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2
|地理誌,也是首本瞭解波蘭與台灣共同歷史的嘗試|
從尋找「波蘭的福爾摩沙」開始,踏上補足台灣史失落環節的旅程
讓中東歐大國波蘭的視角,折射出我們/台灣的形象
跳脫國共敘事與中國史框架,以世界史的宏觀探問-
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你知道,在波蘭有地名就稱為「台灣」或「福爾摩沙」嗎?
你知道,即使到了如今,波蘭仍將台灣視為「好的中國」嗎?
二〇〇九年,作者在誤打誤撞之下發現,當時居住的波蘭城市克拉科夫(Kraków),竟然有一個暱稱為台灣(波蘭文拼法為Tajwan)的區域。在接下來十餘年間,她陸續在全波蘭發現四十八個叫「台灣」或「福爾摩沙」(波蘭文拼法為Formoza)的地方,而且種類繁多,從社區、村子、湖、島到工廠、陽台、軍事基地都有。
關於這些地方為什麼叫「台灣」和「福爾摩沙」,有各式各樣的理論。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處邊陲,離中心很遠,讓人想到中國和台灣的地理對應關係。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反共,所以選一個共產黨敵人的名字,好來對抗共產政府。也有人說,是因為五〇年代台灣在波蘭的形象是「叛島」,是個不歸共產黨管的法外之地,所以波蘭人會把治安不好、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稱作台灣。還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覺得在台灣的人工作很辛苦,所以會把那種「工作很辛苦的地方」稱為台灣……
閱讀許多波蘭和台灣的相關資料後發現: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之所以叫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台灣身為荷蘭/中國/日本殖民地的歷史、國共戰爭、蔣介石來台、五〇年代的關閉政策和劫船歷史(關閉政策下,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了兩艘中波輪船,沒收船隻,扣押船員)、韓戰都有關。同時,因為一些其他工作,林蔚昀對今日的波蘭人怎麼看台灣做了一番調查。意識到,即使自由民主了,許多波蘭人對台灣依然有許多不了解和刻板印象,反之亦然。
然而,台灣與波蘭的關係,並不只是從一九五〇年代開始,一六三六年,第一位踏上福爾摩沙的波蘭人梅欽斯基,早於荷治時期,就已經為福爾摩沙留下紀錄!延續時間線,或有人親自到訪,或在媒體上持續關注,遠在中東歐的波蘭因各種理由,在彼岸遠遠地關注著太平洋上的這座島。
本書期盼透過爬梳波蘭文獻中的台灣,為兩地關係定錨,更重要的是,將台灣化為世界的台灣。
【作者的話】
我想要寫一本書,不只是關於尋找地理意義上的、波蘭境內的台灣,也是關於尋找台灣在波蘭的形象,關於波蘭人從十七世紀起到現在怎麼看台灣。這格局非常宏大,我清楚知道自己目前無法完全掌握,一定會留下許多未知地區(terra incognita,我更喜歡波蘭文的說法,biała plama,空白區塊)。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想以有限的能力,做一個mapping out(繪出地圖),有了這個mapping out,以後還可以回來深入探索,甚至邀請其他人加入,和我一起尋找、探索、拼湊。
很多人都說世界現在是地球村。然而,在冷戰結束三十餘年後,我們再次陷入了不自由、和彼此切斷的狀態。有人說,這是新冷戰的時代。如果是的話,那就要了解冷戰和更久以前的歷史,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失落的歷史,就像是失落的環節,發現了這些環節,或許我們對自己及對他人的瞭解會更全面。
【各界專家推薦】
何義麟|北教大台文所教授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李雪莉|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營運長
林育立|旅德記者
林傳凱|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翁佳音|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員,台師大彰師大政大兼任教授
馬翊航|作家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許峰源|國發會檔案局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台史所教授
郭家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陳允元|北教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頻道總監
劉維人|《民族重建》共同譯者、獨立研究者
蘇瑞鏘|北教大台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
你知道,在波蘭有地名就稱為「台灣」或「福爾摩沙」嗎?
你知道,即使到了如今,波蘭仍將台灣視為「好的中國」嗎?
二〇〇九年,作者在誤打誤撞之下發現,當時居住的波蘭城市克拉科夫(Kraków),竟然有一個暱稱為台灣(波蘭文拼法為Tajwan)的區域。在接下來十餘年間,她陸續在全波蘭發現四十八個叫「台灣」或「福爾摩沙」(波蘭文拼法為Formoza)的地方,而且種類繁多,從社區、村子、湖、島到工廠、陽台、軍事基地都有。
關於這些地方為什麼叫「台灣」和「福爾摩沙」,有各式各樣的理論。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處邊陲,離中心很遠,讓人想到中國和台灣的地理對應關係。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反共,所以選一個共產黨敵人的名字,好來對抗共產政府。也有人說,是因為五〇年代台灣在波蘭的形象是「叛島」,是個不歸共產黨管的法外之地,所以波蘭人會把治安不好、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稱作台灣。還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覺得在台灣的人工作很辛苦,所以會把那種「工作很辛苦的地方」稱為台灣……
閱讀許多波蘭和台灣的相關資料後發現: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之所以叫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台灣身為荷蘭/中國/日本殖民地的歷史、國共戰爭、蔣介石來台、五〇年代的關閉政策和劫船歷史(關閉政策下,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了兩艘中波輪船,沒收船隻,扣押船員)、韓戰都有關。同時,因為一些其他工作,林蔚昀對今日的波蘭人怎麼看台灣做了一番調查。意識到,即使自由民主了,許多波蘭人對台灣依然有許多不了解和刻板印象,反之亦然。
然而,台灣與波蘭的關係,並不只是從一九五〇年代開始,一六三六年,第一位踏上福爾摩沙的波蘭人梅欽斯基,早於荷治時期,就已經為福爾摩沙留下紀錄!延續時間線,或有人親自到訪,或在媒體上持續關注,遠在中東歐的波蘭因各種理由,在彼岸遠遠地關注著太平洋上的這座島。
本書期盼透過爬梳波蘭文獻中的台灣,為兩地關係定錨,更重要的是,將台灣化為世界的台灣。
【作者的話】
我想要寫一本書,不只是關於尋找地理意義上的、波蘭境內的台灣,也是關於尋找台灣在波蘭的形象,關於波蘭人從十七世紀起到現在怎麼看台灣。這格局非常宏大,我清楚知道自己目前無法完全掌握,一定會留下許多未知地區(terra incognita,我更喜歡波蘭文的說法,biała plama,空白區塊)。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想以有限的能力,做一個mapping out(繪出地圖),有了這個mapping out,以後還可以回來深入探索,甚至邀請其他人加入,和我一起尋找、探索、拼湊。
很多人都說世界現在是地球村。然而,在冷戰結束三十餘年後,我們再次陷入了不自由、和彼此切斷的狀態。有人說,這是新冷戰的時代。如果是的話,那就要了解冷戰和更久以前的歷史,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失落的歷史,就像是失落的環節,發現了這些環節,或許我們對自己及對他人的瞭解會更全面。
【各界專家推薦】
何義麟|北教大台文所教授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李雪莉|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營運長
林育立|旅德記者
林傳凱|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翁佳音|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員,台師大彰師大政大兼任教授
馬翊航|作家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許峰源|國發會檔案局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台史所教授
郭家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陳允元|北教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頻道總監
劉維人|《民族重建》共同譯者、獨立研究者
蘇瑞鏘|北教大台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 封面
- 緒論 在波蘭尋找台灣 —— Mapping out的嘗試
- 以「波蘭的台灣」補足冷戰敘事及台灣史失落的環節
- 尋找過去台灣被放在哪裡,是為了找到台灣未來的定位
- 第一章 一六三六 — 一八九五:從前從前,遙遠的東方有一座島
- 十七世紀:大航海風暴下的意外過客,以及他眼中的美麗島
- 十八世紀:被馬達加斯加之王及其他人二創的福爾摩沙
- 十九世紀:進入世界的舞台,或殖民大亂鬥
- 被忽視的命運機會轉運站
- 第二章 一八九五 — 一九四五:日本帝國的珍珠
- 報章雜誌中的福爾摩沙:兼具經濟及戰略地位的東亞咽喉
- 亞歷山大.揚塔 — 普欽斯基,穿越亞洲的男人
- 基隆:誰是第一個來台灣的波蘭人?
- Taihoku:世界的拼貼,但缺乏自己的特色
- 太魯閣:動植物天堂,彎著腰的原住民
- 日月潭和霧社:觀光產業中被展示的原住民樣板
- 台南、高雄、屏東:從外國歌曲及和服開始的南方印象
- 日本帝國的珍珠
- 第三章 一九四五 — 一九五六:美帝傀儡V.S.反共堡壘
- 一九四五 — 一九五六年間波蘭媒體如何報導台灣
- 波蘭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上同盟
- 在窮苦的海盜島上,被蔣介石俘虜 —— 波蘭船員筆下的台灣形象
- 政治宣傳文學的真實與虛構
- 政治宣傳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美帝傀儡V.S.反共堡壘
- 第四章 一九五六 — 一九八九:舉足輕重的邊緣人
- 美帝傀儡的樣板敘事V.S.來自「自由中國」的一手報導
- 野百合勳章、勝利女神飛彈
- 炮彈下、澡堂中的金門高粱
- 「即使退出聯合國,中華民國也會繼續存在」
- 最黑暗的時代,也是台灣和波蘭互相試探/觀察的年代
- 「在那張將我們分開的桌子下,我們所有人不都偷偷握著手嗎?」
- 來來來,來台灣;去去去,去東歐
- 「我們是時代的孩子,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
- 在四小龍的光環和陰影下
- 小國亦是關鍵
- 第五章 一九九○ — 二○二三,在「叛省」、「好的中國」、「台灣是台灣」之間
- 一九九○ — 一九九九:狂飆年代下,新興民主國家波蘭和台灣的互動
- 「來自台灣的龍」:波蘭記者對第三次台海危機的貼身觀察
- 二○○○ — 二○○九:逐漸升溫的中國熱下,波蘭人看見/看不見的台灣
- 「被創造出來的台灣民族」:波蘭學者看到的台灣人形象
- 二○一○ — 二○二三:被遮蔽的台灣,以及台灣顯影
- 波蘭網紅眼中的台灣:不存在的世界、科技之島、瘋狂的生活
- 第六章 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地名如何反映/回應歷史
- 冷戰和國共內戰的遺產
- 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最多的是「遠離中心」,其次是「亂」和「窮」
- 克拉科夫的「台灣」特別多,總共有六個
- 許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團體生活或群體活動有關
- 有些「台灣」和「福爾摩沙」會發展出認同和次文化
- 建立對話的起點,或者是港口鑰(Portkey)?
- 附錄/福爾摩沙在波蘭地名統整
- 結論 冷戰的孩子,你(們)往何處去?
- 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增加好感
- 和人「對話台灣的故事」,而不是只是「說好台灣的故事」
- 打仗要武器,打敘事戰要資料庫、研究、出版
- 對話吧,對話吧,否則我們就要迷失了
- 波蘭X台灣大事件年表
- 謝辭
- 參考書目
- 版權
紙本書 NT$ 720
單本電子書
NT$
504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2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