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29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陳清香教授,從事佛教藝術研究近四十年,為一兼具學術、田野多元面向之佛教藝術研究學者,不但足跡遍及全世界之佛教史蹟,更遍訪全台佛教名所,是國內知名專研台灣佛教藝術之專家。
本書輯選作者三十餘年來之佛教藝術研究專論十五篇,追本溯源,從遙遠的古埃及蓮花紋談起,透過石碑、壁畫、陶器彩繪……等豐富的圖像蒐集,討論其對中印的影響,進而以印度、中亞的花供為例證作延續探討,而後逐漸步入佛教藝術主題,由早期印度本生、佛傳故事,續將焦點轉往中亞的印花布佛畫、焰肩佛像,而後進入中國本土,以西漢楚地的T形帛畫與神佛揉雜像,分析漢地最早的佛教像,緊接著便聚焦於北朝佛教石窟造像的輝煌成就,就造像題材與風格式樣,追溯其埃及、印度、中亞、中土之源流,終章則討論各地盧舍那佛圖像之起源與演變,彰顯其周遍圓融的法界觀。
全書各章皆引用豐富之原始圖像為例證,透過圖文對照,當更利於讀者一窺六世紀以前印亞佛教藝術史之堂奧!
- 自序(第i頁)
- 第一章 古埃及的蓮花紋飾及其對印度中國藝品的影響(第1頁)
- 一、前言(第1頁)
- 二、蓮花是上埃及的象徵(第1頁)
- 三、表現於石墓石碑的蓮花圖(第2頁)
- 四、表現在壁畫中的蓮花圖(第5頁)
- 五、陶器上的彩繪蓮花紋(第7頁)
- 六、家具飾物上的蓮花紋(第8頁)
- 七、蓮花形的器皿(第10頁)
- 八、建築石柱上的蓮花紋(第11頁)
- 九、象徵再生的蓮花(第14頁)
- 十、蓮花紋飾對印度的影響(第15頁)
- 十一、中國的蓮花紋飾(第18頁)
- 第二章 花供的宗教涵義及歷史源流――華香禮敬,以祝嵩壽(第21頁)
- 一、前言(第21頁)
- 二、花供是財供養之一(第22頁)
- 三、諸經中所闡述的花供(第23頁)
- 四、花在佛經中的象徵意義(第25頁)
- 五、花供的歷史源流(第29頁)
- 六、中國早期的花供遺例(第32頁)
- 第三章 從佛國記看五世紀前後佛本生經與佛傳故事圖像流傳(第39頁)
- 一、前言(第39頁)
- 二、有關本生故事(第39頁)
- 三、有關佛傳故事(第52頁)
- 四、本生經與佛傳故事所反映的時代文化(第61頁)
- 第四章 尼雅出土的二世紀印花布佛畫探討(第63頁)
- 一、前言(第63頁)
- 二、佛像的初傳(第63頁)
- 三、漢代的精絕國(第64頁)
- 四、印染棉布原圖試擬(第65頁)
- 五、供養菩薩像或豐饒女神像(第71頁)
- 六、結語(第78頁)
- 第五章 燄肩佛圖像探討(第81頁)
- 一、前言(第81頁)
- 二、迦畢試的燄肩佛(第81頁)
- 三、阿彌陀經中所載燄肩佛(第88頁)
- 四、五胡時代的犍陀羅式金銅燄肩佛(第89頁)
- 五、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燄肩佛(第90頁)
- 六、庫木吐喇等石窟壁畫中的燄肩佛(第103頁)
- 七、結論(第108頁)
- 第六章 馬王堆T形帛畫所反映的漢代宇宙觀與繪畫風格(第111頁)
- 一、前言(第111頁)
- 二、帛畫所反映的漢代宇宙觀(第112頁)
- 三、帛畫所表現的繪畫風格(第119頁)
- 四、 帛畫的題材和畫風對漢代的影響(第125頁)
- 第七章 漢晉之際的佛教造像(第129頁)
- 一、佛教的入華(第129頁)
- 二、沂南漢墓項光童子像(第132頁)
- 三、三國西晉佛教的流布(第133頁)
- 四、漢晉之際的佛像遺例(第135頁)
- 五、小結(第144頁)
- 第八章 從五胡到北魏時代的佛教造像(第145頁)
- 一、前言(第145頁)
- 二、五胡時代佛法的流布(第146頁)
- 三、五胡前期的佛教造像(第148頁)
- 四、五胡後期的佛法與佛像(第154頁)
- 五、北魏石碑佛像所見的漢畫風格(第158頁)
- 六、小結(第161頁)
- 第九章 北朝的石窟與石佛(第163頁)
- 一、石窟造像的源流(第163頁)
- 二、北魏的立國與佛法的流布(第164頁)
- 三、平城前期式(第166頁)
- 四、平城後期的造像(第168頁)
- 五、洛陽的佛法與造像(第172頁)
- 六、東魏北齊的佛法與鄴城的造像(第175頁)
- 七、西魏北周的佛教與造像(第178頁)
- 八、結語(第180頁)
- 第十章 北魏的佛化政策對佛教造像的影響──以太和改制前後為例(第183頁)
- 一、前言(第183頁)
- 二、北魏的立國與佛化政策(第184頁)
- 三、馮太后主政下的佛化措施(第188頁)
- 四、太和年間的金銅釋迦佛坐像(第190頁)
- 五、延興太和年間的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第195頁)
- 六、太和改制(第198頁)
- 七、漢化運動後的佛像服式(第200頁)
- 八、結語(第204頁)
- 第十一章 論雲岡石佛式樣的源流(第207頁)
- 一、前言(第207頁)
- 二、石佛開窟的緣起(第207頁)
- 三、石窟的內部大要(第209頁)
- 四、石佛的分期(第210頁)
- 五、源於西方的佛像造形(第212頁)
- 六、源於西方的石窟式樣(第217頁)
- 七、因襲傳統的石佛服飾(第221頁)
- 八、因襲漢式的建築式樣(第223頁)
- 九、緣依經典的雕刻題材(第227頁)
- 十、結論(第228頁)
- 第十二章 雲岡石窟多臂護法神探源──第八窟摩醯首羅天與鳩摩羅天談起(第231頁)
- 一、前言(第231頁)
- 二、多首多臂神像造型的源流(第234頁)
- 三、經典中所載的摩醯首羅天(第238頁)
- 四、經典中所載的鳩摩羅天與那羅延天(第240頁)
- 五、雲岡第十窟及龍門、敦煌多臂天(第242頁)
- 六、七世紀中亞的多臂天神(第247頁)
- 七、多臂護法天神在中國佛教造像史的意義(第249頁)
- 第十三章 麥積山133窟10號造像碑的圖像源流與宗教內涵(第251頁)
- 一、前言(第251頁)
- 二、10號造像碑的布局大要(第252頁)
- 三、佛傳圖像源流(第255頁)
- 四、中土自創的圖像布局(第268頁)
- 五、10號造像碑所彰顯的宗教內涵與時代意義(第274頁)
- 第十四章 雙清所藏北齊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第279頁)
- 一、前言(第279頁)
- 二、北齊諸帝的奉佛措施(第279頁)
- 三、盧舍那法界像的經典依據(第282頁)
- 四、保留頭部的盧舍那佛(第283頁)
- 五、失卻頭部的盧舍那佛(第288頁)
- 六、傳世同時代遺品的比對(第293頁)
- 第十五章 盧舍那佛的圖像源流及其彰顯的華嚴法界觀(第297頁)
- 一、前言(第297頁)
- 二、貴霜帝國犍陀羅佛像所蘊涵的禪觀思想(第299頁)
- 三、盧舍那佛像的登場(第307頁)
- 四、盧舍那佛所彰顯的法界觀(第315頁)
- 五、結語(第327頁)
紙本書 NT$ 500
單本電子書
NT$
35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29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29
同分類熱門書