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發現問題思考法:突破已知框架,打開未知領域,升級你的思考維度
  • 點閱:505
    425人已收藏
  • 譯自:問題解決のジレンマ:イグノランスマネジメント:無知の力
  • 作者: 細谷功 著 , 程亮 譯
  • 出版社:日出出版
  • 出版年:2023
  • ISBN:9786267382042
  • EISBN:9786267382004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附註:附錄: 「無知」名言錄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管理大師杜拉克最後關注課題:無知的管理。
從認清無知開始,才有機會全面探索所有可能。
身處AI時代,必須學習從上游端發現問題。
跳出既有視角,超越思考界線。

 
一直在解決問題的人,不可能發現問題。

發現並定義存在於「未知」領域內的問題,是未來需要的基本能力。
 
我們往往被「解決問題型」的價值觀所支配,在已知的範圍內努力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然而,「靠知識量取勝」和「解決既有問題」已不再是我們該努力的課題,發現並定義存在於未知領域內的問題,才是我們更應該做的。理解「發現問題的思路」,意識到「無知、未知」,就能獲得打破「知識之牆」的創意。
 
◎先來測試一下,你擅長解決問題?還是發現問題?
.擅長團隊合作,受前輩青睞?還是強調個人觀點,也會跟前輩或朋友起衝突?
.即使身處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中,也一定會努力擺脫困境?還是會立刻尋找其他新環境?
.會認真完成所有工作?還是如果覺得工作本身毫無意義,就會將其推翻?
.不管在學校或社會,總是遵循「主流」?還是喜歡遵循「支流」甚至反道而行?
.總是比常人多付出一倍的努力?還是總在拚命想著怎樣可以「更輕鬆」?
 
◎向「螞蟻」和「蟋蟀」學習
作者以《伊索寓言》中的「螞蟻和蟋蟀」來比喻、分析「解決問題型」和「發現問題型」這兩種思考方式的差異和特徵。擅長解決既有問題的人並不擅長發現問題,反之亦然。理解這兩種思考方法的機制,學會根據不同場合加以區分、運用,才是重要關鍵。
.從「存量」到「流量」
.從「封閉體系」到「開放體系」
.從「固定維度」到「可變維度」
 
◎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你需要提升思考的維度
藉由以下三種提升視角或思考「維度」的方法,協助讀者於未知領域中,更清晰地發現問題,從而做到真正地解決問題。
.抽象/類推:從大量不同的事物與現象之間找出共同法則,從不同領域借用思維
.思考的軸:針對個別事項確定思考的基準視角,找出思維盲點
.詢問Why:重複詢問為什麼,抓住問題的本質,發現真正應該解決的新問題


細谷功(Isao Hosoya
 
細谷功,商業顧問。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曾就職於東芝公司,後來進入永安諮詢公司(Ernst&Young Consulting,QUNIE前身)負責產品開發等領域的戰略制定,以及業務改革計畫的制定、執行與定義。現任QUNIE顧問研究員,並另於多家企業、大學進行演講和講座,提倡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高維度思考法。著有《鍛鍊你的地頭力》《不用腦袋思考,你就一輩子領死薪水》《具體與抽象:換個角度,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等書。

  • 書封
  • 前言
  • PART1 「知」與「無知、未知」 闡明其結構
    • 1.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未知的未知」的盲點
    • 1.2 「知」是「事實和解釋的組合」
    • 1.3 「無知、未知」的思考框架
    • 1.4 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迴圈
    • 1.5 蘇格拉底和杜拉克提倡的「無知」的兩種視角
  • PART2 「解決問題」的困境 能「解決問題」的人不能「發現問題」
    • 2.1 「知(識)」的困境
    • 2.2 「封閉體系」的困境
    • 2.3 「解決問題」的困境
  • PART3 「螞蟻的思維」VS.「蟋蟀的思維」 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
    • 3.1 「螞蟻思維」與「蟋蟀思維」的差異
    • 3.2 從「存量」到「流量」
    • 3.3 從「封閉體系」到「開放體系」
    • 3.4 從「固定維度」到「可變維度」
    • 3.5 從「奇異點」出發的問題發現法
    • 3.6 螞蟻和蟋蟀是否能共存共榮?
  • PART4 發現問題所需的「後設思考法」 提升維度發現問題
    • 4.1 上位概念與下位概念
    • 4.2 透過「抽象化、類推」升維
    • 4.3 透過思考的「軸」升維
    • 4.4 透過「Why(上位目的)」升維
    • 4.5 如何活用「後設思考法」
  • 後記
  • 附錄 「無知」名言錄
  • 參考資料、引用文獻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