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講經之前,先講經中大義,然後全本經皆可明白。釋迦佛説的大乘法寶,猶如箱內的寶貝,《圓覺經》如同開箱子的鑰匙,全部經的意思,是教我們如何開箱子,得箱子的寶貝。中國哲學家認箱子是寶貝,西洋哲學家分兩方面:-方面認箱子爲寶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內是甚麼寶貝。小乘聲聞分兩種:一種是定性,一種是不定性。定性聲聞生纏空,認鎖是寶貝;不定性聲閒認纏空不是寶貝,再去問找寶貝。二乘緣覺分兩種:不回心者、回心者。不回心者迷正知見,認空無所有,不執著空,認箱子爲寶貝;回心的二乘緣覺再去問找寶貝。大乘人研究用甚麼方法,將鑰匙如何開箱子,得箱子裏的寶貝。這一部經完全是開箱子的方法,一部經經題就是全部經綱要,先將經題解釋明白。
《金剛經》釋要
人生於世,莫不有死,因有生焉,故亦有死。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死後如何?更無人知。然而死之大事實值得吾人精心研究。中國研究死生問題者,始自莊子,莊子有云:「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意即今日死去,明日又生。然而明日生於何處?則非吾人所知。此義雖謂正確,然無實在憑據。莊子又云:「以死生爲晝夜。」莊子(《南華經》)中有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晉朝王羲之〈蘭亭集序〉亦引用此語。老子説:「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孔子告顏回曰:「我與爾皆夢也!」李白云:「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陳子昂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自六朝以至於清朝,中國之一切文人,皆以死生大事爲憂。生死問題在知識界雖值得研究,然從無人覓得一條正路可供吾人研討,是故「如何能在此生前明瞭解決生死事」,仍爲吾人現前所共有之一大問題。
《心經印心疏》原序
摩訶般若波羅蜜 最尊最上最第一 無住無往亦無來 三世諸佛從中出
- 月溪法師法相(第9頁)
- 月溪法師手跡(第10頁)
- 新編月溪法師文集緣起 自在居士(第11頁)
- 香港沙田萬佛寺開山祖師第一代主持月溪上人肉身法體鋪金圓滿陞座碑(第11頁)
- 圓覺經註疏(第21頁)
- 一、圓覺經大義(第23頁)
- 二、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第41頁)
- 金剛經註疏(第137頁)
- 一、金剛經釋要(第139頁)
-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第179頁)
- 心經註疏(第249頁)
- 一、心經印心疏原序(第251頁)
- 二、心經印心疏(第257頁)
- 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釋(第283頁)
- 附錄(第321頁)
- 傳心法要 黃檗禪師(第323頁)
- 月溪法師高臥處碑文(第365頁)
- 編後語 郭哲志(第371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