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中醫理論及生命觀念其實來自千年前的傳承!
什麼是生命?如何解釋生死?這些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的大哉問,不同文化對這些問題也都有各自獨特的觀點。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看待身體,乃至於對操控身體之生命的認識?古人如何面對生命的議題,其觀念又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作者杜正勝透過對考古資料及文獻的分析,一步一步建構中國文化對身體的認識,進而探究千年前的生命觀念與今日中醫理論之間的連結與演變。
◎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
中國文化重視身體的完整性,毀壞父母賜予的身體乃大不孝,因此無法透過解剖獲知相關知識,對人體的認識也有著極大限制。春秋戰國以後,雖然對體內五臟六腑的認識逐漸建立,但缺乏人體解剖知識,使中國醫療走向偏往玄學的道路,融合道家觀點建立起獨特的經脈及氣論體系。氣論除了用來解釋身體運作外,更包含了精神、魂魄,組成一套可以解釋人由「天氣」及「地氣」相結合,從出生到死亡完整歷程的天人相應觀念,奠定了後世中醫的理論基礎。
◎人的生命來源於何處?
商周時代,人們相信生命由祖先掌管,至於天神則是屬於天子的專利。因此,西周金文常有祭祖後留下的「用祈眉壽」字樣。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逐漸崩壞,過去專屬於周天子的天神,開始出現被諸侯、貴族們僭越祭拜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甚至掌管了平民的生命。天庭結構複雜化,協助天神管理人間生命的神祇亦隨之出現,向天神祭拜以求延長壽命的習慣由此確立。
◎行為合乎禮制攸關性命
封建禮制規範了先秦時期的中國社會,貴族的外在容貌與言行也都應表現出相應的樣子,否則會被認為是形神分離、喪失魂魄,這樣的人必定命不久矣。口中的吃食與耳聽的聲樂也有相應的規範,地位越高者享受越豐厚,但到了戰國時代,禮制崩壞,人們縱情享受不合自身身分的物慾,開始發現過度的物質享受會導致壽命折減,「節制」的觀念自此誕生。
◎人定可以勝天?
隨著對壽命的追求,過去以禮儀或宗教對生命所作的解釋,也漸漸不符人們需要。戰國時期以降,氣論發展日益成熟,人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對「氣」的適當調節與導引來實現長壽。與此同時,人們也不滿足於過去齒搖髮白的「眉壽」,而開始追求可以不顯老態的「長生」!有注重精神面的養神派,也有注重導引行氣的養形派,就連秦始皇、漢武帝也都是追求長生的狂熱者,以養生秘方追求長壽的風潮更是一路盛行至今。
◎生與死之間的聯繫
人死後究竟會去哪裡?中國傳統觀念相信,生者與死者的世界並無太大區別,人死後魂魄依舊會在人間遊蕩,故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興建寢殿、供應飯食給祖先享用,之後與氣論相結合,相信人的生死與氣的聚散有關。印度傳入的佛教思想也深刻影響中國的生死觀,六道輪迴、地獄酷刑的觀點也同時存在於人們心中。今日逢年過節的祭祖,或喪事念經超渡死者的作法,皆是古代觀念延續至今的跡證。
清末以來,在西方知識傳入的影響下,過去中國傳統知識及觀念有許多已被人們認定是錯誤、不科學且迷信而遭到遺棄,但中醫迄今卻仍有著屹立不搖的地位。究其緣由,中醫文化不僅是過去醫療知識的累積,其中揉合的複雜宗教及文化元素,也使今日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難以隨意割捨。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古人的想法,也獲得反思今日文化的契機。
◎人的生命來源於何處?
商周時代,人們相信生命由祖先掌管,至於天神則是屬於天子的專利。因此,西周金文常有祭祖後留下的「用祈眉壽」字樣。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逐漸崩壞,過去專屬於周天子的天神,開始出現被諸侯、貴族們僭越祭拜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甚至掌管了平民的生命。天庭結構複雜化,協助天神管理人間生命的神祇亦隨之出現,向天神祭拜以求延長壽命的習慣由此確立。
◎行為合乎禮制攸關性命
封建禮制規範了先秦時期的中國社會,貴族的外在容貌與言行也都應表現出相應的樣子,否則會被認為是形神分離、喪失魂魄,這樣的人必定命不久矣。口中的吃食與耳聽的聲樂也有相應的規範,地位越高者享受越豐厚,但到了戰國時代,禮制崩壞,人們縱情享受不合自身身分的物慾,開始發現過度的物質享受會導致壽命折減,「節制」的觀念自此誕生。
◎人定可以勝天?
隨著對壽命的追求,過去以禮儀或宗教對生命所作的解釋,也漸漸不符人們需要。戰國時期以降,氣論發展日益成熟,人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對「氣」的適當調節與導引來實現長壽。與此同時,人們也不滿足於過去齒搖髮白的「眉壽」,而開始追求可以不顯老態的「長生」!有注重精神面的養神派,也有注重導引行氣的養形派,就連秦始皇、漢武帝也都是追求長生的狂熱者,以養生秘方追求長壽的風潮更是一路盛行至今。
◎生與死之間的聯繫
人死後究竟會去哪裡?中國傳統觀念相信,生者與死者的世界並無太大區別,人死後魂魄依舊會在人間遊蕩,故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興建寢殿、供應飯食給祖先享用,之後與氣論相結合,相信人的生死與氣的聚散有關。印度傳入的佛教思想也深刻影響中國的生死觀,六道輪迴、地獄酷刑的觀點也同時存在於人們心中。今日逢年過節的祭祖,或喪事念經超渡死者的作法,皆是古代觀念延續至今的跡證。
清末以來,在西方知識傳入的影響下,過去中國傳統知識及觀念有許多已被人們認定是錯誤、不科學且迷信而遭到遺棄,但中醫迄今卻仍有著屹立不搖的地位。究其緣由,中醫文化不僅是過去醫療知識的累積,其中揉合的複雜宗教及文化元素,也使今日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難以隨意割捨。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古人的想法,也獲得反思今日文化的契機。
- 增訂二版序
- 初版序言
- 方法篇──過去的另類,未來的主流?
- 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
- 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
- 從醫療透視歷史
- 形神篇──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
- 由表及裡的人體知識──五臟觀念之確立
- 心與氣在人體的地位──孟子「知言養氣」反映的問題
- 以氣為本的經脈體系之形成──從扁鵲、馬王堆脈書、倉公到《黃帝內經》
- 氣一元論的生命觀
- 祝禱篇──祖先、天神與生命的關係
- 祖先是個人生命的來源與主宰
- 宗族群體的生命與個人的生命
- 天神主宰人世生命
- 早期的司命神祇
- 威儀篇──禮制威儀到節適全身
- 威儀與生命
- 禮制享受與節適新論
- 養生篇──長生的追求與技藝
- 古典的生命期望
- 古典氣論
- 戰國養神論
- 養形與延年
- 祈命養生小結
- 生死篇──生死之間是連續還是斷裂
- 生與死之間
- 玄 通
- 傳播篇──醫療的傳播與取捨
- 醫療道家與日本古代文化
- 醫史綴言二題──檳榔與祝由
- 圖片出處
- 版權宣告
- 封 底
紙本書 NT$ 530
單本電子書
NT$
39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