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聯聯看. 第七輯, 50種跨時代經典名家導讀
- 點閱:59
- 作者: 聯經出版數位出版部 著
- 出版社:聯經
- 出版年:2025
- EISBN:9789570875966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51821
- 系列書: 經典聯聯看,本系列共7本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聯經 50 週年特別企劃,50 種跨時代經典說書計畫 ★★
超過40位重量級領讀人,引你重返經典回應當下的疑問
成立於1974年的聯經出版,今年迎接創社五十週年,特別規劃「經典聯聯看」Podcast說書節目,由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聯經出版編務總監陳逸華、故事 StoryStudio 創辦人涂豐恩共同主持,精選五十年來,具代表性的五十種作品,每集節目邀請專業領讀人,對談一部跨時代的經典,分享他們與書相遇的時刻、作品的跨時代意義、讀者可以如何閱讀。
聯經 50 經典分成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從柏拉圖、康德到馬克思;從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到康拉德;從錢穆、余英時到林毓生;從龍瑛宗、高陽到高行健。這些作品出版至今,不斷再版、也不斷被閱讀。在每一個時代裡,都佔有重要位置,給予讀者一種思考,對他當下的疑問,提供解答、參考,或者產生一種辯論、對話。
第七輯收錄第31集至第40集內容,將節目完整內容編輯成文字,推出E-only原生電子書版。特別收錄名家選讀重要段落,以及3000字試讀內容,邀請不同世代的讀者重返經典。
EP31:《臺灣土著文化研究》,領讀人:孫大川、主持人:涂豐恩
日治時代,日本人以民族誌建立統治臺灣的知識基礎,留下大量調查研究。陳奇祿因為留學日本熟悉日文,運用了當時的風土學資料,成為研究原住民主體世界的重要材料。《臺灣土著文化研究》一書最大特色,在於對物質文化的深入研究,書中詳細描繪並分析原住民的編織、木雕、家屋等器物,這些手繪圖至今仍極具價值。作者重視藝術層面,反映在認識一個民族的美感經驗上,為讀者呈現出原住民物質文化的豐富面貌。
本書更對少數民族的分類具有重要貢獻,將原本被歸類為平埔族的邵族,重新納入山地原住民之列,使臺灣原住民族從九族增為十族。這一發現不僅具有學術意義,更影響了後續的原住民政策。除了聚焦台灣,陳奇祿還將研究視野擴展到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進行跨文化比較,展現臺灣研究是有門有窗的,能夠走出去看到更大的地方,而不是被封閉在小小的島嶼上。
EP3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領讀人:孫大川、主持人:涂豐恩
人類學及文化社會學者李亦園的早期著作《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研究觸及當代原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生活處境、政治位置、經濟情況,如都市適應、青少年酗酒等現象。他關懷的是活生生存在的人,而非將原住民視為標本來研究。他的研究反映了台灣原住民研究的轉向,從早期的民族誌描述逐步轉向現代社會問題的探討,並為原住民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適應提供了重要見解。
不應該讓人以為原住民傳統祭儀與歌舞是無源之水,實際上,它們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若要深化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必須與傳統對話,而非被其束縛。這種對話能產生辯證的力量,而不是盲目創新,否則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無法積累或連結。李亦園在這方面的貢獻不可忽視,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台灣原住民的文化。
EP33:《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領讀人:鄭力軒、主持人:林載爵
早期研究台灣的學術文章多以歷史脈絡書寫,陳紹馨教授是首位以社會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台灣人口與社會現象,揭示台灣研究在全球社會科學理論中的潛在價值。主張台灣應被視為一個獨特的「社會實驗室」,而非僅僅是其他地區研究的替代方案。
陳紹馨認為,人口變遷是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尤其是死亡率和生育率的變化反映了現代化的進程。他分析台灣人口在戰後經歷的生死觀念轉變,即人們逐漸認為生死並非不可改變的天命,而是可以透過集體努力改善的現象。同時,台灣在日本殖民後期進入「市民社會」,這種轉變讓台灣人更注重改善生活品質,從而加速了現代化的發展。這些見解在當時社會學界屬於前瞻性的研究,深入從社會學角度討論台灣現代化進程。
EP3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領讀人:許毓良、主持人:涂豐恩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是歷史學家王世慶先生的代表作品,本書並非單一研究主題的專書,而是集結王世慶1950至1980年代研究論文,深入討論清代臺灣農業經濟、社會結構與人際網絡的經典之作。
書中關於臺灣稻米價格及外銷的研究非常具有啟發性,王世慶運用了當時上報朝廷的官方文書,歸納整理出米價變動的歷史資料,亦展現了清代臺灣稻米外銷福建的經濟影響。臺灣在清代時期被稱為「福建米倉」,大量稻米輸出卻導致本地供應不足、米價高漲,甚至引發社會動亂。揭示了清代臺灣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並帶來對市場經濟的早期洞見。
EP35:《臺灣早期歷史研究》,領讀人:張隆志、主持人:涂豐恩
臺灣史研究經典著作《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與《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其作者曹永和教授是以刻苦自學、厚積薄發的臺灣史權威,在荒蕪的年代潛居臺大圖書館一隅,鑽研日本學者留下的古荷蘭文等多國外文史料,為日後勃興的研究打下了深厚基礎。這兩本書不僅開創了臺灣早期歷史的學術研究路徑,更在研究方法、史料運用及歷史視角上深深影響了後世學者。
曹永和自學古荷蘭文及其他語言,同時可參照多語文史料素材,開創了臺灣史的研究方法,並在1990年代提出臺灣「島史」的概念,透過人、時間、空間的交織,揭示臺灣史的深層結構。其創新的研究視角不僅擴展了臺灣史的學術範疇,亦使得臺灣在東亞海洋史中獲得獨特的學術地位。
本書特色
▍50種經典作品: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
▍40位名家領讀:由各領域專家、學者、作者,專業解讀經典。
▍4位主題人專業提問:由聯經出版發行人、總編輯、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共同主持。
▍經典精讀與試讀:由領讀人精選300-500字重要段落精讀,另選3000字試讀內容。
▍有聲內容同步聽:各集內容另附有聲內容,可同步至《經典聯聯看》Podcast頻道線上收聽。
- 封面
- 書名頁
- 【節目主持人】
- 【經典領讀人】
- 【目次】
- 【EP31】《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灣研究不是洞窟裡的研究,而是有門有窗看向更廣闊世界
- 【EP3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民族研究是不斷與自己的重塑,轉型傳統與主流社會對話
- 【EP33】《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先驅學者畢一生之思想研究,展現對臺灣的社會關懷
- 【EP3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灣史田野調查第一人,解密古文書為研究照亮前路
- 【EP35】《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從圖書館員到學術先行者,曹永和以「島嶼史觀」轉變臺灣歷史視角
- 版權頁
- 封底
紙本書 NT$ 250
單本電子書
NT$
149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