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由,也要承擔責任。
能負起責任,才能真獨立。
把給予孩子的關愛和能量,成為他們展現自我與自律的力量。
當孩子來到青春期,這是親子關係的期中考。
對於青少年,父母該管還是不管?放手的尺度該如何拿捏?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需視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但能確定的是,在自由與自律之間找到剛剛好的平衡,並懂得負起自己的責任,是孩子邁向獨立成熟的成人時必要的學習。
超人氣親子作家尚瑞君,書寫教養文章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如今兩個兒子也已成為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本書中,她告訴父母如何在給予青少年自由與設立界限之間拿捏得宜,在孩子需要幫忙時才出手,其他時候則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與負責,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和情緒管理,培養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日後長成他也會喜歡的自己。
此外,青春期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或唱反調的叛逆行為,是最令父母最頭痛的教養難題,作者也經歷過這些情緒風暴。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如何自我抽離,不被孩子影響心情,並以冷靜與理性的反應,化解親子衝突的諸多方法。
——在自由與管教間的平衡之道——
「生氣」是本能,「管理情緒」是本領。
面對孩子狂暴不受控的情緒,父母可以全身而退的方式,就是離開現場,讓自己先安定下來,不要接收孩子的情緒,也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自己整理情緒。之後再陪著孩子學習如何從直覺的「表現情緒」,轉為能夠省視內心感受的「表達情緒」。
管教,不是要讓孩子怕你,你也無須擔心孩子生氣。
不管是孩子怕父母,還是父母怕孩子,只要在彼此之間出現「怕!」的感受或疑惑,都會讓親子不敢跟對方溝通。孩子其實在乎的是大人用什麼態度對他,當你尊重青少年是一個慢慢走向成熟的個人時,他就會漸漸有著成熟的行為和心智。
教養需要「忍一下」、「停一下」、「等一下」。
當孩子正在學習當自己的主人,父母要告訴自己「忍一下」。當孩子有自己的個性出現時,父母要告訴自己「停一下」。在孩子越來越會說話與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父母要選擇「等一下」,先聽孩子說。
遠離情緒勞動,媽媽偶爾也需要出走。
過度付出會衍生過度的控制與焦慮,讓媽媽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但其實常是自己付出太多,超越界線,讓孩子失去練習自我管理的機會。要自我檢視,是不是花太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卻忘了關照自己呢?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沈雅琪 神老師∣林中斌 前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前國防部副部長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洛洛老師 「洛洛老師—情緒x學習雙趨力」FB版主∣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玟琪 「琪琪心理師在美國的育兒生活筆記」FB版主 ∣陳若雲 今周學堂總監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彭菊仙 暢銷作家 ∣劉坤億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超人氣親子作家尚瑞君,書寫教養文章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如今兩個兒子也已成為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本書中,她告訴父母如何在給予青少年自由與設立界限之間拿捏得宜,在孩子需要幫忙時才出手,其他時候則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與負責,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和情緒管理,培養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日後長成他也會喜歡的自己。
此外,青春期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或唱反調的叛逆行為,是最令父母最頭痛的教養難題,作者也經歷過這些情緒風暴。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如何自我抽離,不被孩子影響心情,並以冷靜與理性的反應,化解親子衝突的諸多方法。
——在自由與管教間的平衡之道——
「生氣」是本能,「管理情緒」是本領。
面對孩子狂暴不受控的情緒,父母可以全身而退的方式,就是離開現場,讓自己先安定下來,不要接收孩子的情緒,也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自己整理情緒。之後再陪著孩子學習如何從直覺的「表現情緒」,轉為能夠省視內心感受的「表達情緒」。
管教,不是要讓孩子怕你,你也無須擔心孩子生氣。
不管是孩子怕父母,還是父母怕孩子,只要在彼此之間出現「怕!」的感受或疑惑,都會讓親子不敢跟對方溝通。孩子其實在乎的是大人用什麼態度對他,當你尊重青少年是一個慢慢走向成熟的個人時,他就會漸漸有著成熟的行為和心智。
教養需要「忍一下」、「停一下」、「等一下」。
當孩子正在學習當自己的主人,父母要告訴自己「忍一下」。當孩子有自己的個性出現時,父母要告訴自己「停一下」。在孩子越來越會說話與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父母要選擇「等一下」,先聽孩子說。
遠離情緒勞動,媽媽偶爾也需要出走。
過度付出會衍生過度的控制與焦慮,讓媽媽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但其實常是自己付出太多,超越界線,讓孩子失去練習自我管理的機會。要自我檢視,是不是花太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卻忘了關照自己呢?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沈雅琪 神老師∣林中斌 前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前國防部副部長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洛洛老師 「洛洛老師—情緒x學習雙趨力」FB版主∣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玟琪 「琪琪心理師在美國的育兒生活筆記」FB版主 ∣陳若雲 今周學堂總監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彭菊仙 暢銷作家 ∣劉坤億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 推薦序 能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 陳志恆
- 推薦序 在愛、包容與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的教養之道 陳玟琪
- 推薦序 致家有青少年的父母 洛洛老師
- 推薦序 在紀律和自由的拿捏中,喜歡更美好的自己 黃之盈
- 推薦語 成熟和自由,從負起自己的責任開始 彭菊仙
- 作者序 在「愛」中, 維持自由與責任的平衡
- 第一章 說爆炸就爆炸! 青春期的情緒風暴
- 青少年是行走的炸彈,隨時會引爆無名火
- 當孩子生氣時,先同理,再講理
- 讓青少年學習「表達情緒」,而不是只會「表現情緒」
- 孩子可以生氣,但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 生氣是本能,管理情緒是本領
- 培養孩子「轉大人」的能力,從學會與情緒相處開始
- 打開青少年情緒的黑盒子
- 第二章 家有青少年的大小刺蝟相處之道
- 想讓孩子靜下來,大人自己先靜下來
- 教養,不是要讓孩子怕你,你也無須擔心孩子生氣
- 「你那是什麼態度!」與其暴怒質問,不如找出解方
- 不適當的管教,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內傷
- 欣賞孩子努力付出的過程
- 心中有父母,有「愛」就無「礙」
- 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
- 教養需要「忍一下」、「停一下」、「等一下」
- 從「被照顧」到「互相照顧」──親子關係再升級
- 第三章 大人眼中的「叛逆」,是孩子長大的過程
- 故意考差的孩子,是為了展現對分數的控制力 ?!
- 在課本上找不到解方的青春煩惱
- 青春期孩子對你的溫柔,是反饋你之前對他的包容
- 學習挫折後的復原力
- 家有中學生的父母求生指南
- 擁有世界觀的孩子,看事情的高度不一樣
- 被孩子3C勒索怎麼辦?
- 第四章 遠離情緒勞動,媽媽偶爾也需要出走
- 與其管教,不如陪伴
- 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 當媽媽,是「選擇」而不是「犧牲」
- 媽媽心裡苦,但媽媽不說
- 母親的餘裕,來自放下對孩子的過度焦慮
- 那個在路邊咆哮的媽媽,真的只是累了
- 別讓教養,複製你的童年創傷
- 有安定的內在,才能給孩子足夠的愛
- 結 語 讓我們感謝,成為彼此的父母與孩子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