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7

  本書爬梳了臺灣光復初期(1945-1949)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權力場域對文學生產的影響。以二•二八事件為界,分析省內外文化人如何占據報刊雜誌的位置,集結勢力,爭取文化生產的支配權,與國民黨官方進行意識形態與美學的鬥爭。這是經過二、三十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思潮洗禮的臺灣文化人,與大陸經過抗日戰爭「文章下鄉」、「文藝大眾化」經驗的進步文化人,共同合作的結果。省內外文化人此一「民主化」的追求,在二•二八事件的淸鄉鎭壓後,僅能以文學議論的方式介入社會現實的改革。在冷戰與內戰交迫的局勢下,省內外文化人以社會主義的寫實批判精神、統一文化陣線,展現他們對美國扶持的蔣介石政權的批判。

作者簡介

徐秀慧


  臺灣淸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閩台區域研究中心臺灣文學所所長,兼任中國丁玲研究會理事、臺灣夏潮聯合會副會長,著有《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跨際的臺灣文學研究──鄉土、左翼與現代性的反思》、《光復變奏》等專書。曾在《文學評論》、《魯迅研究月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等兩岸核心期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近年持續研究兩岸左翼文學思潮,梳理中、日普羅文學的理論旅行;探討魯迅、瞿秋白的左翼文學思想;丁玲從上海到延安的革命實踐路徑;臺灣抗日文人葉榮鐘、保釣健將郭松棻的民族革命思想,展現自一九二○年代以來兩岸反殖民、反壓迫的民族復興運動與左翼文學的連動關係。

  • 第八輯總序(第a1頁)
  • 推薦序 深深祝願兩岸同胞未來能夠攜手同行(第b1頁)
  • 目次(第I頁)
  • 引言(第1頁)
  • 第一章 回歸中國與臺灣政經社會的危機(第33頁)
    • 第一節 光復前史:光復運動與行政長官公署的設立(第35頁)
    • 第二節 國民政府的接收與官僚體制的確立(第61頁)
    • 第三節 中央、長官公署雙重經濟接收(第91頁)
    • 第四節 「光復變奏曲」:從二.二八事件到「美軍協防」(第109頁)
  • 第二章 權力場域的結構與自主性文化場域的生成(第127頁)
    • 第一節 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保守與民主的縫隙(第128頁)
    • 第二節 官方報刊的勢力角逐與民主文化人的介入(第145頁)
    • 第三節 民間報刊的人脈與政治傾向(第169頁)
  • 第三章 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的革命困境(第203頁)
    • 第一節 「三民主義熱」與社會改革意識(第204頁)
    • 第二節 國內政治動向與臺灣政治出路(第217頁)
    • 第三節 殖民地的傷痕:二.二八事件與臺灣文化的局限性(第245頁)
  • 第四章 臺灣文化的重建與左翼文學思潮的復甦(第259頁)
    • 第一節 龍瑛宗之「科學的世界觀」與臺灣文化重建(第259頁)
    • 第二節 「魯迅熱」與左翼文學思潮的復甦(第278頁)
  • 第五章 去殖民地化與新中國的召喚(第311頁)
    • 第一節 臺灣文學的「特殊性」與「一般性」(第312頁)
    •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文藝理念的復甦與中挫(第343頁)
  • 結語(第389頁)
  • 附錄一(第401頁)
  • 附錄二 從臺灣文學研究走向中國之路(第457頁)
  • 後記(第471頁)
  • 參考文獻(第475頁)
紙本書 NT$ 760
單本電子書
NT$ 64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7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