,具體而微,可以綜觀老師九十年生命歲月中的雪泥鴻爪。
本集約六十萬字,洋洋灑灑,炳炳烺烺,薈萃英華,蔚為大觀,郁郁乎文哉!老師七秩、八豑與九豑壽慶論文集,都特別敦請學長黃明理教授題名,墨韻文風,更添丰采,謹此致謝;虔誠蘄祝老師百年期頤,錫晉九如,純嘏眉壽!

賴貴三
字屯如,一字仁叔,合字屯仁,臺南一中、中山大學外文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歷任臺灣師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兼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組長、中國訓詁學會秘書長。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漢學專業副會長、臺灣師大國文學系、國際漢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漢學所創所所長與「國文系主任。其學承黃慶萱教授,專長為《周易》、中國經學、中國哲學、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精通隸書、善識篆刻。

  • 魯實先老師「肅禮先賢,作毓後進」甲骨文贈聯(第a1頁)
  • 龔鵬程先生「水擊三千,數生大衍」長幅賀聯(第a2頁)
  • 陳姵綾詩、林子琪書──儒風一樣翩然(第a3頁)
  • 照片集錦──天保九如松柏茂,德薰三歎性情榮(第a5頁)
  • 編輯序記──肅禮先賢為敦品之首,作毓後進在教學之餘(第b1頁)
  • 壹 肅禮先賢(第1頁)
    • 一 牟宗三老師信二封(第3頁)
    • 二 林尹老師信(第7頁)
    • 三 高明老師《修辭學.序》(第9頁)
    • 四 潘重規老師信(第13頁)
    • 五 魯實先老師書贈甲骨文聯(第15頁)
    • 六 楊家駱老師信(第17頁)
    • 七 李漁叔老師詩(第19頁)
    • 八 蘇文擢先生信(第21頁)
    • 九 黃錦鋐老師信(第25頁)
    • 十 汪中老師信(第27頁)
  • 貳 同仁道誼(第29頁)
    • 一 多元民族與先秦諸子/莊萬壽(第31頁)
    • 二 邁向多維跨域的研究:文法與修辭、隱喻與認知──為友香夫子天保九如嵩壽而作 /姚榮松(第43頁)
    • 三 從充體之氣到浩然義氣/陳麗桂(第61頁)
    • 四 荀子教育思想與《周禮》之關係/林素英(第85頁)
    • 五 黃慶萱先生學行著述中的若干人事物/許俊雅(第109頁)
  • 參 作毓後進(第151頁)
    • 一 臺灣鸞賦體製趨簡略論/歐天發(第153頁)
    • 二 黑水城出土西夏漢文具注殘曆訂年用曆商榷補證/林金泉(第183頁)
    • 三 「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我所景慕的黃慶萱老師/王基倫(第223頁)
    • 四 慶萱師與我的學《易》歷程/黃忠天(第227頁)
    • 五 18世紀朝鮮漂流民所見之臺灣原住民面貌/張貞海(第237頁)
    • 六 論詩歌「吟、唱」的幾個問題/潘麗珠(第249頁)
    • 七 臺灣先儒黃敬《易經初學義類》史事解《易》析論/賴貴三、林芷羽(第267頁)
    • 八 複印與對話──《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與《桂勝》的地景觀看/范宜如(第341頁)
  • 肆 汲引俊秀(第361頁)
    • 一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從〈大有〉、〈中孚〉兩卦剖析「誠信」之道/趙中偉(第363頁)
    • 二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養生內涵/林文欽(第391頁)
    • 三 「《易經》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以王弼《周易略例》暨「存有三態論」為引子的展開/林安梧(第415頁)
    • 四 《易》的精神傳統與詮釋視界──鄭著《周易鄭解》跋/鄭吉雄(第447頁)
    • 五 〈比.卦辭〉「原筮」本義辨析/楊慶中(第457頁)
    • 六 唐詩對崑崙文化的承接與轉化/林淑貞(第465頁)
  • 伍 桃李薪傳(第487頁)
    • 一 全人教育融入《禮記.學記》教學示例/謝淑熙(第489頁)
    • 二 瓊藻薈萃,翰章鑑開──黃慶萱先生《修辭學》對語文教學的貢獻/劉凱玲(第509頁)
    • 三 續談《易傳》中的「以……也」句/陳威瑨(第541頁)
    • 四 從黃慶萱教授的時間觀談內丹學援《易》論時之應用──以李道純《三天易髓》為例/王詩評(第567頁)
    • 五 詮釋與批判──理雅各英譯《易經》卦爻辭義理探析/沈信甫(第587頁)
  • 陸 彣彰薈萃(第617頁)
    • 一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一)/許俊雅(第619頁)
    • 二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二)/林士翔(第671頁)
    • 三 黃慶萱先生文章輯存(三)/賴貴三(第701頁)
  • 附錄一 黃慶萱教授「見南山居」師友書翰集(第775頁)
    • 一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64年9月22日)(第775頁)
    • 二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3月30日)(第775頁)
    • 三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4月14日)(第776頁)
    • 四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4月30日)(第776頁)
    • 五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5月10日)(第777頁)
    • 六 魯實先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6月8日)(第777頁)
    • 七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6月17日)(第777頁)
    • 八 楊家駱老師〈《史漢儒林傳疏證》序〉(1965年夏)(第778頁)
    • 九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7月5日)(第779頁)
    • 十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8月26日)(第779頁)
    • 十一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5年11月11日)(第780頁)
    • 十二 楊師母信函一封(1965年12月3日)(第780頁)
    • 十三 楊家駱老師明信片十二張 (1966年3月14日至1969年7月24日)(第780頁)
    • 十四 孔德成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7月8日)(第783頁)
    • 十五 孔德成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7月18日)(第783頁)
    • 十六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9月26日)(第783頁)
    • 十七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0月12日)(第784頁)
    • 十八 謝冰瑩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1月10日)(第785頁)
    • 十九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6年12月29日)(第785頁)
    • 二十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3月31日)(第785頁)
    • 二十一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11月7日)(第786頁)
    • 二十二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7年11月12日)(第786頁)
    • 二十三 楊家駱老師信函一封(1968年1月1日)(第786頁)
    • 二十四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70年3月20日)(第787頁)
    • 二十五 林尹老師信函一封(1971年8月5日)(第787頁)
    • 二十六 高明老師信函一封(1972年11月20日)(第787頁)
    • 二十七 李怡嚴教授信函一封(1978年2月10日)(第788頁)
    • 二十八 李東俊理事長信函一封(1980年4月10日)(第790頁)
    • 二十九 高明老師信函一封(1981年11月9日)(第791頁)
    • 三十 陳新雄教授信函一封(1982年3月15日)(第791頁)
    • 三十一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2年11月8日)(第792頁)
    • 三十二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2年12月29日)(第792頁)
    • 三十三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3年1月16日)(第793頁)
    • 三十四 高明老師賀年卡與信函各一封(1983年1月23日)(第794頁)
    • 三十五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3年4月15日)(第795頁)
    • 三十六 黃永武教授信函一封(1983年4月27日)(第795頁)
    • 三十七 黃錦鋐老師信函一封(1984年3月26日)(第796頁)
    • 三十八 許世旭教授信函一封(1992年3月5日)(第796頁)
    • 三十九 朱伯崑教授信函一封(1993年6月8日)(第797頁)
    • 四十 何君平、沈德康信函一封(2014年11月16日)(第798頁)
  • 附錄二 浙江平陽黃慶萱先生九豑學行著述年表(第799頁)
    • 一 啟蒙志學期(一至二十九歲)(第802頁)
    • 二 三十而立期(三十至三十九歲)(第809頁)
    • 三 四十不惑期(四十至四十九歲)(第818頁)
    • 四 五十知命期(五十至五十九歲)(第834頁)
    • 五 六十耳順期(六十至六十九歲)(第851頁)
    • 六 從心所欲期(七十至九十歲)(第866頁)
紙本書 NT$ 1600
單本電子書
NT$ 136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30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