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心智生命
  • 點閱:236
    17人已收藏
  • 譯自:The life of the mind
  • 作者: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著 , 蘇友貞 譯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年:2024
  • ISBN:9786264191142
  • EISBN:9786264191913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342594
  • 附註:附錄: 判斷(摘選自<<論康德政治哲學>>[Lectures on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講稿)

「二十世紀最有智慧之光的心靈。」——《波士頓環球日報》
「漢娜.鄂蘭最有魅力亦最引人深思的著作。」——《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充滿熱情與人文智慧的心靈, 探索著心智如何運作的基本問題。」——《新聞週刊》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 副教授) 導讀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是二十世紀思想家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其所撰寫的《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為二十世紀政治哲學以及政治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而她諸多作品中的原創性思想更廣為引用。
 
《心智生命》(The Life of The Mind)是鄂蘭最後遺作,以更為哲學性的思維探討人類的三種心智活動:思考、意志與判斷,隱約呼應著大哲學家康德(Kantian)的三大批判理論: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
全書分為上卷〈思考〉及下卷〈意志〉兩個部分,上卷最初是1972年鄂蘭在英國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季佛講座 (Gifford Lectures)的演講,參加此講座的演講者皆是鼎鼎有名,如杜威、柏格森、維廉.詹姆斯、懷德海等人;下卷〈意志〉的開頭也是在同一場合所發表的演講,兩卷在作者漢娜.鄂蘭過世後,由瑪莉.麥卡錫 (Mary McCarthy)以好友兼文學遺產執行者的身份,於1978年將手稿整理付梓。
在這部著作中,鄂蘭不同於其他政治理論方面的著作,審視「思想」並再度回歸到哲學上的思考,探究思想在當代生活中的各種面貌──認為「思想」這件事,是人最基本的心智活動,亦即思考、意志與判斷。鄂蘭在「行動世界」的框架裡進行哲學探索,探討思想是否能夠增益人的行動、明辨真理、分別美醜的能力?
《心智生命》是鄂蘭一反過去關注外在事務,轉趨內在哲學的思考,是她留給後世少見的寶貴哲學遺產,不僅是鄂蘭的另一本重要著作,更可視為她對自身思想的最終結論。


作者簡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

1906年出生於德國的政治哲學家,曾師從海德格與雅斯培,在納粹統治德國時移居美國,一生關注猶太民族的命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拯救猶太文化。鄂蘭著作豐富,當中《極權主義的起源》奠定了她政治哲學家地位,並一度成為左右美國學術潮流之思想家,是近代重要的女性哲學家之一,影響了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哲學研究。她的作品包括《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在過去和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論革命》(On Revolution)、《黑暗時代群像》(Men in Dark Times)、《論暴力》(On Violence)、《共和危機》(Crises of the Republic)、《康德哲學講座》(Lectures On Kant's)、《責任與判斷》(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政治的承諾》(The Promise of Politics)、《心智生命》(The Life of the Mind)等,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部份是處理權力和邪惡的本質,以及有關政治、直接民主、權威和極權主義的著作。

譯者簡介

蘇友貞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校區管理資訊系統碩士。曾以映鐘筆名發表過小說, 詩及散文。譯作包括 《女哲學家和她的情人 – 漢娜.鄂蘭和馬丁.海德格》、小說選集《知更鳥的葬禮》。近作見於中國大陸 《萬象》 雜誌,《讀書》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台灣《當代》雜誌,及美國 《聖路易新聞》, 英文小說發表於 《Other Voices》,《River Styx》 等美國文學期刊。


  • 譯者序—蘇友貞
  • 導讀—葉浩
  • 編者序—瑪莉.馬凱希
  • 第一部 思考
  • 導論
  • 第一章 表象
    • 1 世界的現象本質
    • 2 (真實的)存有與(僅只是)表象:二分世界的理論
    • 3 形上學階層的倒置:表象的表層價值
    • 4 肉體與靈魂;靈魂與心智
    • 5 表象與扮相
    • 6 思考的本我與自身:康德
    • 7 實在界與思考的本我:笛卡兒式的懷疑與共同感知
    • 8 科學與常理;康德對知性與理性的區分;真理與意義
  • 第二章 表象世界裡的心智活動
    • 9 無形與遁離
    • 10 思想與常理的內戰
    • 11 思考與作為:觀察者
    • 12 語言與隱喻
    • 13 隱喻與不可言說者
  • 第三章 什麼使我們思考?
    • 14 希臘哲學中前哲學的假設
    • 15 柏拉圖的答案與回響
    • 16 羅馬的答案
    • 17 蘇格拉底的答案
    • 18 二合一
  • 第四章 思考時,我們在何處?
    • 19 「有時我思,有時我在」(梵樂希):無處
    • 20 過去與未來間的縫隙:靜止的此刻
    • 21 附記
  • 第二部 意志
  • 導論
  • 第一章 哲學家與意志
    • 1 時間與心智活動
    • 2 意志與現代
    • 3 中古世紀後的哲學對意志提出的主要異議
    • 4 「新」的問題
    • 5 思考與意志的衝突:心智活動的音色
    • 6 黑格爾的解答:歷史哲學
  • 第二章 我成了自己的問題:內在的發現
    • 7 抉擇的機制:意志的先驅
    • 8 使徒保羅與意志的無能
    • 9 愛比克泰德與意志的萬能
    • 10 奧古斯丁,第一位意志哲學家
  • 第三章 意志與知性
    • 11 多瑪斯.阿奎那與知性的先要性
    • 12 董思高與意志的先要性
  • 第四章 結論
    • 13 德國觀念論與「概念的虹橋」
    • 14 尼采對意志的駁斥
    • 15 海德格不行使意志力之意志
    • 16 自由的深淵與時代的新秩序
  • 編者後記
  • 附錄判斷(摘選自《論康德政治哲學》講稿)
紙本書 NT$ 780
單本電子書
NT$ 54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