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聽聞別人評論台南人吃什麼都加糖的時候,
我也只能嘴角一抹神祕笑意,這種滋味,其實是很深奧的啊!
「這不是一本辯解台南甜不甜的書,
這是我跟食物滋味相處的記事,
畢竟味覺這種事,深深牽扯到一個人的過往,
我只是把這些過往書寫下來,
以文字醃漬或風乾,等老的時候,可以下酒。」──米果
傳承自外婆的日曬菜頭皮、
跟母親之間才有的吃食暗號、
一家人圍在一起剝蝦的回憶、
一個人挑戰各種玉子燒的樂趣⋯⋯
這些看似小小的事情,如果仔細記錄下來,
何嘗不是一篇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
還有各種外食才會出現的選擇:
冰果室的雞絲麵、
街邊小貨車的蔥油餅、
麵店總要來一份的燙青菜、
在地人的台南小吃地圖⋯⋯
我們對於思考要吃什麼的過程樂此不疲,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名單。
或許粗茶淡飯才是人生真實的樣貌,
簡單吃不等於隨便吃,七分飽或許勝過吃到飽後的空虛跟悔恨。
在日復一日的三餐循環下,每個人都有機會交出一篇精彩的人生食記。
「說起食的喜好,儘管可能充滿偏執、固執、任性,
卻也是每個人最舒服自在的柔軟內在,不輕易妥協的小小堅持。」
我只是把這些過往書寫下來,
以文字醃漬或風乾,等老的時候,可以下酒。」──米果
傳承自外婆的日曬菜頭皮、
跟母親之間才有的吃食暗號、
一家人圍在一起剝蝦的回憶、
一個人挑戰各種玉子燒的樂趣⋯⋯
這些看似小小的事情,如果仔細記錄下來,
何嘗不是一篇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
還有各種外食才會出現的選擇:
冰果室的雞絲麵、
街邊小貨車的蔥油餅、
麵店總要來一份的燙青菜、
在地人的台南小吃地圖⋯⋯
我們對於思考要吃什麼的過程樂此不疲,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名單。
或許粗茶淡飯才是人生真實的樣貌,
簡單吃不等於隨便吃,七分飽或許勝過吃到飽後的空虛跟悔恨。
在日復一日的三餐循環下,每個人都有機會交出一篇精彩的人生食記。
「說起食的喜好,儘管可能充滿偏執、固執、任性,
卻也是每個人最舒服自在的柔軟內在,不輕易妥協的小小堅持。」
- 封面
- 前言
- 第一章.台南甜
- 比起牛肉湯,台南人可能更愛鮮魚湯
- 我所理解的「台南甜」
- 台南滋味裡的鹹酸甜
- 小吃未必銅板價
- 鹹粥是確幸
- 無法妥協的台南香腸
- 終於如願的雞仔豬肚鱉
- 台南的吃飽與吃不飽
- 第二章.食哲學
- 吃食喜好是一道頑固的牆
- 虱目魚的徹夜旅程
- 日本拉麵之外的其他麵麵麵
- 買菜就是我的日常散步
- 我以為蔥油餅該有的樣子
- 宵夜吃什麼?但很久沒吃了
- 剝蝦是療癒的盛宴
- 菜市場麵攤的流儀
- 台灣也有大眾食堂
- 人生如果是小菜一碟
- 關於燙青菜的思慮
- 垃圾食物
- 蝦仁飯是我家的日常菜色
- 早餐應從容如緩慢行板
- 第三章.吃四季
- 突然想起來的過年滋味
- 年夜飯才上桌的腰果蝦仁
- 過了節分的惠方卷
- 做一道細細碎碎的菜
- 絲瓜的消暑用意
- 土芒果的規矩
- 冷麵線是夏天的救星
- 夏天與綠竹筍的關係
- 烏魚料理的一期一會
- 天冷的時候想吃什麼
- 第四章.下廚趣
- 寫給蝦子的道歉信
- 隨心所欲的台式玉子燒
- 青蔥也可以是厲害的主角
- 好久不見!鯧魚先生
- 豆芽菜的工夫
- 蒜頭豆油
- 喜歡吃豆皮
- 麻油飯與麻油荷包蛋
- 清蒸魚的條件
- 納豆擁護者
- 炒蜊仔真是絕好美味
- 第五章.食光機
- 食物就是回憶
- 母親說,今天炒了一盤「那個」
- 冰果室的雞絲麵
- 為何美味不再
- 老人零食
- 阿嬤灶腳的蔥蒜味
- 辦桌的魔幻菜色
- 吃冷飯
- 以前叫做新鹹菜的雪裡紅
- 紹興酒的青春味
- 安靜入味的漬物記憶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