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傳統,不是對灰燼的膜拜,而是火炬的傳承。」
傳統調性音樂的終結者×現代主義音樂的領路人
眼光超越當代,永遠走在時代前端
橫跨兩個世代、一生爭議不斷的音樂家馬勒!
隨著2020、2021馬勒年的盛大落幕,
馬勒的音樂作品再度掀起熱潮,並引起諸多討論,
而這位逝世後的名聲遠超越生前的作曲家,
又為當今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無止盡的流浪之歌】
「對於奧地利來說,我是波西米亞人;對於德國來說,我是奧地利人;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我則是猶太人。不論哪一種身分,我總是被當成入侵者,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
細細探究,馬勒的出身似乎為他的人生定下了「異鄉人」的生命基調。不論是複雜的民族情結、不甚美滿的童年,乃至於身為猶太人的「原罪」,似乎都注定了他必須顛沛流離一生;而這樣的矛盾也反映在他的音樂事業中。
【馬勒的指揮家美學】
由於馬勒在音樂、戲劇等多個領域都有豐厚的知識量,這使他對音樂作品充滿敬佩之情,並以強烈的藝術激情投入到對作品的演繹之中。
顯然,馬勒強調對樂譜符號的忠實和努力解讀這些符號所蘊含的音樂意義,這是他準確傳遞作品的基礎。為此,他陷入一生的苦惱中,他似乎從未滿意過任何樂團的演奏,因為他對藝術完美的嚮往是一種無止境的苦苦探究。
如同他說:「音樂的精髓並不在音符之中。」因此,他指揮藝術的美學真諦是:透過探尋樂譜中音符及各種符號,用融入演繹者自己的理解和藝術熱情來揭示作品的蘊涵與美妙。
【作曲家?還是指揮家?】
處於時代動盪中的「作曲家馬勒」的身影全然沒有「指揮家馬勒」那般偉岸。在馬勒生前,世俗眼光中的「作曲家馬勒」是膚淺、陳腐音樂的製造者。維也納音樂界的保守派質疑馬勒交響曲的宏大敘事及華麗表現,更以種種理由攻擊他音樂中的混雜與粗野。
馬勒交響曲的重量、厚度與深奧,粉碎了浪漫主義擁護者的期待,他完全打破了那種看似正宗的德奧交響曲傳統的幻想。
馬勒內心卻非常清楚自己的音樂創作所具備的藝術價值和人文意義。他在世時就曾預言:「我的時代終將來臨。」而他的作品更深深影響了十二音和無調性音樂等先鋒理念,隨著時光飛逝,馬勒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介紹音樂家馬勒的一生,除了介紹音樂家的生平及重要作品外,更有對其作品藝術性的詮釋及理解。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筆調書寫,帶領讀者走近大師,走近藝術,以豐富現代人的視野及心靈。
-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 第一章 伊赫拉瓦的童年時代
- 奧地利帝國的猶太家庭
- 神童誕生
- 死亡和白日夢
- 第二章 在維也納音樂學院
- 初到維也納
- 布魯克納的高徒
- 人生的十字路口
- 第三章 輾轉於小劇場
- 在萊巴赫和奧爾米茲
- 在卡塞爾
- 在布拉格
- 在萊比錫
- 第一交響曲—「巨人」
- 第四章 指揮生涯新高度
- 在布達佩斯
- 惜別匈牙利
- 在漢堡
- 「作曲小屋」一號
- 向維也納出發
- 第五章 維也納的黃金時代
- 新官上任
- 分離派的舞臺設計師
- 接管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 「作曲小屋」二號
- 阿爾瑪的馬勒
- 著名指揮之妻
- 第六章 愁雲慘澹維也納
- 命運的重擊
- 從《莎樂美》到《千人交響曲》
- 告別維也納
- 第七章 在紐約的暮年
- 大地之歌
- 與愛樂協會委員會的齟齬
- 生命的最後時刻
- 附錄 馬勒年譜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250
單本電子書
NT$
17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