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科技、醫療與社會 [issue 37]
  • 點閱:14
    7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 作者: 科技、醫療與社會學會主編
  • 出版社: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 出版年:2023.10
  • 格式:PDF,JPG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2

本期雜誌簡介

洪廣冀、徐健銘
編輯室報告

研究論文
黃令名
「五國聯軍」的列車:科技混生性的概念分析與臺北的軌道運輸系統
周紹傑
社交機器人的該與不該:自閉症參與負責任創新研究的戲劇方法
林淑惠、郭楊正、簡義明
光合菌農業共學行動的公共化路徑

研究紀要
甘偵蓉
人工智慧科研倫理與風險之基本認識

書評
邱立軒
實作中的人神關係:評:Luhrmann, Tanya M. (2020). How God Becomes Real: Kindling the Presence of Invisible Othe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許維安
全球視角下的日本心理學史:評:McVeigh, Brian J. (2017).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sychology: Global Perspectives, 1875-1950. London: Bloomsbury.

物件側寫
黃俊夫、陳淑菁
臺灣第一件科技類國寶(No.373)——交叉分子束儀器(HOPE)
陳玫岑
「人造關係──開箱:傳播科技特展」的策展思路
新人發聲
萬宗綸
語音的物質性——社會語言學碰上科技與社會研究
曾柏嘉
全球民族誌視野下的科技與社會研究

雜誌簡介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英文名為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誠如其名,乃是專門刊載以「科學、技術和醫療」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之刊物。本刊前身為1993年創刊的英文期刊 Taiwanese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該期刊以刊載哲學和(中國)科學史的英文論文為主,乃是台灣哲學社群與科學史社群合作以期進入國際學術界的嘗試。1998年該刊出版第十期之後,其編委會為了因應學術社群的擴大與專業化,決定將該刊一分為二,各自由「哲學」和「科學史」社群來負責重新發行。本刊就此誕生於「科學史」一邊的社群之手。
 
自198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起了很大的變化,新興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以燎原之勢擴展全球。當時出身於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這些老研究傳統的年輕學者們,一方面發展了全新的方法、觀點和理論,另方面則大舉開闢研究疆域,把技術和醫療納入領地。經過二十多年來的耕耘,為「科技」與「社會」搭建橋樑的STS已成為當代學術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STS強調「社會」對於科技發展的關鍵性,科技、醫療與社會的互動順勢成為STS的核心議題。台灣的學術社群,也在1990年代間感受到這股國際學界的波動,又由於「科技與社會」確實觸及台灣當代社會的關鍵需求,加上倡議者的長期努力,都促使越來越多年輕學者投入STS研究,從而澆灌了台灣STS社群的成長與茁壯。

  • 編輯室報告(第vii頁)
  • 研究論文(第1頁)
    • 「五國聯軍」的列車:科技混生性的概念分析與臺北的軌道運輸系統(第1頁)
    • 社交機器人的該與不該:自閉症參與負責任創新研究的戲劇方法(第53頁)
    • 光合菌農業共學行動的公共化路徑(第113頁)
  • 研究紀要 人工智慧科研倫理與風險之基本認識(第167頁)
  • 書評(第221頁)
    • 實作中的人神關係:評:Luhrmann, Tanya M. (2020). How God Becomes Real: Kindling the Presence of Invisible Othe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221頁)
    • 全球視角下的日本心理學史:評:McVeigh, Brian J. (2017).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sychology: Global Perspectives, 1875-1950. London: Bloomsbury.(第235頁)
  • 物件側寫(第243頁)
    • 臺灣第一件科技類國寶(No.373)——交叉分子束儀器(HOPE)(第243頁)
    • 「人造關係──開箱:傳播科技特展」的策展思路(第255頁)
  • 新人發聲(第267頁)
    • 語音的物質性——社會語言學碰上科技與社會研究(第267頁)
    • 全球民族誌視野下的科技與社會研究(第273頁)
  • 稿約(第281頁)
  • 文稿撰寫與刊登格式(第282頁)
紙本書 NT$ 250
單本電子書
NT$ 175

點數租閱 15點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2
訂閱雜誌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