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家人生哲理
-
點閱:740
246人已收藏
- 作者: 哲學大家 陳鼓應,易學專家 寇方墀 著
-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 出版年:2023
- ISBN:9789570535327
- EISBN:9789570535433 EPUB
- 格式:EPUB 版式
- 頁數:556
著名道家學者陳鼓應獻給大眾的易學入門書 全球首度出版發行
原典、導讀、白話翻譯、注釋、賞析與點評
5大方向闡述《周易》古經的生活智慧
《易經》以卜筮書的姿態問世,全書看似晦澀神祕,實則在在傳遞出人生智慧,在我們面對生命困惑時,給予思考方向。作者以道家哲學角度探尋經典原貌,逐字逐句簡明詮釋卦象、爻辭彰顯的人文精神,引領讀者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啟示。
三玄四典第一書 老子的思想起源
一部影響中西方各領域的經典
從卜筮開啟道家思想的對話
《易經》一名在本書專指《周易》古經,這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列為「三玄四典」系列第一本,內容除以六十四卦演示事物的陰陽變化,其中更包含豐富的古史資料,顯示出多元觀點與辯證思想,也可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生活哲學書,有許多人生處世的法則含藏在其中,易經的哲理性在三千年來始終能和現實生活相結合。
陳鼓應、寇方墀首度結合自身專業,以哲學普及角度詮釋《易經》,本書囊括易學象數與哲學義理,依照六十四卦的固有順序,用淺白精鍊的語言分別予以導讀、注釋、白話翻譯,並在各篇的賞析與點評分別設計幾個主題,用多角度了解《易經》原貌,析評《易經》如何深刻影響先秦思想,及其對生命的關注與生生不息的時代精神。
如何理解《易經》原貌?
①源於巫卜,歷經長時間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過渡,如此積累與編纂下的卜筮材料,使古經既可看到卜筮之辭,也能看到古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已透露出明顯的主體意識與辯證思想。
②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兩兩成對出現,前後卦的順序體現為相因或相反的關係,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辯證統一的思想內涵。如此的結構安排能顯現出其中變化周流、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特點。
③形式雖保留卜筮之辭,但隨著殷周的重大變革,卦、爻辭中人的主觀能動意識更為彰顯,強調人的力量可以改變命運,從而有理性的判斷和行動,而非盲目於迷信。
④「貞」、「孚」在卦、爻辭中極為常見且重要。「貞」字出現一百一十一次之多,作卜問解。「孚」字則出現四十二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有孚」;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牘一起考察,皆可作卦兆、徵兆和徵驗、應驗解。
⑤從《周易》古經到《易傳》的歷史發展長達七、八百年之久,重大的歷史變革,因而經和傳的思維方式、思想內涵和問題意識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傳在經的基礎上作了卓越的發揮,將一本卜筮之書轉為哲學之書。
三玄四典第一書 老子的思想起源
一部影響中西方各領域的經典
從卜筮開啟道家思想的對話
《易經》一名在本書專指《周易》古經,這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列為「三玄四典」系列第一本,內容除以六十四卦演示事物的陰陽變化,其中更包含豐富的古史資料,顯示出多元觀點與辯證思想,也可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生活哲學書,有許多人生處世的法則含藏在其中,易經的哲理性在三千年來始終能和現實生活相結合。
陳鼓應、寇方墀首度結合自身專業,以哲學普及角度詮釋《易經》,本書囊括易學象數與哲學義理,依照六十四卦的固有順序,用淺白精鍊的語言分別予以導讀、注釋、白話翻譯,並在各篇的賞析與點評分別設計幾個主題,用多角度了解《易經》原貌,析評《易經》如何深刻影響先秦思想,及其對生命的關注與生生不息的時代精神。
如何理解《易經》原貌?
①源於巫卜,歷經長時間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過渡,如此積累與編纂下的卜筮材料,使古經既可看到卜筮之辭,也能看到古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已透露出明顯的主體意識與辯證思想。
②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兩兩成對出現,前後卦的順序體現為相因或相反的關係,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辯證統一的思想內涵。如此的結構安排能顯現出其中變化周流、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特點。
③形式雖保留卜筮之辭,但隨著殷周的重大變革,卦、爻辭中人的主觀能動意識更為彰顯,強調人的力量可以改變命運,從而有理性的判斷和行動,而非盲目於迷信。
④「貞」、「孚」在卦、爻辭中極為常見且重要。「貞」字出現一百一十一次之多,作卜問解。「孚」字則出現四十二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有孚」;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牘一起考察,皆可作卦兆、徵兆和徵驗、應驗解。
⑤從《周易》古經到《易傳》的歷史發展長達七、八百年之久,重大的歷史變革,因而經和傳的思維方式、思想內涵和問題意識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傳在經的基礎上作了卓越的發揮,將一本卜筮之書轉為哲學之書。
- 封面
- 書名頁
- 目錄
- 前言
- 上經
- 乾卦第一
- 坤卦第二
- 屯卦第三
- 蒙卦第四
- 需卦第五
- 訟卦第六
- 師卦第七
- 比卦第八
- 小畜卦第九
- 履卦第十
- 泰卦第十一
- 否卦第十二
- 同人卦第十三
- 大有卦第十四
- 謙卦第十五
- 豫卦第十六
- 隨卦第十七
- 蠱卦第十八
- 臨卦第十九
- 觀卦第二十
- 噬嗑卦第二十一
- 賁卦第二十二
- 剝卦第二十三
- 復卦第二十四
- 无妄卦第二十五
- 大畜卦第二十六
- 頤卦第二十七
- 大過卦第二十八
- 坎卦第二十九
- 離卦第三十
- 下經
- 咸卦第三十一
- 恆卦第三十二
- 遯卦第三十三
- 大壯卦第三十四
- 晉卦第三十五
- 明夷卦第三十六
- 家人卦第三十七
- 睽卦第三十八
- 蹇卦第三十九
- 解卦第四十
- 損卦第四十一
- 益卦第四十二
- 夬卦第四十三
- 姤卦第四十四
- 萃卦第四十五
- 升卦第四十六
- 困卦第四十七
- 井卦第四十八
- 革卦第四十九
- 鼎卦第五十
- 震卦第五十一
- 艮卦第五十二
- 漸卦第五十三
- 歸妹卦第五十四
- 豐卦第五十五
- 旅卦第五十六
- 巽卦第五十七
- 兌卦第五十八
- 涣卦第五十九
- 節卦第六十
- 中孚卦第六十一
- 小過卦第六十二
- 既濟卦第六十三
- 未濟卦第六十四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630
單本電子書
NT$
473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