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的危險:清代中國與大英帝國之間兩位譯者的非凡人生
-
點閱:142
14人已收藏
- 作者: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 著 , 趙妍杰 譯
-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
- 出版年:2024
- ISBN:9786263966178
- EISBN:9786263966109 EPUB; 9786263966093 PDF
- 格式:EPUB 流式
衝突或和平,就在翻譯一念間
危機四伏的世界,需要有膽識的譯者
榮獲十八世紀研究最佳圖書獎Kenshur Prize
沃爾夫森歷史獎入圍
坎迪爾歷史獎入圍
英國大使寫給清朝廷的信,為何要由一個十二歲小孩代筆?
什麼樣的譯者膽敢惹惱嘉慶皇帝?
鴉片戰爭結束議定條約時,為何沒有中方翻譯在場?
1792年八月底,以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的使團成員在樸茲茅斯集合,要從那裡登船前往中國。整個航程將耗時一年之久。
這是史上第一次,英國人出使中國。那時世界上還不存在漢英字典。
使團的艦艇上,有大使的親信和祕書,航海經驗豐富的船長和海軍軍官,還有畫師、醫生、科學家、傳教士以及東印度公司的人員。
兩位背景特殊的譯者也在船上。
李自標出生於華北的天主教家庭,童年時透過教會的全球機制,被送去義大利那不勒斯學習。馬戛爾尼的副手老斯當東為了尋覓譯者,旅行到那不勒斯,而選中李自標。他雖然不會說英語,但嫻熟義大利語和拉丁語,這在當時的歐洲屬精英人士的語言。那是個基督徒在中國容易遭到迫害的時代,李自標決定擔任使團的翻譯,有他宗教信仰上的目標。
年幼的小斯當東,連登船的繩梯都爬不上去,卻已經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學會講拉丁語和古希臘語,接觸植物學、天文學與數學知識,觀摩製造業實務與工業革命的新發明。這樣的教育讓他一輩子異於同階層的人。使團的譯者成了他最初的漢語老師。他的父親帶他遠赴中國,經歷長途航程的波折與奇遇,最終以小小年紀進入朝廷晉見乾隆皇帝。日後他將在重大的清英衝突中擔任翻譯,並親手完成史上第一本從漢語譯為英語的書籍。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為東印度公司做翻譯的英國人洪任輝,因為要求擴展貿易,遭到囚禁,協助他的中國人劉亞匾被公開處決。在這樣的陰影下,鮮少人敢擔任譯者。
懂得異國語言的人,意味著比起其他人,對另一方能夠有更多的同理。因此譯者既可能遭到自己人懷疑忠誠,又要面對冒犯另一方的風險。
李自標和小斯當東承擔起這樣的危險,在翻譯中展現智慧與勇氣,微妙地引導局勢,卻也因為他們跨文化的能力,走上既不凡又疏離的人生。
國內外學者、譯者推薦
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卜正民/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
王 笛/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及歷史系講座教授
布琮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歷史系副教授
陳信宏/資深譯者
陳榮彬/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蔡偉傑/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羅志田/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學界讚譽
作者通過嚴謹的文獻考析,把兩個中心人物從少年到壯年的經歷與交往娓娓道來,個人命運、家國歷史、後世敘述,多重交織,展現出一幅引人入勝的文化交流史畫卷。更讓人深思的是,李自標的遭遇似乎告訴我們:對「彼方」的語言和文化了解越深,越容易遭受「此方」的懷疑,而在李自標的身上與心目中,所謂「彼此」,也許本來並非如此截然二分。「翻譯的危險」,事關大國外交,但最終竟陰差陽錯地危及一位無辜小民的個人性命,能不教人掩卷歎息!
──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
沈艾娣對中國和歐洲的檔案進行了同樣的挖掘,從中找到了大量生動的材料來重構李自標和小斯當東的故事,並將它們編織在一起,把中英關係的開篇重述為一系列不幸事件,其中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都可能改變相遇的過程。她的長處在於敘述生活中的點滴,並提醒我們結果從來都不是預設的。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
馬戛爾尼訪華是中西交通史上的標誌性事件,也是中外學界一直關心的問題。在雙語交流尚處嘗試階段時,譯者的作用舉足輕重,然而往往被宏大歷史敘述所遮蔽。沈艾娣教授運用多語種史料,重建了李自標和小斯當東這兩位譯者的人生履跡及翻譯本身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對重新理解這一事件有重大推進。
──羅志田,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早期近代的中英關係,可以說體現了國與國、文明與文明之間會出現的所有矛盾和衝突。從商業貿易,到文化交流,然後到戰爭爆發……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人的故事已經永遠地被遺忘了,所以要感謝沈艾娣教授,把埋藏在歷史深處的生動故事挖掘出來,對我們理解過去中西交往的歷史以及怎樣處理中西方關係,都提供了一個非常傑出的樣本。
──王笛,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及歷史系講座教授
這是一部關於兩位譯者的故事,但遠不只如此。《翻譯的危險》深刻有力且富原創性地探索了中英兩大帝國,以及兩國了解彼此的途徑。這本書既包羅萬象地縱覽中英之間的相遇,又深具同情地描繪各個所涉人物,不管對於中國或歐洲的歷史學人來說,都是必讀之作。
──芮納.米德(Rana Mitter),著有《被遺忘的盟友》
卓越的研究,優美的文筆,《翻譯的危險》觀察了小斯當東和李自標這兩位譯者互相照映、交纏的人生。這是我所讀過最讓人大開眼界的關於中英關係早期歷史年代的書之一。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著有《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這是本美妙的書,也是重要的書。對於英華關係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令人揪心的觀點,把焦點放在那些譯者的角色與人生,他們讓清代中國和英國之間的溝通成為可能。對於中英政府間的互動,以及在地理上相隔遙遠的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促進理解與對話的艱巨挑戰,沈艾娣貢獻出無比豐富且動人的觀察。
──藍詩玲(Julia Lovell),著有《毛主義:紅星照耀全世界,一部完整解讀毛澤東思想的全球史》
《翻譯的危險》瞭望歷史中的跨文化經驗與友誼,成果非凡。沈艾娣講述一個在歐洲學會拉丁語的中國人和一個在中國工作時學會漢語的英國年輕人之間的交會。他們置身於兩種文化之間,經歷文化轉譯中的危險,他們的精彩故事如今更是反映了時下現況,而他們的經驗讓我們察覺到語言與翻譯現今對於理解不同文化極其重要。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著有《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初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
英國大使寫給清朝廷的信,為何要由一個十二歲小孩代筆?
什麼樣的譯者膽敢惹惱嘉慶皇帝?
鴉片戰爭結束議定條約時,為何沒有中方翻譯在場?
1792年八月底,以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的使團成員在樸茲茅斯集合,要從那裡登船前往中國。整個航程將耗時一年之久。
這是史上第一次,英國人出使中國。那時世界上還不存在漢英字典。
使團的艦艇上,有大使的親信和祕書,航海經驗豐富的船長和海軍軍官,還有畫師、醫生、科學家、傳教士以及東印度公司的人員。
兩位背景特殊的譯者也在船上。
李自標出生於華北的天主教家庭,童年時透過教會的全球機制,被送去義大利那不勒斯學習。馬戛爾尼的副手老斯當東為了尋覓譯者,旅行到那不勒斯,而選中李自標。他雖然不會說英語,但嫻熟義大利語和拉丁語,這在當時的歐洲屬精英人士的語言。那是個基督徒在中國容易遭到迫害的時代,李自標決定擔任使團的翻譯,有他宗教信仰上的目標。
年幼的小斯當東,連登船的繩梯都爬不上去,卻已經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學會講拉丁語和古希臘語,接觸植物學、天文學與數學知識,觀摩製造業實務與工業革命的新發明。這樣的教育讓他一輩子異於同階層的人。使團的譯者成了他最初的漢語老師。他的父親帶他遠赴中國,經歷長途航程的波折與奇遇,最終以小小年紀進入朝廷晉見乾隆皇帝。日後他將在重大的清英衝突中擔任翻譯,並親手完成史上第一本從漢語譯為英語的書籍。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為東印度公司做翻譯的英國人洪任輝,因為要求擴展貿易,遭到囚禁,協助他的中國人劉亞匾被公開處決。在這樣的陰影下,鮮少人敢擔任譯者。
懂得異國語言的人,意味著比起其他人,對另一方能夠有更多的同理。因此譯者既可能遭到自己人懷疑忠誠,又要面對冒犯另一方的風險。
李自標和小斯當東承擔起這樣的危險,在翻譯中展現智慧與勇氣,微妙地引導局勢,卻也因為他們跨文化的能力,走上既不凡又疏離的人生。
國內外學者、譯者推薦
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卜正民/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
王 笛/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及歷史系講座教授
布琮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歷史系副教授
陳信宏/資深譯者
陳榮彬/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蔡偉傑/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羅志田/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學界讚譽
作者通過嚴謹的文獻考析,把兩個中心人物從少年到壯年的經歷與交往娓娓道來,個人命運、家國歷史、後世敘述,多重交織,展現出一幅引人入勝的文化交流史畫卷。更讓人深思的是,李自標的遭遇似乎告訴我們:對「彼方」的語言和文化了解越深,越容易遭受「此方」的懷疑,而在李自標的身上與心目中,所謂「彼此」,也許本來並非如此截然二分。「翻譯的危險」,事關大國外交,但最終竟陰差陽錯地危及一位無辜小民的個人性命,能不教人掩卷歎息!
──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
沈艾娣對中國和歐洲的檔案進行了同樣的挖掘,從中找到了大量生動的材料來重構李自標和小斯當東的故事,並將它們編織在一起,把中英關係的開篇重述為一系列不幸事件,其中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都可能改變相遇的過程。她的長處在於敘述生活中的點滴,並提醒我們結果從來都不是預設的。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
馬戛爾尼訪華是中西交通史上的標誌性事件,也是中外學界一直關心的問題。在雙語交流尚處嘗試階段時,譯者的作用舉足輕重,然而往往被宏大歷史敘述所遮蔽。沈艾娣教授運用多語種史料,重建了李自標和小斯當東這兩位譯者的人生履跡及翻譯本身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對重新理解這一事件有重大推進。
──羅志田,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早期近代的中英關係,可以說體現了國與國、文明與文明之間會出現的所有矛盾和衝突。從商業貿易,到文化交流,然後到戰爭爆發……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人的故事已經永遠地被遺忘了,所以要感謝沈艾娣教授,把埋藏在歷史深處的生動故事挖掘出來,對我們理解過去中西交往的歷史以及怎樣處理中西方關係,都提供了一個非常傑出的樣本。
──王笛,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及歷史系講座教授
這是一部關於兩位譯者的故事,但遠不只如此。《翻譯的危險》深刻有力且富原創性地探索了中英兩大帝國,以及兩國了解彼此的途徑。這本書既包羅萬象地縱覽中英之間的相遇,又深具同情地描繪各個所涉人物,不管對於中國或歐洲的歷史學人來說,都是必讀之作。
──芮納.米德(Rana Mitter),著有《被遺忘的盟友》
卓越的研究,優美的文筆,《翻譯的危險》觀察了小斯當東和李自標這兩位譯者互相照映、交纏的人生。這是我所讀過最讓人大開眼界的關於中英關係早期歷史年代的書之一。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著有《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這是本美妙的書,也是重要的書。對於英華關係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令人揪心的觀點,把焦點放在那些譯者的角色與人生,他們讓清代中國和英國之間的溝通成為可能。對於中英政府間的互動,以及在地理上相隔遙遠的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促進理解與對話的艱巨挑戰,沈艾娣貢獻出無比豐富且動人的觀察。
──藍詩玲(Julia Lovell),著有《毛主義:紅星照耀全世界,一部完整解讀毛澤東思想的全球史》
《翻譯的危險》瞭望歷史中的跨文化經驗與友誼,成果非凡。沈艾娣講述一個在歐洲學會拉丁語的中國人和一個在中國工作時學會漢語的英國年輕人之間的交會。他們置身於兩種文化之間,經歷文化轉譯中的危險,他們的精彩故事如今更是反映了時下現況,而他們的經驗讓我們察覺到語言與翻譯現今對於理解不同文化極其重要。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著有《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初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
- 推薦序 想像這是一場穿越劇──盧正恒
- 繁體中文版序──沈艾娣
- 人物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跨越世界的人生
- 第一章 涼州李家
- 第二章 戈爾韋的老斯當東
- 第三章 李自標在那不勒斯的教育經歷
- 第四章 小斯當東的奇特童年
- 第二部分 李自標和馬戛爾尼使團
- 第五章 為使華尋覓翻譯
- 第六章 遠渡重洋
- 第七章 其他可能的譯員
- 第八章 作為譯員和中介的李自標
- 第九章 御前講話
- 第十章 成為隱身的翻譯
- 第十一章 使團之後的李自標
- 第三部分 小斯當東與廣州貿易
- 第十二章 小斯當東成為翻譯
- 第十三章 喬治.斯當東爵士,翻譯官與銀行家
- 第十四章 英國占領澳門及其後果
- 第十五章 一位通事和他的麻煩
- 第十六章 阿美士德使華
- 第四部分 疏離
- 第十七章 李自標四處藏匿的晚年
- 第十八章 小斯當東在議會
- 第十九章 鴉片戰爭
- 第二十章 忘卻
- 結語
- 致謝
- 縮寫列表
- 參考書目
- 圖片來源
- 作者、譯者簡介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580
單本電子書
NT$
40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