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具如玄義中說。今更略提綱要。此經以人法為名。謂此大佛頂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無不依之。如來果人。以此為密因。故若修若證。無非了義。而果徹因源。諸菩薩因人。亦以此具足萬行。故根塵識大。一切皆得畢竟堅固。而因該果海也。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由法法皆如來藏。故稱為大佛頂也。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因果皆不生滅。故稱密因也。離愛得脫為用。永離諸愛。究竟解脫。故號首楞嚴也。生酥毒發為教相。此是方等部中圓頓味也。將釋經文。大分為三。初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是序分。次從阿難見佛。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是正宗分。後從阿難若復有人。至終。是流通分。
作者簡介
默庵法師(1839~1902),字真源,號上仁,晚號默庵,是近代南嶽著名高僧。太虛大師贊其曰:「默庵法師乃湘僧近百年來最有學行者,尤善天臺、慈恩宗義。慈恩宗義重光震旦,公與默庵法師為力亦多也。」亦有譽其為「衡山僧林之瑰寶」者。民國刊行之《海潮音》及今人所著之《湖南佛教史》、《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等均載其事蹟。
法師係湖南衡陽人,生於清宣宗道光十九年,俗姓周。其父學儒,不幸早逝。法師幼年聰穎敏捷,讀書一目數行,作文出類拔萃。行年十七,嘗到衡陽雁峰寺求學,某日抄《金剛經》,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句,倏然有出世想。咸豐七年(1857),母親催促法師娶妻成家,其悄然逃往衡山南峰寺,禮普照禪師剃度出家,傳承湖湘乘雲宗為第三十五世。據其所著《清僧紀略》載:其師普照禪師,號無量,衡州清泉(今衡南縣)朱氏子,道光間禮元應禪師出家,苦行精進,具大辯才。
咸豐八年(1858),法師具戒於南嶽福嚴禪寺翠庭上人。後聞祝聖寺量禪師法席甚盛,往受心印,接法臨濟宗為第四十代。越明年,法師又參法雲和尚於郴州。據《清僧紀略》載:法雲和尚係郴州蘇仙嶺長老,有至行,曾於道光末傳律衡陽大羅漢寺,寺院缺少水源,和尚指地出泉,清香甘冽,饒益眾生。後移居普濟寺,百廢俱興,頗復舊觀。同治初,和尚為郴州乾旱而禱雨輒應,堪稱神僧。和尚善巧度化,曾指導乘雲宗恆志禪師等參禪獲悟。法師在法雲和尚處聆聽教誨,深入教義,不久即能圓融佛理,亦能貫通儒書,教內外好學者,多喜與遊。法師厭倦俗情,勇於向上,遂避居南嶽己恭巖,與淡雲禪師互相策進。日後淡雲禪師出山亦能慈悲濟世,中興南嶽諸叢林,人譽為「佛門迦葉」。法師在山隱居,日間砍柴作務,夜裡修習禪觀,多年堅持頭陀苦行,粗重習氣盡除。
同治元年(1862),法師不忍獨自解脫,大願化度有情,遂出山遊歷九華、五台諸聖地,遍參當代尊宿。後返居南嶽福嚴禪寺,精研三藏。法師解行並重,又閉關衡陽大羅漢寺,護關衡陽紫雲峰佛國寺,應請為岐山仁瑞寺監院,助恆志禪師中興仁瑞道場。光緒二年(1876),法師建精舍於南嶽祝聖寺,苦切密修,忽然大悟,自後智慧泉湧,不惟佛典精通,如天文、地理、醫、算、音韻、文字等,皆能一一了會。四眾弟子仰慕其德行,請為南嶽祝聖寺住持。住持期間,從學者常數百人,「今湘中法師大都出其門下」。有道階法師者,出家於衡陽大羅漢寺,求戒於耒陽金錢山,後得八指頭陀指點,參禪於岐山仁瑞寺。光緒十九年(1893)春,法師函之:參禪本為究明大事,教觀亦必深究,將來化人,乃必須決要之事。吾老矣,傳未得人。當出關,盡可傳授。道階遂出關,赴南嶽親近法師。法師指導其閱讀《大藏經》,學天臺、賢首、慈恩並律、淨各宗奧旨。一日師徒對坐,法師說:「今之山河大地,高下不平者,實是我心不平。若心平,一切山河大地皆平。」隨法師語聲,道階大徹大悟,桶底脫落,自後回顧禪教諸宗書籍,廊然一貫。從此閱藏,絕無留難,口有所辯,行雲流水。後道階持《天臺教觀講解錄》,並注《心經玄義詳略》各一卷,面呈法師請教。法師勸說:「注書一事,談何容易。古人數十年用心,只在一部二部。要將大藏全書,理事融成一貫,如天臺清涼、永明諸大老,動輒數十年。汝年輕,言又輕,自負看書甚多,即行主稿。且停其念!到四十時注書不晚。先要將平日戒幢高立,行解相應,後將禪教打成一片,不立一字,不捨一字,在行住坐臥處,在揚眉瞬目處,見個明白。左之右之,一段純淨光境現前,無間無斷。那時方下筆注書,則事事皆是,否則事事皆非。倘戒力不堅,龍天不護,即有書存世,皆是世間狂慧,與了生脫死一層毫無關係。出家為了生死而來,若不將此一段究明,無常一到,手忙腳亂,如落湯螃蟹,此又空來一次矣。」聽法師此段呵斥,道階毛骨悚然,從此擱筆,將平日書稿交與法師。每日靜坐看經,不攀外緣,至後三十八年,筆未輕易動者,遵循法師告誡故。道階依止法師學修六年,後得成就一代著名高僧,可謂「強將手下無弱兵,獅子窟中無異獸」矣。法師曾應武漢歸元寺、寧波七塔寺等處啟請,前往講授天臺宗經論,時虛雲大師曾為之助講。
法師後見南嶽古剎大善寺,寺為慧思大師開山,後竟淪落為世俗民居,遂聯絡淡雲禪師等,贖回重建,仿淨土宗十二祖徹悟禪師遺規,持戒念佛,中興重光,以致十方來者,幾不能容。法師戒律精嚴,性相澄貫,以天臺教觀為禪修指導,以彌陀淨土為終極歸宿。自丙申(1896)訖辛丑(1901),弘法之餘,以每日念佛六萬聲自修,久之不念而念。壬寅(1902)春,將寺院事務交付德高望重之法師,並其藏書及冬服皆以捐贈,且說:「吾將西歸矣。」等到冬天,法師即自修行「念佛七」,不餐飯食,惟飲大悲水,十四日後於定中見西方極樂。不久,法師顯現病相,卻不請醫生,不服藥物,只一心念佛,並請同參道友助念,或日誦大乘經典二次。法師不久即不吃米飯,漸後水也不飲,常吉祥而臥,卻起床念佛,或聽人誦經典。一日親見阿彌陀佛,白光炯炯,遂向西端坐,命人除去棉衣。有擔心其寒冷者,法師說:「吾將棄此易珍衣耳。」環顧四周,徐徐而問:「何為解脫?」左右皆不明白,法師笑著說:「不如學齋公齋婆,老實念佛去。」繼而吟曰:「一腔菩薩願,難與昧者言。」其時,木魚聲很急促,法師請停止敲擊,但同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此念佛達一百五六十聲,法師合掌圓寂。數小時後,法師頭顱豎立不倒,一身熱氣騰騰,全身綿軟,坐化往生無疑。時為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法師世壽六十四歲,僧臘四十五年,安骨於南嶽山腰金雞林。法師為人外嚴毅,內寬和,循循善誘,無智愚賢否俱得理解而去。雖然為文,不屑自暴,且恆以非本分事勸誡徒眾。其所著書有《教觀宗綱釋義紀》、《楞嚴易知錄》、《續人天寶鑒》、《閱藏日記》、《唯識勸學篇》、《法華經蒙解》、《金剛經刊定記會本》、《近僧略記》等,及為《重修乘雲宗譜》作序、為七塔寺五百羅漢作序、為岐山作《中興志老傳》碑文等均傳世不滅。其門人遍湖湘,尤以道階、佛乘、維持、空也等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