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章法與寫作藝術
- 點閱:1
- 作者: 呂珍玉, 林增文, 賴曉臻, 譚莊蘭, 林芹竹, 張惠婷著
- 出版社:Airiti Press Inc.
- 出版年:2011
- ISBN:9789866286469
- 格式:PDF,JPG
- 頁數:400
本書收錄十三篇有關《詩經》之研究論文,內容含括《詩經》之章法、敘述視點與聚焦、修辭、句法、語言、人物形象、諷刺技巧、情感表現、抒情方法,以及應用譬喻概念理論探討《詩經》中之隱喻等等,廣泛關照《詩經》章法與寫作藝術相關議題。本書不僅有益於一般讀者閱讀詮解《詩經》,專門研究學者亦能從中找尋對口問題,展開多元深入之研究,開出更多不同面向之《詩經》研究議題。
- 《詩經》末章變調詩篇研究 呂珍玉(第1頁)
- 壹、前言(第2頁)
- 貳、《詩經》重章詩篇及其藝術特色(第2頁)
- 參、末章變調詩篇(第8頁)
- 肆、末章變調詩篇的形式特點(第10頁)
- 伍、末章變調詩篇的章法特點(第15頁)
- 陸、末章變調詩篇的寫作形式(第27頁)
- 柒、末章變調詩篇的內容特點(第31頁)
- 捌、結語(第34頁)
- 《詩經》之敘述視點及視點、聚焦模糊詩篇詩旨問題探討 呂珍玉(第39頁)
- 壹、前言(第40頁)
- 貳、《詩經》中的幾種敘述視點(第42頁)
- 參、視點與聚焦模糊詩篇舉例討論(第56頁)
- 肆、結語(第77頁)
- 《詩經》頂真修辭技巧探究 呂珍玉(第83頁)
- 壹、前言(第84頁)
- 貳、何謂頂真修辭法?(第84頁)
- 參、《詩經》中頂真修辭詩篇及形式(第87頁)
- 肆、《詩經》頂真修辭的作用(第97頁)
- 伍、《詩經》頂真修辭對後代文學作品的影響(第104頁)
- 陸、結語(第112頁)
- 《詩經》中的名言探究 呂珍玉(第115頁)
- 壹、前言(第116頁)
- 貳、《詩經》中的名言(第118頁)
- 參、《詩經》中名言的語義內涵(第120頁)
- 肆、《詩經》名言的表述特點(第126頁)
- 伍、《詩經》名言的修辭特點(第128頁)
- 陸、結語(第131頁)
- 概念譬喻理論的詩歌詮釋 ―― 以《詩經.摽有梅》為例 林增文(第135頁)
- 壹、前言(第137頁)
- 貳、〈摽有梅〉的詩旨與大意(第137頁)
- 參、概念譬喻理論與詩歌詮釋(第141頁)
- 肆、〈摽有梅〉詩中的譬喻運作(第144頁)
- 伍、結論(第149頁)
- 分化中的統一 ――《詩經.巧言》的總體性隱喻閱讀 林增文(第153頁)
- 壹、前言(第155頁)
- 貳、理論背景 ―― 總體性隱喻閱讀的(第156頁)
- 理論、方法與限制(第156頁)
- 參、語料分析 ――《詩經.巧言》的(第162頁)
- 總體性隱喻閱讀(第162頁)
- 肆、結論(第171頁)
- 《詩經》中的情感表現探討 賴曉臻(第177頁)
- 壹、前言(第178頁)
- 貳、喜(第180頁)
- 參、怨(第183頁)
- 肆、哀(第188頁)
- 伍、懼(第195頁)
- 陸、愛(第199頁)
- 柒、惡(第205頁)
- 捌、結論(第210頁)
- 《詩經》抒情方法探討 賴曉臻(第213頁)
- 壹、前言(第214頁)
- 貳、重章疊唱(第214頁)
- 參、意象化抒情(第218頁)
- 肆、敘述抒情(第225頁)
- 伍、對面著筆(第230頁)
- 陸、結論(第235頁)
- 《詩經》男性人物形象塑造技巧 譚莊蘭(第241頁)
- 壹、前言(第242頁)
- 貳、男性人物的外在描寫(第243頁)
- 參、內在描寫(第256頁)
- 肆、環境(景物)烘托,氣氛營造(第262頁)
- 伍、其他塑造技巧(第269頁)
- 陸、結語(第275頁)
- 《詩經》諷刺藝術研究 林芹竹(第281頁)
- 壹、前言(第282頁)
- 貳、賦與興的寫作手法(第283頁)
- 參、修辭格的運用(第297頁)
- 肆、內容的特殊安排(第333頁)
- 伍、結語(第336頁)
- 《管錐編.毛詩正義》論《詩》之修辭、句法與表達藝術 張惠婷(第341頁)
- 壹、前言(第342頁)
- 貳、比喻(第345頁)
- 參、歇後、倒裝(第355頁)
- 肆、烘托(第360頁)
- 伍、Y叉句法(第362頁)
- 陸、反詞質詰、反經失常諸喻(第365頁)
- 柒、代言體、話分兩頭(第368頁)
- 捌、倩女離魂法: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己視人適見人亦視己(第372頁)
- 玖、情境描寫法(第375頁)
- 拾、其他(第377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