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6
六藝與六經同出於儒家思想,六經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傳統,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中國文化教育淵源,六藝之內含與價值均在本書。知六藝,可以了解中國社會之本質、民族之文化、生活之方式、思想之傳統等。
本書特色
1.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中國文化教育淵源,六藝之內含與價值均在本書。
2.知六藝,可以了解中國社會之本質、民族之文化、生活之方式、思想之傳統等。
- 自序(第iv頁)
- 導言(第VII頁)
- 第一章 周代學校教育(第1頁)
- 第一節 教育觀念(第1頁)
- 第二節 學校制度(第3頁)
- 第三節 修學程序(第8頁)
- 第四節 教學理論和方法(第11頁)
- 第五節 師生的關係(第15頁)
- 第二章 儒家教學與課程(第19頁)
- 第一節 釋儒(第19頁)
- 第二節 師與儒(第21頁)
- 第三節 儒的特性(第25頁)
- 第四節 儒家的流派(第31頁)
- 第五節 儒家教學課程(第34頁)
- 第三章 何謂六藝(第43頁)
- 第一節 六藝的定義(第43頁)
- 第二節 孔門的六藝(第46頁)
- 第三章 六藝的批評(第51頁)
- 第四章 禮(第55頁)
- 第一節 禮的起源(第55頁)
- 第二節 禮的定義(第58頁)
- 第三節 禮的目的(第59頁)
- 第四節 禮的內容(第63頁)
- 第五章 樂(第97頁)
- 第一節 樂的起源(第97頁)
- 第二節 樂的目的和效用(第101頁)
- 第三節 樂器與樂律(第105頁)
- 第四節 舞與樂(第111頁)
- 第五節 詩與樂(第114頁)
- 第六節 禮樂的合一(第118頁)
- 第六章 射(第125頁)
- 第一節 射的意義(第125頁)
- 第二節 射的效用(第127頁)
- 第三節 射器(第129頁)
- 第四節 射禮(第131頁)
- 第五節 射學(第138頁)
- 第七章 御(第143頁)
- 第一節 車的起源(第143頁)
- 第二節 車和戰爭(第145頁)
- 第三節 御學(第157頁)
- 第四節 射御的合一(第162頁)
- 第八章 書(第165頁)
- 第一節 文字的起源(第165頁)
- 第二節 文字的演變(第168頁)
- 第三節 六書(第171頁)
- 第四節 文具書籍(第184頁)
- 第九章 數(第191頁)
- 第一節 數的起源(第191頁)
- 第二節 數的觀念(第193頁)
- 第三節 應用數學(第195頁)
- 第四節 幾何與三角(第198頁)
- 第五節 天文與曆算(第202頁)
- 第六節 數的教學(第205頁)
- 第十章 歷代的六藝(第209頁)
- 第一節 六藝的演變(第209頁)
- 第二節 漢儒與六藝(第212頁)
- 第三節 唐儒與六藝(第213頁)
- 第四節 宋儒與六藝(第214頁)
- 第五節 明儒與六藝(第221頁)
- 第六節 清儒與六藝(第225頁)
- 第十一章 結論(第235頁)
- 第一節 六藝對教育的影響(第235頁)
- 第二節 六藝和中國民族性(第236頁)
- 第三節 六藝和自由七藝的比較(第240頁)
- 第四節 六藝的評價(第244頁)
紙本書 NT$ 350
單本電子書
NT$
245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6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