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年代依然保有的溫柔理性聲音
一名經濟學者深刻反思8年公部門經驗,
寫給下一代台灣人的經濟備忘錄。
「社會上大部分人選擇沒入與人為善的安全港中,他的文字,撩起人們心裡曾經有過的掙扎。」
──魏杏芳,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兼任副教授、前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當代台灣擺脫物質匱乏,交出亮眼經濟成績,為什麼我們還困在「拚經濟」的牢籠?面對國際動盪局勢,如何從此刻積累的經濟民主資產,發展更豐富的國家經濟想像?
洪財隆是一名深具人文關懷的經濟學家,曾長期擔任台灣經貿政策幕僚。過去八年,他在公平交易委員會任職,見證台灣在劇烈變動中,轉型成珍視經濟自主與韌性的國家。
面對當前台灣的挑戰,洪財隆提出「以人為本」的經濟觀,強調真正的經濟發展,應該更全面看見人的需求,為經濟成長注入平等、效率、安全、民主、幸福等多元想像;對於每一位關心台灣當前局勢的人們,他更以「壓力下的優雅」的應變姿態,鼓勵人們透過知識、熱情與勇氣,尋求個人與組織的能動性。
本書以睿智知性筆觸,結合洪財隆在公平會的實務經驗,深刻剖析台灣經濟「轉大人」的關鍵下一步,引領我們共同思索:
從物質主導轉向以人為本,台灣經濟如何脫胎換骨?
國家韌性從何而來?從平等效率與社會人文衡量經濟價值
面對民粹主義與政治兩極化崛起,如何思索因應方針?
數位時代,台灣如何加強對跨國科技巨擘的經濟治理?
知識、能動性、不怕尷尬的勇氣,獨立機關造福公眾的三大心法
跟著前總統李登輝腳步,重探台灣經濟發展的「人本」足跡
當代台灣擺脫物質匱乏,交出亮眼經濟成績,為什麼我們還困在「拚經濟」的牢籠?面對國際動盪局勢,如何從此刻積累的經濟民主資產,發展更豐富的國家經濟想像?
洪財隆是一名深具人文關懷的經濟學家,曾長期擔任台灣經貿政策幕僚。過去八年,他在公平交易委員會任職,見證台灣在劇烈變動中,轉型成珍視經濟自主與韌性的國家。
面對當前台灣的挑戰,洪財隆提出「以人為本」的經濟觀,強調真正的經濟發展,應該更全面看見人的需求,為經濟成長注入平等、效率、安全、民主、幸福等多元想像;對於每一位關心台灣當前局勢的人們,他更以「壓力下的優雅」的應變姿態,鼓勵人們透過知識、熱情與勇氣,尋求個人與組織的能動性。
本書以睿智知性筆觸,結合洪財隆在公平會的實務經驗,深刻剖析台灣經濟「轉大人」的關鍵下一步,引領我們共同思索:
從物質主導轉向以人為本,台灣經濟如何脫胎換骨?
國家韌性從何而來?從平等效率與社會人文衡量經濟價值
面對民粹主義與政治兩極化崛起,如何思索因應方針?
數位時代,台灣如何加強對跨國科技巨擘的經濟治理?
知識、能動性、不怕尷尬的勇氣,獨立機關造福公眾的三大心法
跟著前總統李登輝腳步,重探台灣經濟發展的「人本」足跡
- 封面
- 目錄
- 各界好評推薦
- 推薦序 二○二○ 年代的勇氣 /周奕成
- 自 序 有感時刻的蒐集
- I 台灣經濟轉大人
- 一 從物質角度到以人為本
- 二 突破隧道視野 回歸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思維
- 三 尋找幸福經濟學 什麼是包容式經濟成長?
- 四 國家韌性從何而來?來自蘑菇的啟示
- 五 歐美民粹主義的興起與升級 不滿族在反撲什麼?
- 六 二○二三 服貿退散兩帖
- 七 國家興衰和AI的雙面性:艾塞默魯等人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時代意義
- II 公平會手札
- 一 天下真的有白吃的午餐 ── 權力、知識、勇氣
- 二 Google跨越反壟斷法紅線:解讀梅塔法官判決對台灣的意義
- 三 執法不足:數位平台上有佃農?
- 四 過度執法:求其生而不可得
- 五 競爭法如何促進社會公平?
- 六 公平會不思議
- III 兩顆公共心靈
- 一 尋找李前總統的經濟學家印記
- 二 AI、資訊和行為經濟學 ── 向康納曼(一九三四—二○二四)致敬
- 後 記 不願散去的傻氣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