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淨零轉型產業永續新機會
COP26的加速減碳倡議,在國際品牌商與國內政府積極推動下,已讓產業完全動起來,各種減碳的會議、研討會、組織與宣言,在各種媒體平台上快速擴散。2050年看似尚早,但台灣產業面對國際品牌商的壓力,其時程已經被拉到眼前必須非有作為不可,因為無論電子、民生及時尚產業的品牌商,均宣告要將淨零時程提前至2030年,並要求供應鏈提出淨零的具體做法。台灣產業是國際重要供應鏈,能盡快找到減碳路徑並加以落實,意味著將在訂單的競爭上取得更多優勢。然而綜觀目前檯面上蒐集到的資訊,例如IEA所提出的減碳技術,使用綠能、電氣化與提高能源效率是現今主要的做法。其他技術創新仍需要進一步開發以確保商業化的可行性,相關推動的成本似乎又被綠電的普及以及碳權碳稅等交易機制所限制,實質上短期尚沒有比較好的關鍵減碳做法。各產業執行減碳有一大部分需盤點其製程,透過大家目前在做的碳盤查,了解實質碳排放的關聯,然後想辦法跳脫過去的製造思維,改以減碳低能耗的角度,評估其他製造或使用材料的方法,應該可以找到新的解決方式。也因此會有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減碳手段,相對在商業競爭上較能取得差異化優勢。
本期「產業淨零碳排轉型」特刊,植基於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近兩年透過國際資訊的盤點、產業訪談與內部技術團隊的討論,以材料設計、創新物質的轉換機制、製程創新等方式,重新評估各產業高碳排製程段的對策。產業範圍涵蓋鋼鐵金屬、電子及其零組件、石化與紡織產業等國內主要碳排產業,相關分析發現除了可降低產品碳足跡,也有很多創新新創的機會。淨零議題是台灣產業的新契機,台灣已經為ESG及SDGs的要求投入相當精力與資源,多項有效的節能設施投資均已展開,透過深度內省,跨界思考新技術如何導入,改變原來的慣性製造手法,會是接下來要做的事。希望透過此特刊,邀請大家集思廣益,帶給產業綠色的新機會與競爭力。
主題專欄與其他
材料與技術專欄〈電感元件技術發展動態〉針對電感製作與電感模擬設計等作介紹,電感元件應用於3C電子產品以及在如資料中心、伺服器、軍事、醫療、儀器、工業儀器、車載、電動汽車等之電源模組,將朝向小型化、薄型化、耐大電流,以及高飽和磁束、高耐溫度及溫度穩定性持續精進。能源儲能專欄〈沼氣發電併網架構探討〉探討沼氣發電之併網電力架構,說明實務上採用的併網方式、組成與可能面對的問題,也提到逆變器架構於沼氣發電場域上的使用,讓沼氣發電有另一種方案選擇。生質材料專欄〈竹纖維複合材料纖維改性與界面處理技術回顧〉透過文獻爬梳,說明竹纖維加固樹脂(BFRP)界面性能與親和性可在處理後有效提升,期能對未來BFRP生產與使用提供完整參考。循環經濟專欄〈農產工業食品中木質纖維素廢棄資源物再利用的新挑戰〉解析農產工業食品廢棄資源物的複雜性質,以及其價值轉化為商業上可行產品的前處理方法,並探討以循環經濟的概念推廣食品廢棄資源物,運用在生物精煉場的商業化挑戰重點。專文篇篇精彩,歡迎賞閱!
- 煮字集 Perspectives 大語文的重要(第35頁)
- 產業淨零碳排轉型特刊 Special Report(第36頁)
- 淨零轉型產業永續新機會(第36頁)
- 國際淨零永續趨勢與新興低碳技術發展(第37頁)
- 半導體高碳當量溫室氣體N2O處理技術介紹與展望(第47頁)
- 全球化學材料產業之淨零碳排主要做法與我國廠商之減碳策略建議(第55頁)
- 碳捕獲再利用 產業搶先布局(第66頁)
- 印刷電路板產業之碳排概況與製程材料減碳技術(第81頁)
- 紡織產業淨零碳排轉型之新材料契機(第89頁)
- 陶瓷被動元件淨零碳排之嚴峻挑戰(第99頁)
- 由黑翻綠的鋼鐵產業困境與機會之路(第108頁)
- 材化史上的今天 Historical Discovery 11/22–預言並解釋全新磁性的人(第124頁)
- 主題專欄 Topic Report(第126頁)
- 電感元件技術發展動態(第126頁)
- 沼氣發電併網架構探討(第135頁)
- 竹纖維複合材料纖維改性與界面處理技術回顧(上)(第144頁)
- 農產工業食品中木質纖維素廢棄資源物再利用的新挑戰(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