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冷戰與文學想像
-
點閱:14
22人已收藏
- 作者: 張松建 著
- 出版社:秀威出版
- 出版年:2024
- 集叢名:文學視界:149 語言文學類:PG3057
- ISBN:9786267511152; 9786267511169
- 格式:PDF,JPG
- 頁數:384
- 附註:附錄: 訪談五篇
《亞洲冷戰與文學想像》縱論冷戰時期的南洋文學政治,以及其與中國大陸、香港千絲萬縷的關係。張松建教授是南洋華語文學研究的佼佼者,新著勾勒20世紀中期南洋文壇風雲變幻,以及政治、倫理及審美影響,發微鉤沉,極富史料意義,理論建構自成一家之言。從左翼的金枝芒到右翼的燕歸來,從回歸中國的黑嬰、王嘯平到南來香港再南下的力匡,冷戰南洋的文學版圖縱橫交錯,在在顯示世變之際、海外華人辯證民族家國之情的複雜多端。──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無論是在冷戰史的領域,還是在文學史的領域,張松建的這部著作都是一個重要的貢獻。作者對十位華裔背景的作家的經歷和創作進行勾稽和細讀,在豐富的區域網絡和全球關係中展示了他們之間的重疊、歧異和不同的聲音和命運。這是一部在多重網絡中重疊穿梭而始終把握時代脈絡的著作,一部將中國、亞洲區域和全球命運編織在不同個體的人生旅程和文字世界中的著作,一部直面冷戰時代的多重衝突、綜合同情之理解與歷史之審視的著作。──汪暉(中國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本書將亞洲華文文學置於文化冷戰的大脈絡之下,分析跨國網絡、重疊語境、跨文類閱讀、多元化聲音之間的相互關聯及其變遷,從選題、觀點到方法論均有重要創新,是為華文文學與亞洲冷戰史研究的佳作。──劉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六使講席教授)
亞洲冷戰集中體現了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建國運動和去殖民化等諸多問題。張松建教授從亞洲視角出發,通過十個案例研究,探討了亞洲冷戰複雜而豐富的內涵。這既是歷史研究,也對亞洲的現在和未來具有啟迪意義。──鈴木將久(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本書特色
★「文化冷戰」研究專著!
★聚焦冷戰年代的十位華裔作家──韓素音、黑嬰、王嘯平、韓萌、蕭村、燕歸來、力匡、王里、金枝芒、賀巾,討論離散經驗與跨國網絡在這些作家的冷戰想像中所發揮的作用!
各界推薦人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王潤華(馬來西亞南方大學中華語言文化學院院長)
汪暉(中國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程光煒(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傑出人文學者)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
黃美娥(臺灣大學台文所教授)
鈴木將久(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劉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六使講席教授)
- 推薦語/王德威、汪暉、劉宏、程光煒、鈴木將久、王潤華(第3頁)
- 導論 冷戰與亞洲,離散與文學(第9頁)
- 第一章「亞洲的風雷」:冷戰年代韓素音的亞洲認同(第18頁)
- 引言:兩個世界之間的韓素音(第18頁)
- 一、亞洲意識與文化認同(第19頁)
- 二、亞洲視野中的冷戰政治(第30頁)
- 結語:超越「冷戰東方主義」(第52頁)
- 第二章 黑嬰的左翼之心:印尼、中國與文化冷戰(第54頁)
- 引言:南洋、冷戰與歸僑(第54頁)
- 一、黑嬰的帝國敘事(第56頁)
- 二、左翼思想再出發(第68頁)
- 三、在冷戰的天空下(第77頁)
- 第三章「一心中國夢」:王嘯平的左翼文學寫作(第87頁)
- 引言:歸僑、冷戰與王嘯平(第87頁)
- 一、一個民族主義者的形成(第88頁)
- 二、在(後)冷戰的年代裡(第98頁)
- 第四章 從南洋到唐山:韓萌的家國想像(第122頁)
- 引言:華僑與國家的相遇(第122頁)
- 一、庶民的哀歌(第125頁)
- 二、海外孤兒,歸僑夢碎(第132頁)
- 三、葉落歸根,還是落地生根?(第140頁)
- 第五章 冷戰、歸僑與文革:蕭村的南洋敘事(第148頁)
- 引言:蕭村小傳與文學生涯(第148頁)
- 一、本土寫實中的左翼思想(第150頁)
- 二、「文革」中的歸僑(第161頁)
- 三、重返南洋及其問題(第167頁)
- 第六章 文化冷戰在香港:燕歸來、友聯社與跨國網絡(第175頁)
- 引言:冷戰與南來文人(第175頁)
- 一、燕歸來、香港與友聯社(第176頁)
- 二、文學創作與政治神學(第186頁)
- 第七章 從香港到南洋:冷戰年代的南來文人力匡(第197頁)
- 引言:香港的1950年代(第197頁)
- 一、流亡者的抒情聲音(第199頁)
- 二、文藝、冷戰與神學(第205頁)
- 三、再離散與本土化(第217頁)
- 第八章 新加坡戲劇家王里:冷戰年代的中間道路(第221頁)
- 引言:冷戰、戲劇與王里(第221頁)
- 一、「我們的土地,我們的祖國」(第223頁)
- 二、從英雄崛起到豪俠雌伏(第231頁)
- 三、從種族到階級(第241頁)
- 第九章 金枝芒的現實主義:救亡、本土化與冷戰(第247頁)
- 引言:金枝芒與革命文學(第247頁)
- 一、離散華人與救亡運動(第248頁)
- 二、如何本土,怎樣文學(第257頁)
- 三、冷戰年代的戰爭敘事(第267頁)
- 結語:金枝芒與馬華文學史(第277頁)
- 第十章 冷戰、革命與流亡:賀巾的文學之路(第280頁)
- 引言:賀巾與左翼文學(第280頁)
- 一、冷戰年代的中國想像(第282頁)
- 二、階級意識與社會參與(第291頁)
- 三、光暗交織的世界(第302頁)
- 結語:冷戰、革命與現實主義(第312頁)
- 附錄:訪談五篇(第315頁)
- 現代主義、跨國流動與南洋文學(第316頁)
- 現代詩的探索者(第330頁)
- 新移民年代裡新華文學版圖在哪裡?(第342頁)
- 文心的追尋(第348頁)
- 關於新馬華文文學與英培安(第370頁)
- 後記(第374頁)
- 作者簡介(第377頁)
紙本書 NT$ 580
單本電子書
NT$
40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