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文化與政治 [第19期]
- 點閱:19
- 作者: 傳播文化與政治編輯委員會編輯
- 出版社:媒體改造學社
- 出版年:2024.06
- 格式:PDF,JPG
- 頁數:138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本期研究論文總共收錄三篇主題各異,且觀點突出的研究論述。
第一篇論文是林宇玲教授所撰寫的〈「校園暴力的反擊正義?」:YouTube特定留言區的爭勝抗爭〉。林宇玲取徑 Chantal Mouffe 的「爭勝多元主義」概念,以一則起因於校園霸凌的反擊暴力事件為個案,分析電視新聞台的報導與 YouTube 上的網友留言版,藉以檢視新聞影片與公眾論述之間的動態、複雜關係。Mouffe 的基進民主方案強調,民主社會裡「自由和平等」的倫理政治,不應被視為單一公共空間的實踐,而是必然呈現不同觀點或衝突立場間激烈抗爭的多元公共空間。Mouffe 因此強調以對手間的「爭勝」取代敵人之間的對抗,並將公共空間視為不同的公眾構連形式所展現的爭勝結果。林宇玲依此觀察電視新聞的報導與社群平台上網友的留言討論,發現電視新聞的報導會依網友的輿論方向調整報導走向。透過網路留言板裡網友留言的內容分析與論述分析,林宇玲則發現網路留言區出現的語言傾向直白、口語化,與新聞報導有顯著區別。而在討論這起事件的咎責時,網友各自採取不同的位置和策略去建構其對於暴力與反擊的看法,並試圖將自身的觀點與更廣泛的社會與道德秩序相聯繫。
本期的第二篇論文為劉正強博士所撰寫的〈穿在身上的歷史:解放軍服制演化的政治邏輯〉。劉正強透過中共解放軍的制服自 1920 年代以後、多達十數次的服制改革,討論戎裝的文化脈絡變遷,並藉以檢視其體現的政治邏輯。劉正強在文中的主張,服裝在文化意義上,是皮膚的延伸,也是身體組成的一部分,同時,服裝更是社會控制的中介與工具,透過服裝可以觀察社會規則的身體化。自中共建政以後,戎裝經歷的改裝沿革,反映了黨/國對於制服所灌注的政治思維與社會意涵:早期的軍服沒有統一樣式,表徵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戰爭希望消除社會階級的考量。日後隨著國家經濟條件與政治氣候的變遷,軍服的樣式開始依照軍種、軍銜與性別有所區分,軍服成為軍隊現代化與正規化的表徵,也開始趨向大眾化的審美意涵。由於國防軍事議題事涉敏感,該文的回顧性考察將中共軍服的象徵意義置放於整體政治、社會脈絡的變遷,觀點特殊。
第三篇論文為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位學程的博士生李幸倫的〈偶像養成的場域鬥爭初探:以日本女團為例〉。該文觀察日本偶像團體的養成實踐,討論團體內的個別成員在運營規制下的團內競爭與生存之道。李幸倫透過社會學的場域理論以及媒介社會學關於媒介中介的討論,探討日本偶像團體成員透過媒介中介所透露的資本生成與轉換。一如李幸倫強調:透過媒介中介,偶像團體的養成歷程展現了存在於一個複雜的社會實踐空間的「力場」。個別成員根據其所處的團體角色位置,形成初步的社會資本,並建立內部關係。隨著自我與對其他成員的權力支配程度,調整自我的慣習策略和人際關係,增加自我在團體中的談判籌碼。在自身的人設符號、角色位置,以及團體內部的角色扮演等形成的過程中,媒介中介顯然扮演調整團體內部權力關係和外在象徵資本籌碼的關鍵。
反戰聲明於 2023 年 3 月正式提出後,台灣社會輿論的反應多半不脫質疑、謾罵與抹紅。反戰訴求的第三點主張應有智慧的策略與手腕維護台海兩岸安全,以及台灣不應淪為兩強霸權對抗政治下選邊站的跟班,這訴求同時也涉及台灣在國際現勢與兩岸關係上,如何思考自身的定位。在反戰聲明提出一年多後,聲明發起人之一、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傅大為特撰寫專文〈從中立到中立台灣的兩岸思考與一個方案〉。以一個反戰與國際左翼的立場,傅大為提出以「中立台灣」超越既有統獨爭議的框架。文中檢視了包括呂秀蓮的中立台灣言論,以及採歐美自由派立場的學者對於歷史上各中立國不同狀態的討論,並援引學者 Reginbogin & Lottaz 關於「主權中立」與「地域中立」的架構,探討「中立台灣」的兩種可能。在延續對話的精神下,本刊特於「歷史與現場」刊出,期能引發後續更多的討論。
本期的書評書介,由羅世宏教授評介馮建三教授近期的大作《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台灣觀點》。羅世宏在〈不只是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一個實踐典範〉一文中,突顯了馮建三與 C. Wright Mills 與 Noam Chomsky 等西方深具社會責任感與批判精神的公共知識份子相應的學術稟賦與批判實踐。除了對於該書有關公共服務媒介的體制與發展模式、兩岸新聞傳播的歷史與現況,以及新冷戰格局下的兩岸關係做了精彩的論點摘要,作者也臨文無諱,提點對於書中論點未及之處。
《傳播、文化與政治》自 2015 年首刊發行,很快就要邁向發行期數的二字頭。本刊自發刊後,自許灌溉一個低限度手段,但高社會反饋的思想交流園地,因此不加入任何以「I」字審核門檻的學刊評鑑,在來稿的格式或字數限制上,也力求做到廣納不同形式的論文寫作風格作品,希望回歸到一個
開放且多元的思想交流園地。本刊求稿甚殷,也期望八方學術同僚、社會實踐者繼續不吝賜稿。
本期的第二篇論文為劉正強博士所撰寫的〈穿在身上的歷史:解放軍服制演化的政治邏輯〉。劉正強透過中共解放軍的制服自 1920 年代以後、多達十數次的服制改革,討論戎裝的文化脈絡變遷,並藉以檢視其體現的政治邏輯。劉正強在文中的主張,服裝在文化意義上,是皮膚的延伸,也是身體組成的一部分,同時,服裝更是社會控制的中介與工具,透過服裝可以觀察社會規則的身體化。自中共建政以後,戎裝經歷的改裝沿革,反映了黨/國對於制服所灌注的政治思維與社會意涵:早期的軍服沒有統一樣式,表徵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戰爭希望消除社會階級的考量。日後隨著國家經濟條件與政治氣候的變遷,軍服的樣式開始依照軍種、軍銜與性別有所區分,軍服成為軍隊現代化與正規化的表徵,也開始趨向大眾化的審美意涵。由於國防軍事議題事涉敏感,該文的回顧性考察將中共軍服的象徵意義置放於整體政治、社會脈絡的變遷,觀點特殊。
第三篇論文為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位學程的博士生李幸倫的〈偶像養成的場域鬥爭初探:以日本女團為例〉。該文觀察日本偶像團體的養成實踐,討論團體內的個別成員在運營規制下的團內競爭與生存之道。李幸倫透過社會學的場域理論以及媒介社會學關於媒介中介的討論,探討日本偶像團體成員透過媒介中介所透露的資本生成與轉換。一如李幸倫強調:透過媒介中介,偶像團體的養成歷程展現了存在於一個複雜的社會實踐空間的「力場」。個別成員根據其所處的團體角色位置,形成初步的社會資本,並建立內部關係。隨著自我與對其他成員的權力支配程度,調整自我的慣習策略和人際關係,增加自我在團體中的談判籌碼。在自身的人設符號、角色位置,以及團體內部的角色扮演等形成的過程中,媒介中介顯然扮演調整團體內部權力關係和外在象徵資本籌碼的關鍵。
反戰聲明於 2023 年 3 月正式提出後,台灣社會輿論的反應多半不脫質疑、謾罵與抹紅。反戰訴求的第三點主張應有智慧的策略與手腕維護台海兩岸安全,以及台灣不應淪為兩強霸權對抗政治下選邊站的跟班,這訴求同時也涉及台灣在國際現勢與兩岸關係上,如何思考自身的定位。在反戰聲明提出一年多後,聲明發起人之一、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傅大為特撰寫專文〈從中立到中立台灣的兩岸思考與一個方案〉。以一個反戰與國際左翼的立場,傅大為提出以「中立台灣」超越既有統獨爭議的框架。文中檢視了包括呂秀蓮的中立台灣言論,以及採歐美自由派立場的學者對於歷史上各中立國不同狀態的討論,並援引學者 Reginbogin & Lottaz 關於「主權中立」與「地域中立」的架構,探討「中立台灣」的兩種可能。在延續對話的精神下,本刊特於「歷史與現場」刊出,期能引發後續更多的討論。
本期的書評書介,由羅世宏教授評介馮建三教授近期的大作《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台灣觀點》。羅世宏在〈不只是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一個實踐典範〉一文中,突顯了馮建三與 C. Wright Mills 與 Noam Chomsky 等西方深具社會責任感與批判精神的公共知識份子相應的學術稟賦與批判實踐。除了對於該書有關公共服務媒介的體制與發展模式、兩岸新聞傳播的歷史與現況,以及新冷戰格局下的兩岸關係做了精彩的論點摘要,作者也臨文無諱,提點對於書中論點未及之處。
《傳播、文化與政治》自 2015 年首刊發行,很快就要邁向發行期數的二字頭。本刊自發刊後,自許灌溉一個低限度手段,但高社會反饋的思想交流園地,因此不加入任何以「I」字審核門檻的學刊評鑑,在來稿的格式或字數限制上,也力求做到廣納不同形式的論文寫作風格作品,希望回歸到一個
開放且多元的思想交流園地。本刊求稿甚殷,也期望八方學術同僚、社會實踐者繼續不吝賜稿。
- 編輯室報告(第i頁)
- 一般論文(第1頁)
- 「校園暴力的反擊正義?」:YouTube 特定留言區的爭勝抗爭(第1頁)
- 穿在身上的歷史:解放軍服制演化的政治邏輯(第41頁)
- 偶像養成的場域鬥爭初探:以日本女團為例(第69頁)
- 歷史與現場 從中立到中立台灣的兩岸思考與一個方案(第99頁)
- 書評 不只是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一個實踐典範(第121頁)
紙本書 NT$ 0
單本電子書
NT$
0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