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1-11
本期內容簡介
走進編輯室
與「牙」共舞
上(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發射超過5000枚飛彈襲擊以色列,並祕密派遣武裝部隊潛入以色列境內展開軍事行動,俘虜多名以色列國防軍將領。隨後,以色列空襲巴勒斯坦予以還擊,導致目前中東局勢急劇惡化,以巴衝突再次一觸即發。截至10月,雙方已數千人死亡,加薩走廊更有超過18萬人的流離失所。在烏俄戰爭還不見平息之際,國際戰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年一度的科學盛事同樣也在10月登場。今(20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發現關鍵的mRNA 疫苗學觀念和方法,成功開發對抗COVID-19疫苗的卡里科(Katalin Karikó)與魏斯曼(Drew Weissman);物理學獎則頒發給物理學家亞谷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克勞茲(Ferenc Krausz)和呂利耶(Anne L’Huillier),表彰他們在阿秒(attosecond)物理學的貢獻;化學獎則是在「量子點」(quantum dot領域貢獻良多的巴汶帝(Moungi Bawendi)、布魯斯(Louis Brus)、艾吉莫夫(Alexei Ekimov)共獲殊榮。
而今年的經濟獎及和平獎則頒給兩位女性——分別是「為女性勞動力市場研究帶來貢獻」的高爾丁(Claudia Goldin)及「反對伊朗對女性的壓迫、為人權與自由奮鬥」的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儘管兩位的專長與領域截然不同,但都不遺餘力為了女性平權而努力。關於上述諾貝爾獎得主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敬請期待下期月刊。
來談點輕鬆(?)的話題,不知道讀者多久看一次牙醫?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指引,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洗牙及牙科檢查。但是許多人因為害怕牙醫的器具在口腔內敲敲打打、發出刺耳聲響,所以總等到牙齒出問題了,才願意到牙醫診所治療。
我們天天使用牙齒,卻對它不甚了解、甚至輕忽?因此,這期《科學月刊》實地走訪牙科診所,帶領讀者認識牙齒構造、牙科材料,並對牙醫治療和保持牙齒整齊白皙等面向有更深入了解。不僅如此,也從法醫口腔學的角度,探討齒痕、咬痕能否應用於鑑識科學。
- News Focus(第4頁)
- 基因編輯的雞能抵抗禽流感?/發現古人類遷出非洲的重要路徑(第4頁)
- AI發展可能引發能源問題?/動物的螢光現象其實很普遍?(第5頁)
- 科學‧出走 以藝術之眼,省思人造地貌之變 高雄市立美術館「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第6頁)
- 封面故事引言 在鼓起勇氣看牙之前,先來認識牙醫診所與那些神祕工具吧!(第8頁)
- 封面故事1 拿別人的牙齒做假牙?八個有關牙齒與牙醫師的冷知識!(第12頁)
- 封面故事2 蛀牙為什麼要補?解密補牙過程中的科學(第18頁)
- 封面故事3 牙齒該如何重建修復?從人工植牙看牙科材料(第22頁)
- 封面故事4 向前看齊!矯正治療如何讓牙齒整齊排排站?(第26頁)
- 封面故事5 回到案發現場!運用在犯罪偵查的鑑識齒科學(第32頁)
- 封面故事番外篇1 披上科學外衣?釀成多起冤案的咬痕比對(第38頁)
- 封面故事番外篇2 哺乳動物的牙齒(第42頁)
- 顯影 木蘭科(第46頁)
- 專欄(第48頁)
- 格物致知:什麼是內爆?從海洋之門「泰坦號」潛水器的悲劇談起(第48頁)
- 數不勝數:《奧本海默》中被遺忘的火星人 數學家馮紐曼和波利亞(第54頁)
- 生生不息:不得不正視的生態危害 外來入侵種「玻璃魚」(第60頁)
- 物換星移:南臺灣的空污比北部嚴重?從科學數據看PM2.5與酸雨污染現況(第66頁)
- 星火相傳 滿載而歸!太平洋寫作航班記錄鯨靈之美(第72頁)
- 書摘 《五感之外的世界》(第78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