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建立方向感、空間意識、拓展社群的人類大腦導航祕密
-
點閱:280
21人已收藏
- 譯自:Wayfind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How We Find and Lose Our Way
- 作者: 麥可. 龐德(Michael Bond)著 , 張馨方譯
- 出版社:麥田出版
- 出版年:2023
- 集叢名:NEW
- ISBN:9786263105300
- EISBN:9786263105324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78079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常迷路?空間感與延續生命有關?
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得主、人類行為學專家帶你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力!
★《星期日泰晤士報》、《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蘇格蘭人報》一致推薦
★亞馬遜網路書店4.4分高分評價、水石書店讀者5分完美讚譽
▍本書特色
1. 作者用生動的筆法,條理清晰、循序漸進地讓讀者深入各章內容。
2. 科普類書籍大多充滿了生硬艱澀的科學理論與詞彙。有別於此,本書列舉了許多科學現象的文化解釋、認知心理學說明以及歷史故事。對於想了解大腦運作的科學入門讀者來說不僅容易閱讀,也能夠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
3.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下,近幾年不乏一些關於科技「危害」人類的討論。在此主題下,《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從許多腦科學書籍中脫穎而出,是少數針對方向感、空間感,並結合社交能力、迷路時焦慮心理等主題的科普書。
4. 儘管順應著科技「危害」人類的脈絡而起,本書作者並不打算譴責科技產品,而是提供了在生活與心理健康上更為實用的見解。本書不單以科學解釋人類找路的經驗與能力。作者更以科學事實為基礎,提供人們一些生活、生命的建議。在談論尋路的科學、心理學背景之餘,同時討論與人們切身相關的主題。
▍專家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PanSci泛科學(知名科普網站)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教授)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隨時想自問「我在哪裡」、「我是誰」?
失智症患者為什麼容易走失?
原來,一切都是因為大腦內建的「導航」機制!
現代人要移動的時候,只需將地址輸入Google Map就可以獲得最佳路徑,那麼,在GPS定位系統發明之前的人都是怎麼找路?在滿是路標的都市裡,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迷路?在於導航科技盛行的今日,當「空間」概念從山林田野間的道路地景變成地圖上的兩點一線,人類的大腦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從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切入,介紹人類內建的方向感如何運作。從七萬五千年前人類首次長途遷移的歷史、以地形特徵命名的古代地名故事、負責提供大腦認知地圖的海馬迴功能,到令人失去判斷力的迷路焦慮心理與方向感優劣的性別差異話題……作者拆解日常的找路過程,讓讀者重新認識大腦,更揭示科技對空間意識的嚴重影響。透過刻意迷路的練習,不僅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更能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能力。
▍精采摘錄
1. 本書其一旨在解釋人類如何做到這一點:大腦如何描繪「認知地圖」,讓我們在從未踏及的地方也能認清方向。更重要的是,這關乎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如何影響自身的心理與行為。人類看待物質空間的方式,對物種演化至關重要。……除了將我們定義為尋路人,這種能力也影響了一些重要的認知功能,包含抽象思考、想像力、部分的記憶力甚至語言。人類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是空間性動物。
2. 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窺探老鼠的大腦,而他們選擇的食物(給老鼠吃,不是自己要吃的)是維多滋的巧克力口味脆麥圈。需要誘騙毛茸茸的實驗對象時,他們便會拿出這種食物。飢不擇食的老鼠一向會屈服,唯獨一次例外。大鼠頭一次到陌生環境時,沒有任何食物能夠引起牠的欲望。好奇又害怕的牠會在新的地域四處嗅聞、爬牆探索,偶爾還會衝出界。比起填飽肚子,牠更急於巡遊這個空間。
3. 潔拉爾丁.拉姬,來自田納西州的六十六歲退休護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在雷丁頓附近失蹤,當時她嘗試徒步走完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國家級健行路線,……她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撐了至少十九天才因曝曬過度與飢餓而身亡,比許多專家推估的還要久。她並不知道,在那段期間,有一支搜救犬隊經過且距離她不到一百公尺,她不知道自己的營地與山徑的直線距離只有零點八公里,她不知道當初如果往下坡一直走,很快就會看到一條舊鐵路,而沿著那條鐵路不管往左或右,最終都能脫困。
4. 原地打轉的行為,會發生在環境中無明顯地標或空間邊界、以及放眼望去的景色相去無幾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固定的參考點,我們便會四處迷走。太陽或月亮可作為找路的依歸,但假使你未留意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方向感可能會越來越混亂。
5. 對GPS的依賴,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東西。這項科技將世界變成嵌入數位裝置裡的抽象實體。為了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犧牲了地域感。利用GPS找路時,我們不再需要注意地形輪廓與景物的色彩、記住走過了多少個十字路口、留意地景的形狀或特徵,或者記錄自己走了多遠。我們承擔了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代價,而這樣的冷漠使我們變得無知。沒有了敘述旅程的故事,我們不再是尋路人。
▍媒體與專家好評
一本經過深入研究的科普書,解釋了人們是如何迷路的,以及為什麼某些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好的導航技能。──《旁觀者》週刊
方向感對於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自動駕駛、路線規劃等軟體使我們變得愚蠢?麥可.龐德在本書中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調查。──《新科學人》
令人著迷!本書講述驚人航海壯舉的故事。本書巧妙、動人地證明了:人類終究是空間性的存在。──《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迷人的書是關於人類的天賦,作者於此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據,即我們從A地到B地的古老能力不僅僅是地理問題。──《新政治家》
近期讀過最有趣的書之一!──《蘇格蘭人報》
麥可.龐德精采地解釋了人腦如何為了保持方向感而進化,並提出關於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問題……這是一本文辭優美、研究詳盡的書,我非常喜歡。──伊莎貝拉.特里,《野性:大自然回歸英國農場》作者
我希望這本書能啟發人們去探索自己的「導航功能」,他們將會感到非常驚喜!──完成全球首例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的英國水手羅賓.諾克斯-約翰斯頓
深入探索本質的迷人之旅!──英國作家、編輯、冒險家貝內迪克特.艾倫
▍新方向‧新視野‧更多好書
醫者無懼
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
大衛‧諾特──著 林步昇──譯
零時差攻擊
一秒癱瘓世界!《紐約時報》記者追蹤7年、訪問逾300位關鍵人物,揭露21世紀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妮可.柏勒斯──著 李斯毅、張靖之──譯
語言與人生
在說與聽之間,語言如何形塑人類思想、引發行動決策和價值判斷?
S.I.早川、艾倫.R.早川──著 林佩熹──譯
為單字安排座位的人
美國最暢銷字典的幕後,為世界寫下定義的編輯人生
柯芮.斯塔柏──著 吳煒聲──譯
1. 作者用生動的筆法,條理清晰、循序漸進地讓讀者深入各章內容。
2. 科普類書籍大多充滿了生硬艱澀的科學理論與詞彙。有別於此,本書列舉了許多科學現象的文化解釋、認知心理學說明以及歷史故事。對於想了解大腦運作的科學入門讀者來說不僅容易閱讀,也能夠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
3.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下,近幾年不乏一些關於科技「危害」人類的討論。在此主題下,《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從許多腦科學書籍中脫穎而出,是少數針對方向感、空間感,並結合社交能力、迷路時焦慮心理等主題的科普書。
4. 儘管順應著科技「危害」人類的脈絡而起,本書作者並不打算譴責科技產品,而是提供了在生活與心理健康上更為實用的見解。本書不單以科學解釋人類找路的經驗與能力。作者更以科學事實為基礎,提供人們一些生活、生命的建議。在談論尋路的科學、心理學背景之餘,同時討論與人們切身相關的主題。
▍專家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PanSci泛科學(知名科普網站)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教授)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隨時想自問「我在哪裡」、「我是誰」?
失智症患者為什麼容易走失?
原來,一切都是因為大腦內建的「導航」機制!
現代人要移動的時候,只需將地址輸入Google Map就可以獲得最佳路徑,那麼,在GPS定位系統發明之前的人都是怎麼找路?在滿是路標的都市裡,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迷路?在於導航科技盛行的今日,當「空間」概念從山林田野間的道路地景變成地圖上的兩點一線,人類的大腦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從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切入,介紹人類內建的方向感如何運作。從七萬五千年前人類首次長途遷移的歷史、以地形特徵命名的古代地名故事、負責提供大腦認知地圖的海馬迴功能,到令人失去判斷力的迷路焦慮心理與方向感優劣的性別差異話題……作者拆解日常的找路過程,讓讀者重新認識大腦,更揭示科技對空間意識的嚴重影響。透過刻意迷路的練習,不僅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更能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能力。
▍精采摘錄
1. 本書其一旨在解釋人類如何做到這一點:大腦如何描繪「認知地圖」,讓我們在從未踏及的地方也能認清方向。更重要的是,這關乎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如何影響自身的心理與行為。人類看待物質空間的方式,對物種演化至關重要。……除了將我們定義為尋路人,這種能力也影響了一些重要的認知功能,包含抽象思考、想像力、部分的記憶力甚至語言。人類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是空間性動物。
2. 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窺探老鼠的大腦,而他們選擇的食物(給老鼠吃,不是自己要吃的)是維多滋的巧克力口味脆麥圈。需要誘騙毛茸茸的實驗對象時,他們便會拿出這種食物。飢不擇食的老鼠一向會屈服,唯獨一次例外。大鼠頭一次到陌生環境時,沒有任何食物能夠引起牠的欲望。好奇又害怕的牠會在新的地域四處嗅聞、爬牆探索,偶爾還會衝出界。比起填飽肚子,牠更急於巡遊這個空間。
3. 潔拉爾丁.拉姬,來自田納西州的六十六歲退休護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在雷丁頓附近失蹤,當時她嘗試徒步走完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國家級健行路線,……她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撐了至少十九天才因曝曬過度與飢餓而身亡,比許多專家推估的還要久。她並不知道,在那段期間,有一支搜救犬隊經過且距離她不到一百公尺,她不知道自己的營地與山徑的直線距離只有零點八公里,她不知道當初如果往下坡一直走,很快就會看到一條舊鐵路,而沿著那條鐵路不管往左或右,最終都能脫困。
4. 原地打轉的行為,會發生在環境中無明顯地標或空間邊界、以及放眼望去的景色相去無幾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固定的參考點,我們便會四處迷走。太陽或月亮可作為找路的依歸,但假使你未留意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方向感可能會越來越混亂。
5. 對GPS的依賴,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東西。這項科技將世界變成嵌入數位裝置裡的抽象實體。為了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犧牲了地域感。利用GPS找路時,我們不再需要注意地形輪廓與景物的色彩、記住走過了多少個十字路口、留意地景的形狀或特徵,或者記錄自己走了多遠。我們承擔了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代價,而這樣的冷漠使我們變得無知。沒有了敘述旅程的故事,我們不再是尋路人。
▍媒體與專家好評
一本經過深入研究的科普書,解釋了人們是如何迷路的,以及為什麼某些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好的導航技能。──《旁觀者》週刊
方向感對於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自動駕駛、路線規劃等軟體使我們變得愚蠢?麥可.龐德在本書中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調查。──《新科學人》
令人著迷!本書講述驚人航海壯舉的故事。本書巧妙、動人地證明了:人類終究是空間性的存在。──《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迷人的書是關於人類的天賦,作者於此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據,即我們從A地到B地的古老能力不僅僅是地理問題。──《新政治家》
近期讀過最有趣的書之一!──《蘇格蘭人報》
麥可.龐德精采地解釋了人腦如何為了保持方向感而進化,並提出關於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問題……這是一本文辭優美、研究詳盡的書,我非常喜歡。──伊莎貝拉.特里,《野性:大自然回歸英國農場》作者
我希望這本書能啟發人們去探索自己的「導航功能」,他們將會感到非常驚喜!──完成全球首例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的英國水手羅賓.諾克斯-約翰斯頓
深入探索本質的迷人之旅!──英國作家、編輯、冒險家貝內迪克特.艾倫
▍新方向‧新視野‧更多好書
醫者無懼
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
大衛‧諾特──著 林步昇──譯
零時差攻擊
一秒癱瘓世界!《紐約時報》記者追蹤7年、訪問逾300位關鍵人物,揭露21世紀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妮可.柏勒斯──著 李斯毅、張靖之──譯
語言與人生
在說與聽之間,語言如何形塑人類思想、引發行動決策和價值判斷?
S.I.早川、艾倫.R.早川──著 林佩熹──譯
為單字安排座位的人
美國最暢銷字典的幕後,為世界寫下定義的編輯人生
柯芮.斯塔柏──著 吳煒聲──譯
- 序言
- 第一章 第一批找路人
- 從非洲起步的智人
- 在內心繪製地圖的祖先
- 地名的由來
- 地名的功用
- 找路的本能
- 第二章 漫遊的權利
- 兒童漫遊研究的起始
- 向四處遊走探索的兒童
- 漫遊機會的減少
- 童年自由玩耍的影響
- 兒童是天生的浪遊者
- 發展中的找路能力
- 培養兒童探索的意願
- 從小養成的尋路人──維多.格雷格
- 兒童漫遊研究的成果
- 第三章 腦中地圖
- 探索未知的傾向
- 描繪認知地圖的位置細胞
- 空間邊界帶來的安全感
- 偵測邊緣的邊界細胞
- 提供方向感的頭向細胞
- 室內與室外的方向感──腦迴皮質
- 空間細胞之間的互動與合作
- 網格細胞的放電模式
- 測量距離與角度的網格細胞
- 認知地圖的基礎:網格細胞與位置細胞
- 加深導航記憶與規畫路線的認知重演
- 海馬迴與各式空間神經元的重要性
- 第四章 思維空間
- 無法想像未來與回憶過去的人
- 空間與記憶的關聯
- 分隔記憶的空間邊界
- 腦內漫遊
- 海馬迴與心靈
- 想像空間與正向心理
- 第五章 從甲地到乙地,再從乙地到甲地
- 最複雜與困難的認知任務
- 如何運用內建的導航系統
- 終極的自我中心導航策略──路徑整合
- 全盲的導航者
- 人的導航習性──朝向「北方」
- 第六章 各行其路
- 導航能力的天差地別
- 聖塔巴巴拉方向感量表
- 年齡的影響
- 導航的性別差異
- 找路策略選擇的性別差異
- 性別刻板印象
- 找路經驗的性別差異
- 定向運動對性別刻板印象的顛覆
- 導航能力發展的可能性
- 第七章 自然導航者
- 環遊世界的航空挑戰
- 翱翔天際的導航能手
- 汪洋中的航海士
- 玻里尼西亞的海上導航系統
- 原民部落的找路本能
- 敏銳的方向感
- 找路的核心──專注力
- 第八章 迷路心理學
- 失蹤的潔芮.拉姬
- 對迷路根深柢固的恐懼
- 森林──充滿挑戰的找路場地
- 與世界脫節的迷路經驗
- 結伴同行
- 艱難的山林搜救行動
- 迷路者的搜救研究
- 高山救難隊志工
- 搜救界的佼佼者
- 最後的紮營位置
- 第九章 在城市中找路
- 都市居民的腦中地圖
- 清晰可辨的都市
- 簡潔的倫敦地鐵圖
- 代表社會足跡的期望路線
- 宛如迷宮的公共建築
- 在城市中漫步
- 第十章 我在這裡嗎?
- 遺失記憶與空間感的年長者
- 腦中地圖的瓦解
- 導航失能的人們
- 找尋出路的人們
- 隨意遊走的失智症患者
- 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找路環境
- 不是所有流浪的人都迷失方向
- 第十一章 結語:路的盡頭
- 不再找路的現代人
- 刻意迷路
- 喚醒海馬迴
- 「追尋真理」的導航
- 鳴謝
- 注解
- 精選參考書目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