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理論建築》出版。沒有料到在一年內即匆匆修改了當時已發現的一些錯字就再版了。今天,在第三版之前,覺得有必要針對這本書的性質,在裝訂技術的容許範圍中補充幾句話,做為三版序言。由於建築專業(國內外均然)長期以來缺乏研究的傳統所以沒有理論的訓練。
本書的主要目的則在於針對當前教學所需,就設計理論與社會理論提供一點理論思考。簡言之,由於受到社會運動的衝擊所造成的社會科學過去這些年的反省,本書是由社會理論(social the-ories)借取其思考角度再轉而重構建築理論(architectural the-ory),尤其是其中的設計理論(design theory)。社會科學的社會理論,或者說,社會科學的哲學與方法論存在了諸多爭論,這些爭論有其社會根源。
本書試著提供一點體會。這體會是由理論干預到經驗研究的準備。經驗研究才是我們進入真實的空間與社會之依據,“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誠哉斯言。然而,理論與概念的活動卻是有意義的經驗研究所必需的,不然,連研究的發問(problematic)都抓不住要害。這是理論建構之起點。然後,我們必需謹記,經驗研究才提供了理論建構的必需素材。對於設計師,專業分工與教育分化使得我們有手無腦,我們必需學會獨立研究,不然做什麼實務,為什麼失敗都弄不清。當然,設計者的行動能力提供了我們對理論的要求:實踐性認識。專業訓練要求的務實,所以不願把言詞誤為真實,不會把自已推向象牙塔的悲觀囚徒。
- 謝誌(第v頁)
- 第三版序言(第vii頁)
- 第一章 總導言(第1頁)
- 一、 研究問題(第2頁)
- 二、 建築研究與建築理論(第9頁)
- 第二章 城市形式與城市設計理論的認識批判:開文‧林區及其知識上之同道(第20頁)
- 一、導言(第21頁)
- 二、空間形式(第26頁)
- 三、形式與脈絡組織之關係(第30頁)
- 四、應用層次(第31頁)
- 五、 認識論的批判(第34頁)
- 第三章 英美傳統中的環境唯心論與社會工程學的認識批判:環境一行為研究(第49頁)
- 一、 導言(第50頁)
- 二、 空間形式(第57頁)
- 三、 形式與脈絡組織之關係(第64頁)
- 四、 應用層次(第67頁)
- 五、 認識論的批判(第72頁)
- 第四章 模式語言及非正式營造系統的認識論批判:亞歷山大及其同志(第86頁)
- 一、 導言(第87頁)
- 二、 空間形式(第98頁)
- 三、 形式與脈絡組織之關係(第102頁)
- 四、 應用層次(第106頁)
- 五、 認識論的批判(第108頁)
- 第五章 批判的歷史計劃:曼菲德‧塔夫利與威尼斯學派(第127頁)
- 一、 導言(第128頁)
- 二、 空間形式(第138頁)
- 三、 形式與脈絡組織之關係(第142頁)
- 四、 應用層次(第144頁)
- 五、 認識論的批判(第149頁)
- 第六章 由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賀龍‧巴赫德(第158頁)
- 一、 導言(第159頁)
- 二、 空間形式(第169頁)
- 三、 形式與脈絡組織之關係(第173頁)
- 四、 應用層次(第178頁)
- 五、 認識論的批判(第186頁)
- 第七章 由經修飾的阿圖塞主義到政治批評:泰雷‧伊格頓及其他(第193頁)
- 一、 導言(第195頁)
- 二、 空間形式(第204頁)
- 三、 形式與脈絡組織之關係(第208頁)
- 四、 應用層次(第210頁)
- 五、 認識論的批判(第212頁)
- 第八章 結論:空間文化形式之解釋性提綱(第223頁)
- 一、 空間形式(第234頁)
- 二、 形式與脈絡關係(第236頁)
- 三、 應用層次(第237頁)
- 第九章 後記 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第242頁)
- 一、 導言(第243頁)
- 二、 空間專業分化的趨勢與空間理論的貧困(第244頁)
- 三、 空間論述的變遷過程(第246頁)
- 四、 對七0年代批判之批判(第258頁)
- 五、 結語(第270頁)
- 參考書目(第275頁)
- 索引(第303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