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
-
點閱:179
15人已收藏
- 譯自:Healing Conversations: what to say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to say
- 作者: 南絲. 格爾馬丁(Nance Guilmartin)著 , 林雨蒨譯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年:2024
- 集叢名:AWAKE
- ISBN:9786263903296
- EISBN:9786263903272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24686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11種語言翻譯版本,長銷20年撫慰全球百萬人心,
一本讓你免於詞窮,有效療癒心靈傷痛的實用指南。
還在用「你還好嗎?」問候親友,結果總是換來已讀不回?
問候與安慰不能只是「我覺得可以」就好,
運用本書的「療傷對話」和對策,
幫你有效協助或求助,說出打動人心的安慰話語。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林蕙瑛
身心靈整合專家 葉服明
——暖心推薦
不論在職場、愛情、家庭、友誼,
面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挑戰、轉變和失去,
本書引導你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成功敲開善意的大門,得以給予、要求或接受慰藉。
---------------------------------------------------------------------------------
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了;同事的健檢報告出爐,竟是罹癌噩耗;
大學同學遭遇婚變,準備離婚;好友的老母失智,全家陷入愁雲慘澹;
岳父驟逝,你的妻子因為見不上最後一面而抱憾自責;
長輩在聚會上泣訴子孫不孝……
眼看親友痛苦不安,我們恨不得幫忙解決,但有時說了一堆話,卻只讓彼此感覺更糟;
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聽並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
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又能如何適當求援?
運用以下10個「療傷對話」指導方針,架起有效雙向溝通的橋樑:
聆聽:不只聽,還要「真正」聽到對方的心
停頓:別急著給建議
當個朋友:而不是英雄:恐懼之河,讓當事人自己走過
安慰別人:容許對方盡情哭笑
面對自己的感受:助人或受助者其實都會不安
長久陪伴:人們需要時間去適應
真情流露,不管是否手足無措:不想說也沒關係
提供有用的資源:幫不上忙,介紹其他資源也很好
主動:打開關懷的第一步
發揮慈悲心:只是同情、同理心還不夠
將你的善意與需求,完美送進對方心裡。
-------------------------------------------------------
【各界讚譽】
透過真實的生命故事,格爾馬丁帶我們瞭解如何成為對他人有幫助且具安慰效果的資源,如何傾聽與對話,以及如何在難熬的時刻尋求慰藉。——紐約時報
‧不論你是專業助人者或業餘助人者,都會發現這是本終生受用的好書,協助他人度過難關,幫助自己成長。——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可以誘發心靈中那些美麗、良善、貼心的話語,讓受傷的心得到釋放、轉化與解脫。——葉服明/身心靈整合工作坊訓練師
‧這本小書太好用了。假如每當我有需要時都能在口袋裡找到這本書,書頁現在一定已經翻到爛掉了。——湯瑪士.葛傑(Thomas L. Goodgame)/CBS電視集團名譽總裁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如果早點出版,我可能已經把它用上百次了。凡是身邊有朋友正在痛苦的人都該閱讀本書,它直指問題的核心。——理查.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別為小事抓狂》作者
‧本書是份極為特殊且內容豐富的藍圖,指引讀者面對每日的弓箭與弩石,以及充滿壓力、有時還很受傷的人生。舉凡離婚、憂鬱、悲傷、分離、憤怒和失落等情形,各有不同的「療傷的對話」。——傑佛瑞.福克斯(Jeffrey Fox)/《立志當老總》作者
‧本書針對如何幫助有困難的人,提供了正面且慈悲的方法。這個方法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到安心,也讓我們能做好準備,對於疾病採取人性的面對方式。醫生、護士、病人和家屬都需要這本書,而且現在就需要。——魯迪.安斯巴赫(Rudi Ansbacher)/國際人道醫療研究促進學會前會長
幫你有效協助或求助,說出打動人心的安慰話語。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林蕙瑛
身心靈整合專家 葉服明
——暖心推薦
不論在職場、愛情、家庭、友誼,
面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挑戰、轉變和失去,
本書引導你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成功敲開善意的大門,得以給予、要求或接受慰藉。
---------------------------------------------------------------------------------
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了;同事的健檢報告出爐,竟是罹癌噩耗;
大學同學遭遇婚變,準備離婚;好友的老母失智,全家陷入愁雲慘澹;
岳父驟逝,你的妻子因為見不上最後一面而抱憾自責;
長輩在聚會上泣訴子孫不孝……
眼看親友痛苦不安,我們恨不得幫忙解決,但有時說了一堆話,卻只讓彼此感覺更糟;
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聽並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
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又能如何適當求援?
運用以下10個「療傷對話」指導方針,架起有效雙向溝通的橋樑:
聆聽:不只聽,還要「真正」聽到對方的心
停頓:別急著給建議
當個朋友:而不是英雄:恐懼之河,讓當事人自己走過
安慰別人:容許對方盡情哭笑
面對自己的感受:助人或受助者其實都會不安
長久陪伴:人們需要時間去適應
真情流露,不管是否手足無措:不想說也沒關係
提供有用的資源:幫不上忙,介紹其他資源也很好
主動:打開關懷的第一步
發揮慈悲心:只是同情、同理心還不夠
將你的善意與需求,完美送進對方心裡。
-------------------------------------------------------
【各界讚譽】
透過真實的生命故事,格爾馬丁帶我們瞭解如何成為對他人有幫助且具安慰效果的資源,如何傾聽與對話,以及如何在難熬的時刻尋求慰藉。——紐約時報
‧不論你是專業助人者或業餘助人者,都會發現這是本終生受用的好書,協助他人度過難關,幫助自己成長。——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可以誘發心靈中那些美麗、良善、貼心的話語,讓受傷的心得到釋放、轉化與解脫。——葉服明/身心靈整合工作坊訓練師
‧這本小書太好用了。假如每當我有需要時都能在口袋裡找到這本書,書頁現在一定已經翻到爛掉了。——湯瑪士.葛傑(Thomas L. Goodgame)/CBS電視集團名譽總裁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如果早點出版,我可能已經把它用上百次了。凡是身邊有朋友正在痛苦的人都該閱讀本書,它直指問題的核心。——理查.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別為小事抓狂》作者
‧本書是份極為特殊且內容豐富的藍圖,指引讀者面對每日的弓箭與弩石,以及充滿壓力、有時還很受傷的人生。舉凡離婚、憂鬱、悲傷、分離、憤怒和失落等情形,各有不同的「療傷的對話」。——傑佛瑞.福克斯(Jeffrey Fox)/《立志當老總》作者
‧本書針對如何幫助有困難的人,提供了正面且慈悲的方法。這個方法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到安心,也讓我們能做好準備,對於疾病採取人性的面對方式。醫生、護士、病人和家屬都需要這本書,而且現在就需要。——魯迪.安斯巴赫(Rudi Ansbacher)/國際人道醫療研究促進學會前會長
- 〈推薦序〉療傷的對話,助人的高招
- 〈推薦序〉讓傷痛轉化成為生命美好的禮物!
- 進入療傷的對話
- 準備開始∼給予支持,但不帶解決、解救或批判
- Chapter I 當你需要朋友時
- 拜託,不要問我好不好,除非……
- 使用六的法則
- 只要聽就好
- 重新發現同理心
- 一切都不會有問題的,寶貝
- 媽咪,牠會好起來嗎?
- 請朋友幫助另一個朋友
- 意外的禮物
- 搬家前後
- 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 如果我不是從前的我,那我是誰?
- 我們分手吧!
- 省思
- Chapter II 健康問題
- 檢驗結果
- 和平戰士
- 面對手術
- 我們到底要如何求助?
- 帕西安西亞
- 醫生真的在嗎?
- 痊癒和治療的差異?
- 那我呢?
- 第二種視力
- 樹枝斷裂時
- 熊
- 事故發生後
- 求助的吶喊
- 省思
- Chapter Ⅲ 職場上的療效對話
- 你們一群飯桶!
- 當員工之間相處有問題時
- 換位思考
- 你一定是在開玩笑!
- 關閉工廠和遣散通知
- 體操吊桿
- 辦公室的壞消息
- 讚美生命
- 我只是想表達出我的關心
- 向保羅.充格斯致敬
- 讓記憶長存的字條
- 省思
- Chapter Ⅳ 過渡時期:心理、精神、身體與靈魂
- 我們要離婚了
- 當個朋友,而不是英雄
- 我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 碎片、老鼠和芝麻綠豆
- 破碎的心和祭品
- 何謂足夠?
- 課堂中會發生什麼情形?
- 我知道她的名字
- 長時間的道別
- 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 忌日與冥誕
- 省思
- Chapter Ⅴ 失去所愛
- 一隻名叫里歐的貓
- 當你沒有機會道別
- 這是祝福,真的
- 帶一位朋友去用午餐
- 喔!該死!有人帶刀來嗎?
- 最好的計畫
- 當母親離去
- 喪禮之後
- 當年輕的孩子死去時
- 脆弱的情感潛艇
- 當悲劇激發出行動
- 無盡的哀傷
- 或許
- 省思
- 結語∼療傷需要時間
- 感謝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7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